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關系最舒服的狀態應該是,有節制地愛別人,無條件地愛自己。
——薩姐
作者:暖心
微博上,有位網友分享了一件事。
一個男孩早上出門急,一手拿著早餐,一邊埋怨媽媽:都怪你不叫我,害得我遲到。
媽媽在一旁幫他提著書包,手里拎著豆漿說:我喊了你老半天,你都不起來,怎么能怪媽媽呢?
男孩對媽媽的話不予理會,一路都在埋怨媽媽。
快到學校門口時,男孩又說:
你別送了,一會同學看見又要笑話我。
媽媽看了一眼自己,早上出門匆忙,有兩縷頭發沒梳好,看著有點亂。
她盯著兒子嫌棄的眼神,呵斥兒子:你還敢嫌棄你媽,不是你我會這樣?
兒子卻很不耐煩:又不是我要讓你這樣做的,你趕緊走吧!
那一刻,媽媽無比心酸,眼淚在眼眶打轉。
在這對母子身上,我看到了媽媽的艱辛付出,換來的是孩子理所當然地享受和滿眼嫌棄。
為什么我們養出來的孩子這么冷漠無情?
因為“付出超限”,讓愛變得廉價。
就像有些媽媽抱怨的那樣:我什么都為了他好,舍不得吃,舍不得穿,但是他卻跟個白眼狼一樣。
過度付出的背后是不是愛,而是毀滅。
01
為孩子過度付出的5種痕跡
根據德國心理學家埃里克森的“新精神分析的人格理論”指出:
孩子從1歲起,就會形成關于自我的觀念,3歲就會進入自尊期,開始尋找自我價值。
很多父母卻忽視對孩子價值觀的塑造,總是“強行”為孩子付出,阻礙孩子健康人格的形成。
尤其是父母的這些痕跡,正在慢慢廢掉孩子。
1)生活上,什么都不讓孩子做
相信這樣的場景很常見:
“太重了快放下,讓媽媽拿吧”
“你去好好學習,家務活交給爸爸媽媽做!”
很多父母總是在生活上禁止孩子參與,希望減輕孩子的負擔。
心理上有個詞叫“受之無愧感”,說的是一個人習慣了接受,就覺得理所應當。
父母在生活上無微不至的照顧,讓孩子只有“享受感”而沒有“付出感”。
最終孩子失去動手的能力,只想被父母“投喂”。
2)生病了,在孩子面前假裝堅強
還記得去年看的一個新聞嗎?
一個媽媽感染了新冠病毒,暈倒在三個孩子面前,目睹這一切的三個孩子卻無動于衷。
這就是“超人父母”養出來的孩子,讓人寒心。
很多父母總覺得,在孩子面前應該堅強一點,即使生病了,也不想讓孩子知道。
殊不知,一旦父母在孩子面前失去“軟弱”的能力,只會給孩子傳遞一種信號:父母不需要關心。
這樣的成長環境,會讓孩子失去共情能力,變得特別冷漠。
3)好吃的,永遠留給孩子
前兩天在抖音上看到一條扎心的視頻。
父母發工資帶孩子去吃烤魚,為了讓孩子多吃一點,自己偷偷去買了兩個饅頭。
有網友評論說:別這樣了,我要窒息了。
很多父母總認為:自己可以委屈,但是要給孩子最好的。
所以總把好吃的都留給孩子。
這種行為看似無私,實際上很自私。
父母在物質上極度給予,孩子慢慢就會覺得:所有好的東西都該給我。
終有一天,孩子會變成只會索取,不懂感恩的白眼狼。
4)孩子有矛盾,第一個沖上前去替他解決
在網上看到一位媽媽抱怨:
孩子在家很兇,經常和我們頂嘴,但是一到外面就變得膽小怕事,說起話來笨口拙舌。
細究原因才得知:
媽媽總是不放心孩子一個人出去玩,總害怕被欺負;
孩子鬧了矛盾,總是第一個沖上去幫他解決。
美國心理學家的研究成果顯示:
“孩子是否能成功解決問題,更多地取決于他的經歷而非聰明程度。”
對于任何人,只要有所依靠,潛意識里都是拒絕自我獨立的。
一旦父母抹殺孩子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和信心,等到哪天需要孩子自己面對問題,他就會手足無措。
5)學習上,過度關心孩子
美國幼兒教育專家莉蓮·凱茨研究發現:很多孩子在學習過程中,會因為某些原因逐漸產生對學習的無能感,并因此而喪失自信心。
很多父母總會對孩子的學習特別關心。
監督他寫作業、督促他看課外閱讀、催他去上學……
這些行為,都會讓孩子對學習產生“無能感”。
父母事無巨細地為孩子的學習操心,孩子會逐漸變得懶惰、被動、缺乏自信。
當父母在不知不覺中想要“對孩子更好”的時候,它帶給孩子的不是成長,而是毀滅。
02
父母的過度付出,
對孩子來說是“痛苦”
一位心理咨詢師分享了一個案例。
14歲的女孩說:我和我媽待在一起很窒息,有她在我就感覺壓力很大。
這個女孩有很嚴重的抑郁癥,一直都不想去上學。
因為的很多行為讓她很反感。
疫情期間,女孩在家上網課,正在課堂上被老師提問,媽媽卻闖進來要她吃水果。
她讓媽媽趕緊出去,而媽媽因此生氣,罵她:我什么好吃的都給你,你怎么就是個白眼狼?
女孩說:明知道我在上課還這樣做?而我有讓你為我做這些嗎?你不喜歡不要做啊?
