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一則短視頻在網上瘋傳。
兩個只有12歲的孩子,在八角籠里狠狠地抱摔。鐵籠外一群成年人激烈地吶喊,希望鐵籠里的這兩個孩子打得再狠一點。黑暗的光線,襯托著場面格外殘忍。
這兩個孩子都是來自四川涼山的孤兒,由成都一家格斗俱樂部收養。
這段視頻流傳到網上,網友們瞬間炸開了鍋,一時間“未成年打黑拳,非法收養,利用孤兒牟利”等話題被沖上熱搜,就連央視也在跟進報道。
網友們紛紛痛斥這家黑拳俱樂部對孤兒做法殘忍,14個孩子在事件調查中被遣散帶回老家。但這家俱樂部負責人教練兼收養人恩波,卻痛哭流涕地說自己失去了14個兒子。
而那些孩子也并不想回去,坐在車里哭訴想留在俱樂部里......
俱樂部負責人教練兼收養人恩波
事實上,這些孩子大都是四川涼山貧困山區的孤兒。恩波曾是武警,在武警軍事大比武中,獲得過單雙杠,擒拿格斗雙冠軍。
他在當年在下基層時看到一些無父無母的孤兒,本該上學的年紀卻在山上街邊游蕩,靠著鄰里施舍才能活下去。
恩波深知如果不及時對他們進行引導,很可能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于是退伍后他自己出錢組建一支武術散打隊伍,并招收了那些孤兒進行培訓。
雖然給不了他們最好的條件,但最起碼讓他們有了生存的本領。
整個事件經過多次輿論反轉,最終俱樂部最終洗脫嫌疑,俱樂部逐漸正規化......
這就是王寶強導演的新片《八角籠中》,
故事的真實原型。
不得不說,拍大山里的孩子,尤其是想要走出大山的孩子,是王寶強擅長的。
畢竟王寶強本人,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
王寶強出生于河北邢臺的一個小村莊。因為家里窮,他從小受盡了嘲笑和欺負。
八歲那年,他在村頭看了露天電影《少林寺》,看著李連杰漂亮的少林功夫,他心里突然萌生了拍電影的夢想。
為了出人頭地,王寶強說服父母,孤身一人去少林寺學武功,渴望有一天能成為像李連杰那樣的功夫巨星。
從八歲到十四歲,沒日沒夜起早貪黑的練功沒有讓他得到拍電影的機會。
他也是后來才明白,原來李連杰能演電影,并不是因為他是少林寺的弟子,而是因為他是全國武術冠軍。
但王寶強沒有放棄。
14歲那年,王寶強離開少林寺踏上北漂之路,當一名群眾演員。
他和一群人合租了間陰暗潮濕的地下室。
為了一個角色,王寶強可以在北影廠樹下睡一夜。但更多的時候,因為沒戲拍,他只能靠做苦力工來維持生計。
因為普通話說得不好,相貌不夠出眾,他沒少在面試時受到羞辱。
有導演看到他后轉身就把他的資料丟進垃圾桶,有的劇組明明龍套一場戲是20塊,給到他卻只有15塊。
王寶強不甘心,他依然沒有放棄。
終于,他等來了《盲井》。
后來的事大家都知道了。憑借在《盲井》里的本色出演,他拿下了金馬獎最佳新演員獎。
隨后馮小剛找到他拍《天下無賊》,拉著劉德華、葛優等一線大咖給他做配。電影一上映便轟動全國。
所有人都知道,那個把農村小伙“傻根”的善良老實演活的演員,叫王寶強。
也正因此,王寶強天生就對“窮”這個字,有深刻的認知。
為了拍《八角籠中》,王寶強親自跑到大山深處,從1000個山區的孩子里,挑選出了幾位電影的主角。
電影開始有一場孩子們吃飯的戲。
