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眼人談教育
上海交通大學共計錄取了4248名大學生,其中一半左右通過高考錄取,有2277人,另一半則來自于非正常途徑。這引發了網友關于教育公平的熱烈討論。
一方面,一些網友贊揚上海交大的多元招生政策,認為這是不拘一格降人才,像三位一體和綜合評價就是結合高考成績,但是不單單只看高考成績,好多元考察學生潛力。不以高考限制考生發展,有助于頂級大學篩選高素質人才,綜合素質高的人才,有助于人才的多元化培養。
他們引用張雪峰的一句話:“考試只是一個評價標準,它不能代表一個學生的全部。” 和太原理工大學校長鄭強的觀點:“我們需要的是建設更多能培養高科技人才的大學,而不是只會生產論文的機器。”
另一方面,也有網友對這種多元招生方式表示疑慮。他們擔心這種招生方式會涉及到教育不公平,例如這些綜合評價是否都有透明的評價標準,是否會有走后門、走關系的情況。
他們也提出,對于家庭普通的學生來說,由于沒有機會去接觸體育訓練、藝術培訓,這種多元招生方式似乎顯得不公平,這似乎天然地就排斥了這些學生。
這場爭論的核心在于如何定義教育公平。傳統的教育公平觀念通常認為,只要每個人的考試成績相同,那么就是公平的。
但是,這種觀念忽略了每個人的背景、環境、機會等差異。因此,一些教育學者提出,我們應該從更廣泛的角度去看待教育公平,例如是否給予每個學生發展其潛能的機會,是否在評價學生時考慮到他們的背景等。
在這個背景下,我們可以看到上海交大的多元招生方式,實際上是一種更全面、更人性化的招生方式。這種方式給予每個學生更多的機會去展示他們的才能,而不是僅僅依賴于考試成績。但是,這也需要保證評價標準的透明和公平,避免出現偏袒的情況。
對于家庭普通的學生來說,他們可能沒有機會去接觸一些特殊的培訓,但是這并不意味著他們就沒有才能和潛力。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應該盡可能地提供更多的機會和資源,讓每個學生都有機會發展自己的才能。例如,學校可以提供一些體育和藝術教育的課程,讓更多的學生有機會接觸和了解這些領域。
此外,我們也可以通過獎學金等方式,鼓勵那些有特殊才能但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去接受更多的培訓和教育。
總的來說,上海交大的多元招生方式是一種有益的嘗試,它有助于發掘更多具有特殊才能的學生,同時也需要我們更加注重教育公平,確保每個學生都有公平的機會去發展自己的才能。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需要更多的教育改革和創新,同時也需要社會的支持和參與。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實現教育公平,培養更多優秀的人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