賽格特約作者 胖馮
1945年8月4日,全世界籠罩在和平前的曙光里。
希特勒已經自殺三個月,日本還有十天就要投降。
這一天,蘇聯的克里米亞半島鑼鼓喧天,紅旗遍地,各國來賓歡聚一堂,跟數不清的孩子們共度一個特殊的紀念日——“全蘇少先隊員健身營”。
最后,一群戴著紅領巾的孩子抬著一枚巨大的禮物出來了——那是由紅木、黃楊木、紫檀木等7種珍貴木材精心雕刻的一枚美國國璽。對,就是那只白頭鷹,一只爪子抓著一把箭,另一只爪子抓著一枚橄欖枝。
美國大使哈里曼對這件誠摯的禮物贊嘆不已,當即收下,將其掛在自己的辦公室里。
直到7年后,美國人才發現,這個東西里面有竊聽器。
大使館所有的聲音,都被它即時傳遞給了克格勃。
竊聽器的外形像一只小小的蝌蚪,就裝在那只白頭鷹的嘴里,不知道是不是故意諷刺。
他們強忍著羞辱沒有聲張,從此再也不敢在它面前說真話。又過了幾年,美國的一架U2偵察機在蘇聯被擊落,蘇聯在全世界面前大罵美國居心叵測。美國這才作為回應,把它拿到聯合國大會上憤怒控訴了一把。
1960年,美國向聯合國披露了藏在這個國徽中的秘密
這個竊聽器的名字叫“金唇”。它的原理是利用空氣振動,把聲波轉化為無線電信號再傳出去,讓幾百米外克格勃的儀器及時接收。它不需要電池也不需要維護,只要不被發現,可以永遠使用下去。
可以說,“金唇”代表了當時世界聲學應用技術的最高水平。
它的發明家為此被從遠東的勞改營里放了出來,獲得了斯大林獎金,還得到了一套兩室一廳的公寓。
然而,他的發明,本來可以從另外一個方向上有更大的成功。早在十年前,用“金唇”原理制成的樂器就轟動了西方。然而,蘇聯政府不需要樂器,只需要竊聽器。
蘇聯的發明史,是這個國家的一個橫截面。
它的理想,它的強大,它的崩潰,都可以從中找到征兆。
“金唇”的發明者名叫列夫.特雷門,用天才形容他是太委屈了。
因為他竟然同時讀了三個學位——圣彼得堡大學的天文系、物理系,還有音樂學院。
二十出頭的時候,特雷門擔任了俄羅斯最大的廣播電臺負責人,并受邀加入國家物理技術實驗室。這兩者的混搭讓他發現,用天線發射電波到達一定范圍時,會出現人耳能聽到的聲音;用手接近發射天線時,電容會發生變化,聲音的高低也不同。
他就這樣發明了神奇的樂器——特雷門琴。它不需要觸碰,用手在空氣中揮舞,甚至通過舞蹈動作來控制,就能演奏出樂曲——類似于今天的跳舞機。
1927年,特雷門在巴黎展示他的同名樂器發明
列寧親自試了特雷門琴,贊嘆不已。隨后,特雷門帶著它去了美國,把美國人驚得目瞪口呆。親自登門拜訪他的人,有格什溫、梅紐因、卓別林、愛因斯坦……
然而,特雷門并沒有因此走上人生巔峰。1939年,他在斯大林發動的大清洗中被逮捕,從此消失在西方視野中。
美國人以為他死定了。因為,他頭上的罪名十分嚇人:“企圖使用來自美國的神秘無線電波,激活天文臺鐘擺中的爆炸物來殺害政治局委員基洛夫同志。”
即使不被逮捕,特雷門想在祖國名利雙收也是不可能的。
早在1924年,蘇聯的專利法規第一條就明確規定:“凡經發明事務委員會認定有益的發明,可根據國民經濟最高委員會主席團決議,宣布為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財產?!扇w公民和機構共同使用。”
作為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蘇聯堅決不允許民間開辦企業,更不允許個人以發明獲利。這部專利法規第一條就明確了:一切發明的專利都屬于國家。
當然,國家也不是完全明搶。接下來它也規定,根據“協議”給發明家以一定的榮譽和獎勵。
“協議”具體是多少?從另外一條規定可以看出:“如果企業因使用某項發明成果節約了資金,應按年度節余的2%-20%獎勵發明人?!?/p>
在這樣的規定下,蘇聯的科技發明如雨后春筍,層出不窮。
“費得”牌相機、“第聶伯河”牌吸塵器、“亞烏扎”牌電熨斗、還有錄像機和計算機這樣的電子產品,雖然都比西方晚幾年到幾十年,但是蘇聯確實樣樣不缺,琳瑯滿目。
它們的一個共同特點是——全靠“反向研制”。
“費得”牌相機是剽竊德國的徠卡,“第聶伯河”牌吸塵器是抄襲瑞典的伊萊克斯,“亞烏扎”牌電熨斗是模仿飛利浦的“瓦莉塔”,錄像機和計算器則是松下、夏普和卡西歐的精確復制品……沒有任何一種是蘇聯原創的。
最驚人的是:在把第一個人類送上太空的同時,偌大的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竟然造不出一卷自己的衛生紙。
幾十年來,困擾史學界的一個問題是:尤里.加加林是用什么擦屁股的?
