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wrence Alma Tadema |英國
文|若杉
《圓桌派》有一期,談原生家庭。嘉賓提出,有些孩子似乎是一個人長大的,父母或者工作忙,或者早早離婚,能夠陪孩子的時間很有限。這樣的孩子,很早學會了與自己相處,懂得自娛自樂,似乎也不是一件壞事。
我對這個提法很感興趣,回憶了這些年做過的個案,確實有很多人真的是一個人長大的,在他們的記憶里,常常陪伴自己的,是胸前那把家門的鑰匙。
放學,一個人回家,做簡單的食物,然后一頭扎進自己的世界。有人忙于寫作業,也有人忙于讀自己感興趣的書,也有人活在了想象的世界里。
乍看起來,一個人長大確實有諸多好處,沒有了父母在耳邊的絮叨,少了同伴的爭執,可以靜心發展一門愛好,這樣的孩子,早早學會了應對孤獨。
很多在事業上有成就的人,也的的確確收益于這樣的孤獨。
比如,心理學大師榮格。
榮格1875年出生在瑞士一個叫凱斯維爾的小村莊里,在榮格出生前,兩個哥哥都夭折了,打小父母的關系就不和睦。榮格在家里受不到關愛,在學校同樣過得不如意。他很難找到玩伴,在學校的大部分時間,榮格選擇與自己的思想待在一起,獨自玩耍、做白日夢,還在心里建造了一個只屬于自己的秘密世界。這個秘密世界一方面補償了榮格的孤獨,另一方面,也為他日后思想發展提供了充足的時間和土壤。長大后榮格,不僅在心理學界產生了明顯的作用,而且對文學、藝術、歷史、宗教等領域也有突出的影響。
這樣看來,一個人長大也不錯。畢竟,人的時間有限,少了與小伙伴一同玩耍的時間,便多了培養興趣、專注于一門專業,在某一領域深耕的時間。許多鋼琴家、作家、哲學家都受益于這樣的孤獨時間。
但是,作為一名心理咨詢師,從幸福感、社交力以及日后建立親密關系的角度。我依然認為,一個人長大,總體而言,是件壞事。
人是社會動物,需要通過社交來避免孤獨感,獲得安全感,也需要從與別人的互動中來確認自我。
我們最初的社交模板,來自于原生家庭中,與父母的互動。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獲得必要的社交技能,比如:理解他人意圖的能力,合作的能力。一個人長大的小孩,缺乏與人真實互動的經歷,常常會造成三種情況。
第一,社交能力的缺乏。我在做心理咨詢的初期,曾經碰到過一個來訪者,那個時候,他在讀大學,因為開學前兩周落了一些課程痛苦不已。在咨詢中,我和他討論,可以通過向老師和同學求助的方式,彌補這兩周落下的課程,求助的方式很多:向同學借課件、找老師請教,等等。這些在很多人看來,很容易的行為,但是,對他來講,異常艱難。事實上,在咨詢中,跟咨詢師待在一起,他也感到極大的不適,常常不知道要說什么,或者緊張的一直戳手。
最終,因為不知道如何去把這兩周落下的課程補上,他選擇了休學一年,來年再來重新上課。他所習慣的模式是,老師講課,他好好聽講,快速領悟,這個模式延續了很多年,哪怕身處于同學、老師之中,他也可以“獨善其身”,選擇只與自己和書本對話,脫離這個模式,需要通過社交來解決問題的時候,他的應對方式非常的生硬和惶恐,最終選擇了切斷鏈接,重新來過,回到原來熟悉的模式中去。
這是典型的缺乏社交技能而造成的結果。
第二,形成討好型人格。有研究表明,盡管有些人認為自己更愛獨處,但實際上他們享受社交,甚至是和陌生人交流。所以,那些享受獨處的人,也并不介意在家和朋友煲個電話粥,或者和陌生的網友閑聊幾句。
為了達成社交的需求,有些人選擇放低自我的需求,去討好他人。比如,在電影《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里,松子因為父親更疼愛久病的妹妹,常常忽略她的存在,所以想盡辦法討好父親,獲得父親的疼愛和關注。她7歲那年,發現自己做鬼臉的時候,父親會對她笑,于是,這個鬼臉,她做了一輩子。
松子雖與父親、妹妹生活在一起,但是因為父親的愛和關注點都在妹妹身上,而她幾乎是一個人,孤獨著長大。
這樣的成長環境造就了松子討好型的性格,但是,更可悲的是,因為一個人長大,缺乏互動和反饋,她并不能準確的共情到對方的需求,即使是討好,都顯得很笨拙,不合時宜。這種討好,并沒有對她日后的社交造成幫助,反而是一次次的為了得到愛,而把自己弄得遍體鱗傷。
第三,過度自戀。自戀有健康自戀和不健康自戀之分,健康的自戀是對自我的肯定和喜愛,不健康的自戀是唯我獨尊,以為世界要圍著自己運行。
孩子在生命之初都有一段這樣的“自戀期”,他需要媽媽100%的照料,餓了,困了,不舒服了,需要愛撫和抱抱了,通通都用哭的方式表達。而媽媽,作為撫養者,盡其所能的照顧孩子。
所以,孩子會以為,自己和媽媽是一體的,自己可以掌控世界。這個時期的孩子,處在屬于自己的一元世界中。隨著他慢慢長大,他慢慢理解到,自己和媽媽是兩個人,媽媽也并不是每時每刻都能滿足他的需要。他開始學著和媽媽相處,尋找與媽媽相處的方式,進入和媽媽的“二元世界”中。
但是,如果缺乏在“二元世界”甚至日后“多元世界”中與他人互動相處的經驗,或者家長過度溺愛,讓他始終處于嬰兒期時時被滿足的狀態,一個人就有可能一直處在兒童時期的“自戀期”,缺乏共情力,在相處中,過度強調自我,無法關注到他人的需求。這樣的人,走出家庭營造的“烏托邦”,進入真實世界以后,也會到處碰壁,沒有辦法和他人建立良好的關系。
所以,哪怕一個人長大,確實給發展技能騰挪出了大量時間空間,但人與人真實互動的經驗,在關系中所體會到的溫暖、幸福和挫敗,都是我們需要去經歷和學習的。
畢竟,真實的世界離不開人與人的互動。
———— e n d ————
預約咨詢,請掃碼添加工作室微信!
若杉
若杉心理創始人
暢銷書籍:《停止內耗》
《閱己:做自己的心理顧問》
人生最大的理想:
見不同的人、聽不同的故事、寫不同的文章
我們的咨詢室
?左右滑動查看更多
Slide for more photos
心理咨詢預約
微信預約:ruoshanxinli
電話預約:19910780529
選咨詢師請前往菜單欄”心理咨詢“欄
或直接聯系工作室:ruoshanxinli
小紅書@心理咨詢師若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