女孩“控訴”完這些,又講了一些事:
逼著我每天吃雞蛋喝牛奶;
她做的飯菜,每一樣都必須吃,不然她就會說“我不體諒她”;
我一學習,她就在旁邊問這問那,真的很煩人。
因為這些事,女孩不只和媽媽說過一次,可是媽媽不聽,每次一吵,就會對孩子說“你對得起我嗎?”
這些事讓女孩越來越壓抑,甚至說“我特別討厭我媽”。
為什么父母付出那么多,卻得不到孩子的半點回應呢?
因為:過度付出的背后,它帶給孩子的是負擔與忍讓。
1)父母愛得卑微,卻給孩子愧疚感
很多父母擅長用“自我感動式”的付出去培養孩子。
比如:
我把好吃的都給了你。
這么貴的東西,你要好好珍惜。
這種單方面施加的愛,讓孩子覺得:媽媽對我這么好,我不能對不起她。
孩子會帶著愧疚承受著這樣的“好”,因此不敢反抗父母,內心真實的感受和需求卻一直被壓抑,活得矛盾而痛苦。
2)拼命付出,卻忽略孩子的情感
付出型的父母,給孩子的情感很濃烈,卻也很稀缺。
因為他們在生活上,會特別在乎孩子,但卻很少重視孩子的內心需求感。
有些孩子想要獨立,父母卻覺得他還小;
孩子想關心一下父母,父母卻勸他去學習;
……
這種愛帶著控制,讓孩子被迫承受父母的好,也沒有選擇自我的權利,最終在掙扎與痛苦中逃離父母。
3)一邊付出,一邊貶低孩子
曾在網上看到過這樣的一段話:家庭教育當中有兩種特別可怕的東西,一是付出感,二是犧牲感。
犧牲感讓孩子產生愧疚,付出感讓孩子被迫接受。
“媽媽為了這么辛苦,你卻考這點分,對得起我嗎?”
“我做這么多都是為了你,你還是這么笨,對得起我嗎?”
一旦孩子違背父母的期望,父母總習慣質問:你這樣做,對得起我嗎?
看似是在付出,實際上在用情感否定孩子的行為。
這樣的父母潛意識認為:
我養你這么大,我為你做了這么多,我就有權利諷刺你,貶低你。
其實,這些都是過度付出背后索要的情感回應:你必須滿足我。
孩子在承受父母的情緒綁架中,活得痛苦與煎熬中去努力滿足父母。
03
“付出”的最好定義
是讓孩子獨立
亞當·格蘭特:
“付出也要講究策略,知道什么該付出,什么時候付出,對什么人付出,而這種策略,并不影響付出的成色和誠意。”
“付出”的最好定義不是“什么都為他”,把愛調成“雙向頻道”才能贏得孩子的未來。
1)學著讓孩子參與家庭生活
從孩子3歲開始,就應該讓他參與到家庭生活中來了。
比如:孩子想進廚房幫忙,不能因為怕臟就拒絕孩子;
當孩子想要幫忙洗碗時,父母要試著讓他嘗試。
家庭生活鍛煉的不僅是孩子的生活技能,也是一種生活體驗。
讓他真正地感受到勞動的艱辛,學會付出,從而學會責任與義務。
托爾斯泰說過:
假如一個人懂得怎樣勞動和怎樣去愛,那么他將擁有美好的人生。
無關緊要的事,讓他們自己去做。
家庭的愛是雙向的,我們也要讓孩子去付出。
這樣既鍛煉了孩子,又能讓他對生活產生掌控感和體驗感。
2)讓孩子學會獨立處事
復旦教授沈奕斐講到兒子被同學打后的處理方法。
兒子被打后回家找她哭訴,她沒有立即去幫孩子解決矛盾,而是經過一系列分析后,問兒子:你需要我做什么?
沈教授主張:處理跟孩子有關的事情,站在孩子的立場上思考特別重要。
我們讓孩子參與到解決問題的全過程中來,問問孩子的想法,要比直接給一個“怎么做”的答案更好。
孩子的每一次沖突與困難都是他的一次成長機會。
我們要先給孩子機會,才會讓他更獨立。
3)物質上,學會拒絕孩子
動動嘴皮子就能被滿足的孩子,不懂得真心,不會感恩,他們眼高手低,不能吃苦,長大就廢了。
養孩子,就要培養孩子的責任感,讓他知道學會去付出。
比如:
他想要禮物,用勞動去換取;
他想要手機,自己想辦法去掙。
有些東西我們可以滿足,有些事我們需要讓孩子自己去獲得。
讓孩子付出再去滿足他,這樣他會更多看到父母的不容易。
4)給孩子“松一點”的環境,不過度犧牲自己
一位媽媽曾說過這樣一段話:做母親,需要付出,但不能犧牲。
教育的本質是對孩子最大的信任、尊重和放手。
在學習上給孩子充分的自由:
不要無時無刻盯著孩子;
不逼孩子做他很抗拒的事;
不需要無微不至地照顧孩子。
給孩子的環境“松一點”。
就像一位媽媽所說:
允許女兒早戀,可以任意決定自己的發型,可以直呼她的姓名,18歲之后可以紋身,可以在不違法的前提下,做一切自己想做的事。
這樣的付出才是雙向的:父母的愛不太滿,孩子的愛不會缺。
04
有人說過:
親子關系最舒服的狀態應該是,有節制地愛別人,無條件地愛自己。
孩子就像一棵小樹苗,父母用心的灌溉才是他未來的風向標。
我們愛孩子就該學會:
所有的愛都要聚焦獨立,給孩子有彈性的環境;
把愛自己放在第一位,他才能學會去愛人;
教育不是做表面功,被重視情感的孩子,才會被優待;
永遠讓孩子走在父母的前面,他才能長出阻擋風雨的鎧甲。
三分關愛,七分自由,十分的獨立人格。
這是教育最好的狀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