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的大腦過度敏感,會過度解讀情緒。一點點敵意,都會讓他們強烈反彈。只有家長讀懂他們的內心,連接起溝通的渠道,教育才能發揮出作用。
——薩姐
作者:暖心
微博上看到一位粉絲投稿。
她說,17歲的兒子最近卻因為厭學、逃課、不服從老師管教而被各科老師打電話叫家長。
那一刻她倍感無力。
她細數了兒子這些年犯下的錯誤:
初二的時候上網課,他抓住機會打游戲,充值了12900元,沒有追回來。
剛上高一,天天晚上打游戲,白天上課睡覺,考試全班倒數第二名。
高一下學期,跟著一群社會青年打架,被學校處分,停學三天。
因為一部手機,她教訓兒子,卻被兒子動手推倒……
這位粉絲說:想起這些事,我只能無奈哭泣,不知道該何去何從。
不得不說,這是一個令人頭疼的孩子。
有不少家長反映,青春期的孩子十個有九個叛逆,甚至還提出疑問:為什么孩子越大越不懂事呢?
其實,大多數父母都誤會了青春期的孩子。
有心理學家這樣指出:青春期孩子的叛逆,他們自己也控制不了。
青春期的孩子,大腦經歷的巨變讓他倍感焦慮;
外部環境的變化給他造成的壓力,很容易讓孩子叛逆。
青春期的孩子在“叛逆”與“不叛逆”之間,考驗的是父母的“讀心”能力。
如果父母讀不懂,才會把孩子往“叛逆”的道路上推。
01
孩子叛逆,
他們自己也控制不了
青春期的孩子,他們的大腦會進行一種“理智”和“情感”的斗爭。
這是因為青春期孩子的大腦有著強烈的情緒感知能力,敏感、易怒、沖動,正是青春期大腦獨有的特征。
一旦外界的刺激過多,孩子的“理智”就無法戰勝“情感”,易失控是青春期不可控的行為。
那么,這樣的孩子有哪些“不可控”的行為呢?
1)孩子的“情緒腦”發育旺盛,容易情緒激動
根據腦科學顯示:
青春期孩子的大腦,邊緣系統(情緒腦)已經發育成熟,有著強烈的情緒感受能力。
但是,又因為前額葉皮層(理智腦)發育還未完善,孩子的洞察力、判斷力、自我感知力、發現和認識危險的能力要到25歲左右才會發育成熟。
所以大部分的孩子其實是無法控制自己發怒和感情沖動,做事不計后果等。
2)青春期的孩子,無法緩解焦慮
紐約大學曾在2007年發現:
人的大腦在面對壓力時,會釋放一種名為THP的荷爾蒙,成人與孩子的大腦對該荷爾蒙的作用效果不一。
THP能使成人緩解焦慮和緊張,卻會使青少年更加容易焦慮。
因此,青春期的孩子,面對情緒很容易壓抑自己,無法自主地排解,才會越來越多的人出現抑郁癥。
1)青春期孩子的大腦過度敏感
心理學曾經有一個實驗;
研究人員給青少年和成年人看同樣的一張“面無表情的人”的照片。
看完后請他們判斷照片上的人是善意的還是惡意的。
實驗結果發現:
成年人都覺得照片里的人挺正常,沒有善意,也沒有惡意。
但青少年卻普遍說:這個人看起來不友好。
青春期的大腦過度敏感,會過度解讀情緒。
一點點敵意,都會讓他們強烈反彈。
從這些生理上的發展來看,并非他們主觀有意與成人作對,而是因為大腦沒長全,他們無力控制自己。
02
孩子的“心理斷乳期”,
反感父母的控制
心理專家指出:
青春期是孩子的“心理斷乳期”,指的是孩子從幼稚走向成熟的轉折時期。
這個階段的孩子,最大的渴求是:獨立。
同時隨著自我意識飛躍,他們的內心幾乎都會吶喊“我要自己說了算”、“我不是小孩子了”......
每個孩子,孩子都會強烈要求父母權威的退位。
可惜,很多父母卻依然用權威去控制孩子,什么都想管。
前不久看到一則新聞:一位男子因被母親催睡覺而崩潰大哭。
這位男子,竟然已經是兩個孩子的爸爸!
