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逾老逾懷舊。我這一生,離開校門就被分配到西安三五0七廠,后成立三五三0廠我即被調到咸陽三五三0廠工作,合起來在西安待了五年。
后來,總后軍需生產部成立軍需染整設備選型考查組,調我參加,在北京祿米倉軍需研究所辦公,歷時半年多。1966年,又調我去總后營房部設計院進行三線染整廠的工藝設計,先后設計了三五三三廠、三五三二廠、三五四五廠的生產工藝,這樣在北京先后共待了四年。
1970年調入湖北均縣(今丹江口)三五四五廠工作,在該廠工作生活了13年。
1982年調入三五三二廠,在承德縣下板城鎮路通溝三五三二廠工作生活了十年。
1992年舉家遷來廊坊,三年后即1995年退休。
老來閑聊,總時不時的流露出西安的大雁塔、華清池、碑林、鐘鼓樓,湖北的丹江水庫、武當山,承德的避暑山莊、棒槌山、外八廟,思之最多的當是甲山的路通溝、河內大廈、下洼子、北溝等等。
今年七月底,晚輩們看透我的心思,提議重返路通溝看看,我早就因股骨頭壞死右腿不能動彈,在家移步尚須拐掍,但去路通溝的誘惑,禁不住立即響應。
為怕意外,我說:立即動身,並要他們帶上我的電動三輪。
現在交通發達,上高速幾個小時就到了承德縣城駐地下板城,找個小旅店住下。一到下板城,推翻了我原先對下板城的印象,原來是一條街,鐵路以北除一些農田外是大片荒涼的老牛河灘,而今的鐵路北縱橫十多條整潔繁榮的大街,高樓林立,沿老牛河的一條大道連接去承德市的大橋,大道兩旁花草綠蔭,堪比廊坊市的藝術大道。離開下板城整整三十年,真是古語所說,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變化之大,令人驚嘆!
第二天,我們直奔路通溝,還是那條路,只是路旁增加了不少建筑設施。
到達目的地,急忙讓他們取出電動三輪,我坐上直奔河內大廈,河內大廈,可能因其建在河灘上,且全長約200米的一座摟房,當年進路通溝第一眼看到的是它,是三五三二廠標志性建筑之一,故河內大廈實至名歸。我調入三五三二廠就住在大廈的最南頭,應該說,采光、通風均好,樓下涓涓溪流聲夜間入耳,偶爾山洪暴發,洪峰撞擊堤岸,大廈均有震感。唯有不便的是:公廁在樓的中間,離公廁較遠的住戶,特別是寒冬臘月、家有老人小孩或因患拉肚者,苦不堪言。我在原住房門前逗留片刻,該樓均住了新主人,可能都已改建了自家的衛生間。
原招待所已大手筆地改造成宮殿模樣,可見投資者曾想在路通溝大展宏圖。
俱樂部門面依舊,但顯破敗,一路公交車終點站在其門前。
北溝的樓房、部分平房、塔樓均在,但塔樓門鎖窗封,無人居住,不知何故。
下洼子幾棟樓房均換了主人,學校尚在且經過改建,有些建筑不見了,也新增了一些。
鄧家莊農民大多蓋了新房,看來他們的生活改善了不少。
我驅車進溝,首先聽到兩山間碎石機的轟鳴聲,左邊山石剝離了一大片,右邊松樹林旁正在炸山取石。當年的建筑大多破敗不堪,沿途是斷垣殘壁。
進到溝里,一眼看到比足球場還大的廣場,是拆除了幾個車間形成的,廣場上幾輛汽車來回穿流,才知是駕校的練車場。
看來進駐路通溝的有多個單位,故道路、建筑雜亂無章,沒有統一規劃。
憶往昔,看今朝,我五味雜陳。當年的三五三二廠數千軍工為國防和地方的經濟建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培養和造就了一大批具有各種技能的優秀職工和管理干部,他們中絕大多數能吃苦耐勞、不畏艱險,同時富有集體榮譽感和愛國愛黨的家國情懷。這樣的職工群體只有在公有制的基礎上才能培育成長起來。
當時的企業宗旨一是為國家增創財富,二是為職工謀取必須的生活福利。職工住房、子女升學、疾病治療等等,可以說,職工的生老病死和與之相關的絕大部分都是企業關注並設法解決的,對特困職工除工會救助外,職工之間也互助互濟,故廣大職工群眾一心撲在工作上。唯有年青人想擴展視野、闖蕩外部世界,以謀求更大發展空間的愿望難以實現,因為封閑的管理環境下,外人調不進,廠內的出不去。
但是路通溝雖小,三五三二廠職工的精神世界卻是豐富多彩的。工廠的文藝隊、軍樂隊常為職工演出,電影、球賽、運動會,極大地豐富了職工的業余精神生活。工廠的文藝隊常去此京、朝陽、錦州、沈陽等地的相關單位演出,更成為承德市接待外賓、重大政治經濟活動和市委、市政府領導下廠下鄉慰問演出的隊伍。
三五三二廠閉路電視安裝較早,當年市政府召開人代會,但各賓館沒有電視,政府曾尋求北京專業部門安裝,但不僅費用昂貴,且工期半月以上,可人代會開幕只有十天時間,無奈,市領導電話向我們求助,我們組織了安裝小組,用一周時間完成了任務,市領導在總結大會上表揚和感謝三五三二廠。類似求助我廠的事在二十四軍、二六六醫院、市縣各部門均有過。
工廠在抓生產的同時,工會每年都組織職工業余書畫展、文體比賽,出現了很多較高品位的文藝書畫愛好者,如省級獲獎歌手劉錦輝、舞蹈表演者高嵩等一大批職工喜愛的演員。邢有時,退休后癡迷繪畫,其作品多次在老年人業余畫展和廊坊市書畫展中獲獎,成為書畫界名人。這些都是在三五三二廠歷年來文化、藝術氛圍的熏陶下形成的。
工廠遷入廊坊后遇到了極大的困難,不幸倒閉了,但三五三二廠的職工沒有倒下,憑著多年養成的艱苦創業、克難進取的精神,和多年練就的各項技能(水、暖、電、機械、土建)以及各方面的管理能力,融入到廊坊市各行各業的建設中,大多各得其所,唯有當年創造財富的主力,染整工人和為之配套的服務人員,他們失去了施展才華的平臺,且己年高體弱,退休工資極低,非常悲慘。但即便如此,他們也沒有倒下,為了生活,他們中不少人打零工、擺地攤、撿破爛,還有擦皮鞋的,我們不時地看到他們從事上述活動的身影,他們心有酸楚,但不鬧事、不違規、不怨天尤人,而堅信日子會慢慢好起來,這是多年在路通溝養成的政治素質的具體表現。
我在路通溝生活了十年,而絕大多數職工生活了二十年以上,我想,他們的體會一定比我更深刻。
作者簡介:趙福成,江蘇泰興人,曾在湖北均縣擔任總后3545廠副廠長,1982年調至承德縣,任總后3532廠廠長。現退居河北廊坊市。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