前一秒還在打鬧的孩子們,看到王寶強飾演的教練(向騰輝)把饅頭遞給他們時,瞬間全部安靜下來,畫面里只剩下孩子們狼吞虎咽的聲音。
拍這場戲之前,孩子們沒有吃飯,他們的餓是真實的餓,有饅頭吃,就心滿意足。
因為只需要半個饅頭的鏡頭,現場的導演便打算拿走另外半個饅頭,此時孩子卻連半個饅頭都不舍得扔掉,急忙狼吞虎咽地吃進了嘴里。
王寶強看在眼里,頓時濕了眼眶。
拍完后,趕緊讓工作人員給孩子們加肉加菜。
因為他真的窮過。
所以你能真實感受到電影里這些孩子從大山里一步一步走出來有多么艱難。
也因為他真的“打”過。
所以每一場格斗戲,主角揮出的每一拳,都帶著孤注一擲抓住一切機會改變命運的力量。
那群參加格斗的孩子,就是王寶強本人的寫照。對他們而言,格斗就是出路和希望,八角籠,既是他們的競技場,也是他們改寫命運的唯一擂臺。
但除此之外,電影的短板我覺得也很明顯。
比如對人物的處理不夠扎實。
電影前半段明明試圖將格斗孤兒作為敘事主體,后半段卻更多的是講述向騰輝本人的轉變。
還有突然出現又突然消失的“反派”俱樂部老板、私立學校校長。
為了贏得比賽給選手吃藥,表面做慈善接受格斗孤兒們入學,卻變相以“修操場”為名找向騰輝要錢。
其實只要單拎出來一條線講,都能把故事講得更深入。
但偏偏什么都想要,反而每個人都像是被打上了或“好”或“窮”或“慘”或“壞”的標簽。變成了一張張黑白分明的臉譜。
包括后來媒體輿論為了流量瘋了一樣對向騰輝的炮轟,我真沒想到是靠一段自說自話的采訪就擺平了。仿佛是看時間差不多了,想要趕急趕忙地把這個故事給講完。
雖然這其中被很多人夸贊的川劇變臉戲的確很精彩。
王寶強飾演的向騰輝坐在車里,表演川劇變臉的隊伍在車流中穿梭,不同的臉譜映在他臉上——好像那些媒體網友硬給他貼什么標簽,他“就是”什么模樣。
“變臉”的隱喻讓王寶強想到利用接受電視臺采訪“變相出名”來澄清輿論對自己的誣陷。
王寶強在車里看著川劇變臉,臉上微妙的變化讓我看到了他演《樹先生》時演技巔峰的樣子。
這是屬于導演的華彩,也是王寶強多年來作為演員的沉淀。
但仍然難以彌補整部電影人物動機和情節轉折的突兀。
而人物和劇本不夠扎實所帶來的另一個問題就是,總是在展現不同人物時做不到完美的平衡和取舍,常常東提一嘴西提一句。
導致最應該探討留守兒童的困境,教育資源的缺失,網絡暴力等現實問題被大幅削弱。
最后無論是人性復雜還是對現實的表達,都像是用力揮舞一拳卻打到了空氣,軟綿綿的差了點意思。
不過相比上一部導演作品《大鬧天竺》,《八角籠中》當然好了太多。
至少四十多歲的“傻根”沒有忘記本心,目光還能望向了大涼山。把貧困山區的真實生活和留守兒童這一社會問題再次拋到大眾面前。
如果不說是王寶強,你很難相信這兩部電影竟然是同一個導演。
但正因為是王寶強,也幸好是王寶強。
還記得他當年上臺領金掃帚獎時跟觀眾道歉:
“感謝金掃帚給我這個機會,向觀眾說對不起。我欠觀眾一聲對不起。通過我的努力,我會成為合格的導演,成為合格的電影工作者。”
作為導演,王寶強在《八角籠中》表現出來的誠意和成長,兌現了他當年去領金掃帚獎時的承諾。
從演員到導演,王寶強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希望下一次,除了誠意之外,他能拿出更好的作品。
點擊關注"場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