那天晚上9點,兩個孩子有點困,男子的媽媽就不停地嘮叨,催著他快點帶孩子去睡覺。
沒想到這卻成了壓倒他的最后一根稻草。
他想起這20多年的經歷。
母親每時每刻都在插手自己的人生。
吃飯要管、睡覺要管、結婚要管、生子要管……
無法忍受媽媽控制的他沖動之下,他報了假警:“我把我殺了。”
一個成年人都是如此抗拒父母的控制,何況是青春期的孩子。
青春期的孩子比成年人更渴望自由,他們最大的最渴望的就是:被允許長大、自己說了算。
如果父母還停留在“我要管住他”的階段,這就會造成了孩子叛逆:
你管得越嚴、看得越緊,孩子的反抗就會越激烈、越“不可理喻”。
有一位作家說過:作為父母,一定要控制自己的控制欲望。
孩子“心理隔斷期”的到來,父母就該讓他順應自然的發展,是做建議者、旁觀者,而不要去做指點者。
黃磊這樣形容自己與孩子的關系:
我從未把她當作我的孩子,她是一個有思想的人,她有她的秘密,她的想法,她的人生。
她不屬于我,我們之間是彼此獨立的個體,我不把自己的意志強加于她,我們像朋友一樣相處。
我們能夠給予孩子最好的事情就是:能及時地牽好手,也能適時地放開手。
03
看懂孩子的“恐懼與排斥”,
才不會讓孩子變“壞”
紀錄片《我們如何對抗抑郁癥》中:14歲女孩子燁常常因為一些別人眼中的“小事”,而感到壓力和焦慮。
她告訴父母她生病了,但是父母卻覺得“一個孩子能有什么病”,因此無視她的“求助”。
漠不關心的父母,加速了子燁內心的焦慮,甚至讓她有了自殘的傾向。
一次,她在學校找不到剪刀的蓋子,情緒崩潰的她用剪刀劃開了自己的手指,直到她看到手指流血,才平靜下來。
每一次她在向父母“求助”而得不到回應時,她就會自殘。
直到有一次,她忍無可忍的情況下,當著父母的面摔東西、摔門、發脾氣、情緒崩潰,父母才發現她真的生病了。
青春期的孩子敏感脆弱,很容易因為一點小事而情緒崩潰。
可是在父母看來,孩子只是小題大做、矯情;在孩子變得倦怠厭學,則被視為想偷懶、不思進取。
這種被忽視的感會讓孩子感到“恐懼”,背后衍生出的叛逆更像孩子在控訴“我不被愛”。
有心理學家提到,孩子在青春期,最怕的兩件事:恐懼與排斥。
·被父母忽視的恐懼
·害怕社交的排斥
其實,青春期的孩子是會傾向于“求助”父母,其實就是尋找安全感。
他們對社會排斥非常敏感,尤其是和同齡人在一起時,評價會對他們產生極大的影響。
這時候,父母的評價不是他們想要的,于是他們就會在同伴身上尋求認可,甚至讓他們寧愿冒著高風險,也要選擇去迎合周圍人。
就比如“吸煙有害健康”,想必每個青少年都知道。
可是,當他們被父母忽視時,內心就更恐懼被他人排斥,所以即使他知道吸煙有害,為了讓別人看到自己,他們也會去嘗試有害的事。
父母給不夠的安全感,也要在其他地方找回來。
《解碼青春期》一書中寫道:
“當一個孩子不斷地推他的父母,挑釁他的父母,不斷地做這個測試的時候,其實他就是想看看父母愛不愛自己。”
青春期的孩子最怕“不被愛”。
因此當孩子做出一些出格的事,父母就該警惕:孩子最近是不是遇到什么問題了、我是不是給他的關注不夠。
青春期的孩子,任何一點風吹草動父母都須提高警惕,給他關注、給他安全感,是孩子走向健康的唯一“解碼”。
04
看懂孩子的“高敏感人格”,
才能走進他內心
電視劇《狂飆》中的高啟盛令人印象深刻。
起初,他在別人眼里是聰明、優秀的代名詞。
讀書的時候成績優異,長大后賺錢能力也是一流的。
但令人噓唏的是,他卻是一個性格扭曲,偏執、狠戾,內心極度敏感且自卑的人。
大學同學在背后嘲笑他窮、貶低他,他就狠狠地揍了人家一頓;
李宏偉說他家是賣臭魚的,他又冒著巨大的風險,拿著凍魚追殺人家……
為什么他的性格這么暴戾?
從心理學上來說,這就是“高度敏感”特質:見不得別人說他一點的你好,總會特別去在意別人的目光。
研究發現,每五個人中就有1人具備這種特質。
尤其是在孩子10-14歲這個階段,孩子內心最大的在意點是:別人是怎么看我的。
此時的孩子:極度重視自己在旁人眼中的形象,容易從他人那里來界定自己自尊感的強弱。
一旦有人對他產生質疑,都可能成為壓垮他的最后一根稻草。
知乎上有一位媽媽說:
女兒帶了朋友回家玩,大家一起吃飯的時候,媽媽調侃了女兒幾句“太胖了”,就惹得女兒沖她大發脾氣。
女兒對她說:
“提高別人,貶低我有意思嗎?
別的家長怎么不這樣?就你們一直說我一直說我!我不要面子嗎?我不自卑嗎?“
這些控訴在媽媽看來,就是玻璃心,因為她覺得:
“父母說幾句都不行,太小題大做了,心理太脆弱了。”
“自尊心”是青春期的孩子永不忽視的一樣東西。
他關乎著孩子未來的人格走向,一旦有人對自己一點不好的評價,都能讓他內心那顆脆弱而又自卑的心浮出表面,進而壓垮他。
所以在父母的教育中,最重要的是要保護好孩子的自尊。
起碼父母要做到:
別當眾教子,避免辱罵和當眾批評孩子。
不要偷聽孩子打電話,不偷看孩子日記。
不把孩子的話當耳旁風,認真傾聽孩子說話。
自尊心被父母保護著,才能讓孩子走向陽光。
05
青春期的孩子,就像一顆隨時會被引爆的“定時炸彈”。
你不知道哪句話就會點燃他的怒火,哪個動作就會逼得他們歇斯底里。
因此,父母需要讀懂青春期孩子的內心。
青春期是重塑親子關系的黃金時期,是孩子留給父母調整教育方式的最后時期。
青春期的孩子:
對于“我”的概念越來越強烈,需要獨立與自由證明自己的人格。
敏感又任性,需要父母的看見與理解支撐他強大的信念。
渴望被愛,千萬別用忽視毀掉他的安全感。
只有家長讀懂他們的內心,連接起溝通的渠道,教育才能發揮出作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