尤里.加加林,這位全人類的英雄從太空回來以后,造訪了世界幾十個國家。在英國,伊麗莎白二世女王主動要求跟他合影。
然而,這位英雄在1968年去世。蘇聯的第一卷衛生紙竟然是在1969年末,由一家購買了英國設備的造紙廠生產出來的。
這比起美國人制造世界上第一張衛生紙足足晚了112年。
1857年,一位名叫Joseph Gayetty的紐約企業家發明了第一種衛生紙,涂上蘆薈汁的麻布片
蘇聯的統治階層流行的擦屁股方式是用報紙,農村老百姓很多用的是牛蒡葉。但不排除少數最高層可以使用進口的衛生紙。畢竟加加林開的車都是國家特批進口的一輛法國跑車。
列夫.特雷門并沒有死,而是從輕發落,進了一年有一半氣溫在零下40攝氏度的馬加丹勞改營。直到他利用振動原理發明了“金唇”竊聽器,才重新被國家所肯定。他的余生,是莫斯科大學聲學實驗室的一名機械師。
直到80年代,戈爾巴喬夫上臺搞改革開放,這位已經90多歲的發明家才獲邀去法國參加了一個音樂節,美國導演斯蒂芬.馬丁拍攝了一部關于他的紀錄片《列夫.特雷門:電子奧德賽》,重新轟動世界。
片子首映式三個月以后,他去世了。
他的一生,總算結局是圓滿的。
有人可能會說,別看蘇聯搞生活方面的科技發明不行,但人家的軍工是世界頂級的,這是體制優勢。
不錯,蘇聯創造了許多個世界第一。除了世界上第一個太空人加加林,還有世界上第一顆人造衛星“斯普特里克1號”,世界上第一個空間站“禮炮1號”,世界上第一枚洲際彈道導彈……
然而,這后面是血淋淋的浪費、教訓和重大代價。蘇聯與美國爭霸,付出的代價比美國沉重不知多少倍。
拿蘇聯的第一顆衛星“斯普特里克1號”來說,其概念是1948年一位蘇聯科學家吉洪諾夫提出的。他是國防部下屬的第四研究所副所長,這個所專搞遠程導彈。在導彈和炮兵學院的一次演講中,吉洪諾夫提出了衛星這個概念,轟動一時。
幾天之后,吉洪諾夫突然被從副所長降為顧問,他的團隊也被全部解散。
為什么?因為他的這個創意,事先沒有跟任何人商量過。讓上頭某位大人物不高興了。
在蘇聯,因為沒有私營企業,政府是一切科學研究的甲方。換句話說,所有科研項目的投資,都要由“國家”真金白銀的砸出來。跟方方面面的代表國家的人搞好關系,就很重要。否則就有丟官撤職、自毀前途的風險。
科學研究尤其是復雜的高科技很容易有分歧,誰也不知道下一步應該往哪里使勁。而這種分歧非常容易變成個人恩怨和派系之爭;項目也很容易失敗,科學家容易成為犧牲品。輕則擼掉官帽,重則蹲監獄甚至被弄死。
吉洪諾夫很幸運。另外一位領導看上了他這個創意,從上面要來了一份《全權委托書》,讓他能繼續招募原先的團隊,用“顧問”的名義持續研究。9年后的1957年10月4日,世界上第一顆人造衛星發射成功,狠狠打了美國的臉。
這位領導就是謝爾蓋.科羅廖夫,蘇聯航天系統的總設計師。他不僅是技術天才,政治才能也比光會搞科學的吉洪諾夫強太多了。因為善于搞上級關系,他總能要來獎金、晉升和《全權委托書》。
