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家庭排在第一位的是丈夫和妻子的關系,第二位的是和孩子的關系,第三位才是和原生家庭的關系,更遠的是和朋友,兄妹的關系。
——海靈格
作者:暖心
在網上,看到一位網友說了一句特別扎心的話:
被父母“逼”著長大,讓我活成了半個父母。
這個網友“控訴”了自己的母親:
我的媽媽是一個對我要求特別高的人。
我必須要會做家務,要懂事,成績要好,還得必須要多關心她,照顧她的感受。
她喜歡舞蹈,就將我拉去舞蹈班去訓練,跳得不好,她就說“你對得起我嘛?”
有一次,她打麻將輸了錢,回家看見我盯著電視哈哈大笑,劈頭蓋臉地吼道:飯做好了嗎?還有時間看電視?
當時,我剛好把飯端上桌,剛剛緩過勁,特別委屈,結果她又罵道:我辛辛苦苦地掙錢,都不知道關心我,你還委屈?
那時特別難過,但現在回想起來,我覺得她剝奪了我的童年。
看到網友的這段經歷,真的很心疼她。
這完完全全就是一種:女兒在替媽媽長大的狀態。
這讓我想起了心理學上的一個詞:親職化。
這是指父母和孩子的角色發生顛倒,父母放棄了他們身為父母原本應該做的事情,并將這種責任轉移到孩子身上。
如今,很多父母總是將自己與孩子的責任顛倒,讓錯亂的親子關系將孩子變得特別“疲勞”。
一個家庭最大的內耗,就是家庭錯位。
01
父母無形中成了
孩子的“索取者”
在《老師請回答》中,有一位非常窒息的媽媽。
她為了實現自己的舞蹈夢,一心想將女兒培養成舞蹈家。
她為了女兒開舞蹈班,并讓爸爸辭職陪女兒到北京學才藝。
從小到大,女兒一直被逼著學跳舞。
在節目中,當主持人問女兒“夢想是什么”時,女兒說:相夫教子。
這樣的場景真的很扎心。
很多父母無形中在向孩子“索要”自己的愿望,總是把自己的遺憾、理想強加于孩子身上。
在這部分父母身上:
我們看到了他注滿能量的愛與關注,也看到一他們為了自己的私欲而折斷孩子翅膀的樣子。
無知的父母以為自己是在用心呵護孩子,但其實是一種控制——讓孩子成為我們想的那樣。
所以,這樣的父母更像一位“索取者”,只會為了滿足自己的勝負欲,拼命地讓孩子去加碼。
而孩子呢?
一方面,無法拒絕父母的索取,被迫去承擔。
這一部分的孩子,被父母的權威控制,更沒有反抗的權利,只能做一個實現父母理想的“軀殼”。
另一方面,被父母綁架的“內疚感”讓他們學會討好
有一部分父母會給孩子一條隱形的控制線,叫做“內疚”。
父母用愛的名義綁架子女,如果孩子不遵從父母的意愿,就會對孩子灌輸消極的道德評價(不愛父母、不孝順、沒良心)。
而孩子會陷于自我攻擊的痛苦中,繼而為了獲取父母的愛,而去討好父母。
02
孩子被迫成為
家庭關系的“紐帶”
電影《繼續活下去》中有這樣一個故事。
因為一段車禍新聞,父母相繼對他說:爸爸/媽媽出車禍死了,我活了下來。
接著想象著父母對彼此的無視。
爸爸帶他出去玩,完全無視一旁的媽媽;
媽媽做晚飯,只做兩個人的菜,完全看不到在對面的爸爸。
還有兩人吵架讓他夾在中間左右為難。
最終小男孩終于承受不住壓力,暈倒了。
后來,媽媽帶他去看了醫生才發現:這一切都是他臆想出來的父母不和的場景壓力造成的。
原來,小男孩的父母經常吵架,并且每次都要把他夾在中間當傳聲筒,要求他把彼此之間最難聽的話傳遞給對方。
甚至還經常逼著他站隊,讓他在父母之間選擇一個人一起生活。
小男孩在痛苦的家庭氛圍里,患上了嚴重的心理疾病。
這部電影就像很多家庭的縮影,父母的矛盾總會升級到家庭里。
特別是許多父母吵完架以后,都會不自覺地“拉攏”孩子一起來攻擊、“詆毀”自己的另一半,導致“夾”在其中的孩子真的是苦不堪言。
因為,當孩子被迫成為家庭關系的紐帶時,孩子會被父母徹底忽視。
而孩子會因為想要獲得關注,而去充當“和事佬”的角色。
父親冷漠,孩子要去討好去完善家庭關系;
母親情緒不穩定,孩子成為負能量的承接者。
有心理學專家認為:
父母總是因為矛盾而逼孩子站隊,會讓孩子在不被關注的感情里產生扭曲和分裂感,讓孩子對未來的性格造成很大的影響。
被迫被迫“卷入戰爭”的孩子,內心會因為缺少關注和愛而造成情感失衡。
敏感、討好、察言觀色,會成為孩子的“標配”。
03
角色錯位后的孩子
最終難逃“三種宿命”
著名心理學家溫尼科特曾說過:
你或許有自己一套標準,也很珍惜自己做主的生活方式,所以我真為你感到遺憾,因為你一旦變成一個媽媽,從此就要適應孩子,而不是相反。
很多父母卻與之相反,總是讓孩子來適應父母。
就是這樣的角色錯位,在不知不覺中帶給孩子這三種“宿命”。
1、敏感自卑
研究表明:
