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郭朝剛
在中國的人力資源管理學界,凡提到趙曙明教授,幾乎是沒有人不知道的。特別是中國的商學院、管理學院,有許多界學生所使用的教材正是由趙曙明教授主持編寫的。各大高校的人力資源管理論壇、中國管理研究國際學會,連續十余年皆有趙老師作為主席的演講等。
據百科介紹,作為國內最早將西方人力資源管理理論引入中國與實踐相結合的趙曙明教授,是從一名生產隊長被推薦進入南京大學求學,后又到美國加州克萊蒙特研究生大學繼續深造,曾為現代管理學大師彼得-德魯克的學生,逐漸成長為南京大學商學院院長。
趙曙明教授的基本簡介
根據南京大學商學院官網,可以獲知趙曙明教授的基本信息。
趙曙明,男,1952年12月15日生于江蘇海安。管理學博士、南京大學人文社會科學資深教授、南京大學商學院名譽院長、南京大學行知書院院長、博士生導師。企業管理國家重點學科學術帶頭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入選國家 “百千萬人才工程”(第一、第二層次)、教育部“跨世紀優秀人才培養計劃”、江蘇省“333工程”首席科學家。曾獲得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一等獎、教育部首屆全國優秀教材一等獎,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并獲得美國密蘇里大學校長最高特別獎章,復旦管理學杰出貢獻獎,江蘇社科名家。
趙曙明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人力資源管理、企業跨國經營。
趙曙明教授的人力資源管理觀
趙老師認為:人力資源管理專業對于世界第一人口大國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人,是可以塑造的。人力資源管理的核心之處,就在于如何引導人、塑造人。
一個人品行的好壞,并非是天生的,而是后天的學習、鍛煉而成就的。趙老師的身上具有一種性格,正如趙老師所言:那就是專業、勤奮和清教徒式的“工作狂”特質。其骨子里就抱有教書育人的思想。
趙老師,出生于江蘇海安市的農民家庭,自小深受其父親的影響,具有吃苦耐勞,并且學過理發的技藝。據其后來的求學與深造期間,理發的手藝還大有用處,使其具有良好的人緣。趙老師年輕之時,曾做過“東風12”拖拉機手、生產隊長、大隊長等職,在勞動生產管理中就彰顯其能力與智慧。
趙老師,作為工農兵學員,從生產大隊干部,被推薦上大學,有幸成為南京大學英語系的學生,自信十足、經歷挑戰,下得苦功夫學好英語,逐漸成長為優秀生。南大畢業后,獲得留校工作的機會。后來又獲得兩次留學出國,到美國進修,先后獲得美國加州克萊蒙特研究生大學教育學碩士、高等教育與人力資源管理學博士。其中深受管理大師德魯克經驗主義學派的影響,并且與其保持著良好的師生友誼。
后來,趙教授回國發展,歷任南京大學商學院院長等職,一直堅持教學、研究工作。由此可見,一個人的成長離不開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特別是父親、師長的教導。
中國人力資源管理經歷三個時期:理念導入期(20世紀80年代)、探索期(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系統深化期(20世紀90年代末期至今)。趙曙明教授的學術研究也可以劃分為三個階段:人力資源管理領域(1991-1995)、人力資源管理模式與跨國企業文化管理(1995-1998)、本土化管理理論研究(1999年至今)。趙老師堅持科學人才觀,創造“中國范式”,彰顯“中國價值”;實施人才引領發展戰略,構筑全球的“中國夢”。
結合趙曙明教授的成長經歷與價值創造,郭朝剛認為:人力資本是可以投資、并且保值與增值的。今天的奮斗決定著未來5-10年的發展,同樣今天的業績與成果,也是由5-10年前的奮斗所積淀的。總之,人是可以塑造的!