科羅廖夫于1931年加入蘇聯第一個由國家資助的火箭研發中心,次年成為研發中心主任,26歲調任位于列寧格勒的蘇聯噴氣推進研究所擔任副主任
但他也不是總能成功的。比如,1962年他想研發讓兩艘宇宙飛船對接的技術,就被蘇聯首席制導技術的專家拒了,不讓自己領導的部門承接這項工程。
這位專家還一字一句地警告另外一個有心嘗試的專家:“如果你想自毀前途,那是你的事兒。”
為什么?因為作為領導的人也必須押對寶,不然項目一旦失敗,就有導致國有資產流失的風險,領導個人的政治生命乃至肉體生命都要受到牽連??屏_廖夫本人就是個反面典型,戴著一頂“間諜”的帽子被判西伯利亞勞改八年,健康受到嚴重損害,后來50多歲就去世了。
另外一位著名飛機設計師圖波列夫也被判了十五年。只是因為飛機設計實在需要他,才蹲了六年就出來了。蘇聯一共有多少科學家,因為科學上的問題被撤職、逮捕和判刑,無法統計。
只有國家一個雇主,后果就是一個人往往能把某項事業提到很高的高度,也可能阻止一項事業長達幾十年。
蘇聯科學家早在40年代就提出了坦克反應裝甲的概念,也就是在坦克身上鋪設一層一層的炸藥盒子,當敵人的穿甲彈襲來時自動爆炸,用爆破的射流把穿甲彈打歪。這種技術能極大消除敵人穿甲彈的威脅,同時還能減輕坦克重量。
不幸的是,蘇聯此時的坦克部隊運氣不好,攤到了一個性格倔強的指揮官——阿馬扎斯普.巴巴賈尼揚中將。
這個少見的名字就表明他不是俄羅斯人——他出生在亞美尼亞,連小學都沒有上過,一生中受過的全部教育就是在軍事學院上了四個月的速成班,然后空降到坦克部隊任職。他的大腦無法理解要往自己的坦克身上捆炸藥這個創意,下令立即叫停所有研究。
60年代,巴巴賈尼揚中將曾經去了外地軍區任司令員,反應裝甲重新開始上馬。結果剛進行到模型實驗階段,巴巴賈尼揚中將又回來了,研究又中斷了。
直到80年代初期,蘇聯才臊眉耷眼地承認,反應裝甲早就應該搞。而這時,小小的以色列都已經搞出了反應裝甲,安裝在自己的坦克上。蘇聯才不得不補課,從以色列引進這種本該由自己發明的技術。
1982年,以色列入侵黎巴嫩。M60等老式坦克上安裝的爆炸反應裝甲大放異彩,不僅成功抵御了RPG-7 火箭筒的攻擊,而且使裝甲部隊在反坦克導彈的打擊下損失率銳減
相對蘇聯,美國的技術研發成本不知道低到哪里去了。
政府不用自己投資,只需要向幾家私營企業招標,讓它們去爭奪,給予一定補貼即可。為了訂單,私營企業不得不挖空心思,往各個可能的技術方向上使勁,各顯其能。這些技術一旦研制成功,還可以轉為民用,賣給更多的私營企業。
如果你要跟洛克希德.馬丁、波音和諾斯羅普.格魯曼的專家去問:萬一研究方向錯了怎么辦?得罪領導怎么辦?你們會不會被撤職、勞改、蹲監獄?
他們估計會打量你半天,最后吐出一句話:
“你TM是蘇聯穿越來的吧?”