童年期遭遇“暴力事件”較容易引發心理創傷,且它們具有“抗干預,消退慢”的特點,可能會讓孩子一生都帶著心理創傷生活。
比如:父母感情不和,讓孩子被迫去調解的時候,孩子內心的恐懼會被放大無限倍。
而這樣的情感消退期直到孩子成年也未能全部消失。
所以,孩子的內心會變得特別敏感。
尤其是當父母哪一方情緒不好時,他們可能會錯誤地認為:
成年人之間意見不一致或者爭吵都是“危險”的。
他們所有的矛盾是因為“我不夠好”。
因此,為了改變這種狀態,傾向于用無原則的討好、退讓或者干脆封閉自我來應對。
2、性格懦弱,人格分裂
曾經有人做過一項研究,發現超過40%的孩子,在不恰當的家庭關系里變成“弱者性格”。
這是因為在角色錯亂的情況下,孩子總是活在控制、謾罵、否定中,孩子承受著不被關愛、沒有依靠的弱者心理。
以至于他們將“必須順從”當成了一種行為模式,心理承受著巨大壓力,很容易養成順從、懦弱的性格,當企圖反抗父母時則可能會做出一些極端的事情。
3、抑郁壓抑、出現心理問題
在《脫口秀大會》中,東北女孩李雪琴在節目中自曝“我媽是我帶大的”。
父母離異后,媽媽經常情緒不穩定,年幼的她,不得不承擔起安撫母親情緒的重任。
比如剛做完作業,她想看會電視,就被媽媽劈頭蓋臉一頓罵。
考試沒考好,她還沒崩潰,媽媽先崩潰了。
于是,她得忍著先哄好她媽,照顧她的情緒。
李雪琴說:心情再不好,也只敢在外面哭完了才回家。
被迫給母親“當媽”的她,過早地變“懂事”了。
上北大時,過度壓抑的她患上了抑郁癥,幾度想自殺。
這樣的錯亂角色,導致孩子要去照顧父母,而對于心智不成熟的孩子來說,無疑就像一塊巨石壓在他的身上。
一個孩子最健康的狀態必須要由愛和關注組成,如果孩子沒在父母身上得到這些,很容易讓自己走向極端的人格。
一旦家庭角色錯位,那些不盡責、不肯長大的父母,像是有毒的農藥,把孩子一夜催熟,逼迫他們早早地“長大成人”。
這對一個孩子的健康成長來說,無疑是毀滅性的。
04
健康的家庭關系,
父母不能缺少這兩種“責任”
兒童心理學指出:
一個人的成長過程中會有被愛、安全感、秩序感、成就感四大心理需求。
當父母將這四種營養都給足了以后,孩子才能健康成長。而要建立這幾種“營養”靠的不僅是父母的共生關系,還要有一定的安全感和邊界感,讓他既能被愛,也能健康長大。
1)父母關系和睦,讓孩子看見愛
美國《商業內幕》雜志曾發表文章稱:研究人員在綜合了哈佛大學、斯坦福大學等眾多名校提供的大量統計數據后,總結出了成功孩子的父母所擁有的若干共同特征。
其中有一條便是:那些孩子大多來自氛圍愉悅融洽的家庭,父母之間非常恩愛。
如果你想讓孩子學會愛與責任,就要在孩子面前處理好夫妻關系。
做父母最起碼的底線,就是不要在孩子面前情緒失控,互相指責謾罵,甚至拳腳相對。
如果夫妻實在是避免不了矛盾,也要學會“私下處理”,給彼此冷靜下來的空間,情緒平復后再繼續解決問題。
在孩子面前,保持愛的氛圍家庭才會過得更幸福
2)把孩子當成大人一樣去尊重
《陪孩子終身成長》中,樊登老師說:
當孩子被當作一個成年人時,他的自尊水平才能提高,才能做出自己的選擇。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特點,他們喜歡的東西、自己的理念是不一樣的,父母最需要做的就是尊重他。
不要因為:
“孩子做不來”,就對孩子“指手畫腳”;
“孩子太小”,就去控制他。
我們要給孩子一個有序的成長,陪伴—關注—尊重—支持。
陪伴時,父母不要缺席,給孩子一個安全的成長氛圍;
關注他的需求,不要用自己的思維去破壞孩子的想法;
尊重孩子的成長,讓他去做他自己,而不是被迫“做父母”;
支持孩子的想法,只要不破壞原則,請給孩子試錯的機會。
只有處理好了親子關系序位位,才能減少家庭內耗。
05
有心理學家針對于“家庭關系虛位”給出了正確的排序:
排在第一位的是丈夫和妻子的關系,
第二位的是和孩子的關系,
第三位的是和原生家庭的關系,更遠的是和朋友,兄妹的關系......
當一個家庭,是這樣的排序的時候,就會有相對健康、幸福的關系。
夫妻之間的矛盾,父母要學會“避開”孩子,為孩子創造有愛的氛圍;
親子之間只有邊界清晰,氛圍輕松,家庭才能越來越融洽,孩子才能越活越自信。
我們要做孩子成長路上的導師,父母摒棄“指揮”的心態,才能讓家庭過得輕松愉悅。
相信每位父母都想成為孩子最信任的人,那就做到:
思想明智、懂得克制自己、給予尊重、適時退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