趙曙明南京大學商學院院長之路
趙曙明,在南京大學工作44年,從教授成為商學院院長。其中商學院的工作就有30多年,在趙院長的主持下,和諧的環境、優秀的師資和管理團隊、高素質的學生,南大商學院獲得長足發展,積極踐行了南大“嚴謹、求實、勤奮、創新”的校風與“誠樸雄偉、勵學敦行”的校訓精神。
南大商學院,下轄管理學、經濟學兩個子學院,致力于國際化發展戰略,與國際上知名的商學院強強聯合,建立基本學科、MBA/EMBA/MPAcc/EDP項目蓬勃發展,為社會發展培養了一批又一批卓越的商學人才。
作為國內985高校的商學院院長,主政14年之久,趙曙明的院長心得體會總結:
1、首先,合理定位商學院的發展目標,并且取得上下一致認同。
2、其次,創建一套商學院內部的管理體制。
3、最后,明確分工職責,善于分權,調動各級積極性。
4、日常管理堅持強化四個意識:目標管理意識、以人為本意識、和諧發展意識和品牌意識。
5、從事社會服務工作,積極尋求外援,為科學和科研服務。例如:建立陶欣伯教育基金。
趙曙明院長,正是在陶欣伯的影響下,身體力行地先后在南大商學院、海安中專等地建立“曙明獎學金”、“曙明獎管金”等,傳遞著愛心。
趙老師指出:大學院長既是學科帶頭人、又是優秀的管理者,可以說中國還沒有職業化院長,未來的高校的改革勢在必行。
做事先做人的趙曙明導師:四識管理者、四高型人才
趙曙明從事人力資源管理教學與研究工作,并且身為商學院院長積極從事學院人才與事務、社會事務交流管理。趙老師始終將人視為最核心的資源,秉承“德才兼備”的理念,特別重視人的品行,始終將“做學問、先做人”作為人生信條。
趙曙明導師,主張學會做人(learn to be),學會做事(learn to do),學會學習(laern to learn)。"做事先做人"這是一個簡單道理,也是永恒道理。一切學問皆源于生活,學問就是生活中最精彩的精華總結。
“用心做人”正是趙老師的管理準則。做人,在趙老師看來,唯一有效的途徑就是“實踐”!做學問的最終目的,就是將學問用于實踐。中國南宋詩人陸游曾有詩云:“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教育家應是將學問研究成果,持續有效地應用社會實踐,為商業社會、人類生活創造價值。
關于人才培養與商業實踐,趙曙明教授曾提出四識管理者與四高型人才,給我留下深刻印象,具有深遠的現實意義。
(一)四識管理者:卓越的管理者,應當具有"知識、見識和膽識",后來又加一識"共識"。
1、“知識”意味著“規律”,人們在社會實踐中積累起來的經驗,這是屬于認識的范疇。學習是掌握知識的必要條件和手段。各級管理者要多讀書、多思考、多實踐。
2、“見識”與視野、閱歷有關,面對復雜的外部環境時持有開放心態。關鍵在于兼收并蓄、吸引他山之石,幫助我們識別事物的普遍性與特殊性,以利于做出正確的判斷,把握事物規律,創造價值。
3、“膽識”意味著創新,敢為天下先,能在不確定性中創造成長。知識是累積的經驗、見識是個人的見解,而知識與認識要轉化為實踐,則需要人的膽識。膽識的養成,需要勇于開拓、敢于創新的胸懷,對新事物、新觀念具有敏銳的洞察力,善于破舊立新。
4、“共識”意味著“求同存異”,指一個社會不同階層、不同利益的人所尋求的共同認識、價值和理想。共識需要群體討論,保證所有人的意見都得到傾聽和理解,并形成一個尊重所有意見的解決之道。
(二)四高型人才:人才應當具有三高“高勝任素質、高積極性和高協作性”,后來又增加一高“高自律性”。
1、高自律性:首要標準,自我克制、自我約束和自我改善。自律的基礎是信仰和道德。
2、高勝任素質:人才的能力基礎。知識和技能是素質的組成部分。知道是什么、為什么,以及如何更好地做。典型行為、深層次的價值觀、態度等要素。
3、高積極性:人盡其能的前提。積極性是態度的范疇,表明“我要做”的決心意愿。這是一個人內心深處的穩定狀態,具有行為上的傾向性,包括人的認知、情感和意志等內在因素。
4、高協作性:人才能力的放大器。高協作,體現了“和誰做”的能力。團隊大于個人。典型的協作技巧,聆聽、尊重他人、對事不對人、考慮對他人的后果等。
總之,趙曙明就是知行合一的大學問家與踐行者,集人力資源管理教授、南大商學院院長與社會活動家三位一體的著名學者。
結語
趙曙明導師,作為著名的人力資源管理學者,嚴于律己地做好自我管理,在學問上精益求精,較早到美國進修獲得管理學博士學位,40余年深耕人力資源領域建樹良多,截止2022年底,出版著作20余部,發表400多篇論文,承擔國家自科科學基金等國家項目20多項,先后獲得國際國內教學、科研、人才培養獎20余項。
趙曙明導師,不僅是在教學育人方面、科研項目方面,還是在學院管理和社會交流方面,持續專注、道德修養、人格風范影響著一批又一批有志于人力資源管理研究者。趙老師的人品學問以及創造的思想與事功,必將在塵世中猶如一道光,熠熠生輝!
本文作者:郭朝剛,奇哲咨詢創始人、中管院客座教授、高級人力資源管理師。
1、高手的成長:讀好書、識高人、做實事、悟思想,開新局
2、溝通制勝:快速提升有效溝通能力的12個實用技巧
3、高手的職業規劃,基于目標管理,衡外情量己力,踐行六步規劃法
4、卓越領導者:精進修煉建功立業,關鍵在于認知與對抗“熵增定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