蘇聯這種制度,對有才華卻沒有政治才華的人,是有效的逆淘汰。
這些人要么從此不搞研究,要么用腳投票,去允許私人開辦企業的地方發揮特長。
眾多移民國外后獲得諾貝爾獎的蘇聯科學家自不必提了,其中典型的一位,要數世界上最成功的游戲設計者。
這款游戲很好猜,它的名字恰如其分——俄羅斯方塊。
1985年,在蘇聯科學院計算機室工作的年輕數學家阿列克謝.帕基特諾夫受到拼圖游戲的啟發,用三個星期開發出了這款游戲,迅速風靡世界。許多家國外大公司沖到蘇聯,對這款游戲的版權展開爭奪戰。
一開始,他們都紛紛給帕基特諾夫本人發電報,要求購買俄羅斯方塊的專利權。帕基特諾夫去找電報機,在科學院里找到了一臺。結果發現需要12個官員層層審批,發回去一份十幾個字的電報已經是幾個星期之后的事了。
國外公司們甚至找到了總書記戈爾巴喬夫拉關系。最后美國公司雅達利拿走了街機版權,日本公司任天堂拿到了家用機版權。任天堂光在紅白機上就賣出了價值8000萬美元的游戲卡,在GAME BOY上賺的錢更是數不清。很多人為了玩俄羅斯方塊而買了一臺GAME BOY,之后又買了更多的卡帶。
上世紀八十年代末,荷蘭游戲設計師Henk Rogers從這款經典游戲的發明人Alexey Pajitnov手中購得了發行權,之后把游戲帶到了任天堂游戲機上
一個日本女人說,她痛下決心把“俄羅斯方塊”的電腦程序刪了,卡帶扔垃圾桶了。但第二天還是無法抑制地又買了一盤,實在抗拒不了它的誘惑。
美國一個議員開玩笑說,蘇聯已經徹底絕望,只好開發出這款游戲,讓它來麻醉美國人民。
然而,外國公司掏出的版權費用,全部歸蘇聯國資委旗下的一家“電子辦公用品”公司所有,帕基特諾夫本人按照“協議”方式,獲得的報酬是一臺電腦。
在這款游戲最為走紅的八十年代,他幾乎是分文未得。
如今,俄羅斯方塊依然是風靡全球的益智游戲,可以在56種游戲平臺上玩到。2020年,它僅官方移動版本的下載量就超過5億次。
現在的下載收入,跟帕基特諾夫就有直接關系了。
九十年代他最終移民美國,成立了自己的公司,“俄羅斯方塊.com”,并通過艱難交涉,從已經私有化的“電子辦公用品”公司手中收回了版權。沒錯,一家美國公司。
俄羅斯方塊,大概是俄羅斯人的聰明才智給美國做的貢獻之中,很小的一個。幾十年來,美國那邊源源不斷地吸收來自國外的移民,并誕生眾多的發明成就:
敘利亞人的兒子喬布斯創建了蘋果,南非人的兒子馬斯克創建了特斯拉,俄羅斯人的兒子布林創建了谷歌……
幾十年后,國力的差距就看出來了。
如今正在如火如荼的俄烏戰爭,俄羅斯的軍事威名多半像肥皂泡一樣,一戳就穿。蘇30戰斗機的飛行員要用個人的手機導航,“匕首”超高音速導彈被九十年代的“愛國者”導彈迎頭擊落,黑海艦隊的旗艦“莫斯科號”現在還躺在海底……
一名俄軍飛行員在社交媒體上發了一張蘇-34戰斗轟炸機的座艙照片,有一部架在座艙右座前的安卓智能手機,手機中顯示著電子地圖和飛行路徑
而西方支援烏克蘭的軍事裝備卻技高一籌,個個國家都有幾樣絕活兒。原因何在?
一個重要原因是,俄羅斯平均每年減少1.3%的科學家和工程師,而這些人基本都是受過高等教育的。而歐盟和美國每年增加的科學家和工程師達到2-3%,中國是7-10%。
原因很多,專家們總結過。
最大的一個原因就是:
在俄羅斯進行技術初創、投資和開發方面缺乏吸引力。
2014年俄羅斯吞并克里米亞半島以后,就被歐美制裁,導致俄羅斯每年的對外移民人數從3.5萬增加到30多萬。
很多俄羅斯的網民憤怒地舉出例子反駁說:網民俄羅斯的人口并沒有少,每年還有30多萬移民流入。
然而,這些人往往忽略了一個真相:
流入的人,基本都是中亞國家到俄羅斯來打工的農民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