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戴嵐山
現在關心國產芯片的人挺多,其中CPU是一個非常受關注的芯片。自媒體經常傳來中國某某CPU取得突破的消息,可能會給你一個國產CPU捷報頻傳的印象。
可惜,自媒體上靠吹牛抓眼球的文章多。真實情況是,國產CPU長期以來發展得不怎么樣;不僅發展得不好,而且直到不久以前都看不到希望。在可見的將來,您和您公司的電腦里主芯片仍然會來自美國的Intel或AMD,您的手機里的主芯片仍然會是基于英國ARM內核開發的產品。
早期發展CPU,中國存在戰略誤判
中國人是有CPU情結的。早在本世紀初,國家就投入巨資(按當時的標準)進行CPU研發,后來成為了某芯公司。算起來,都超過20年了。當時很多人聽說過的第一個芯片就是電腦里的CPU,做CPU就是要爭氣。
2000年,張汝京在上海創辦中芯國際,得到上海市政府的大力支持,早期股東包括上海實業、摩托羅拉、北大青鳥 (北大微電子所)、高盛、淡馬錫等
但當時把目標定在英特爾Intel,是個戰略錯誤。那時候中國政府投入的巨資,十年期間花了幾個億,大約就是人家一天的研發經費。半導體芯片是一個非常廣闊的天地,在中國芯片剛剛起步的時候瞄準CPU,就好像秋收起義以后馬上去打南京或上海。
作為史上最成功的芯片公司,Intel有兩大在世界范圍內無可比擬的優勢。第一個就是它不僅擁有強大的芯片設計能力,還擁有最先進的集成電路生產工藝。單憑這一點,就打敗了硅谷所有的競爭對手。但這幾年,這個優勢沒那么重要了。臺積電逐漸在晶圓制造領域超過了Intel,讓它最大的競爭對手AMD賺到了便宜。
第二個更重要,就是專利壁壘,不光其電路設計有知識產權,它的指令集同樣有知識產權。指令集是軟件和CPU之間的語言。這就意味著,就算你可以繞開人家數千個電路設計的專利,設計出一個可以做同樣事情的CPU,可以跑同樣的程序,但依舊侵犯了人家的知識產權。而你如果自己發明一套指令集,那樣的CPU沒有用!
除非你首先開發像編譯器那樣的工具軟件,再求著全世界的軟件公司,從操作系統,到瀏覽器,即時通訊、游戲等等,都為你的CPU重新的編譯。可你一個沒有多大市場的新公司,哪個軟件公司愿意花錢投入,為你的機器重新調試呢?
一個新的CPU,最大的困難是什么?生態、生態、生態,重要的事情說三遍。用的人多,才會有基于這個CPU的各種應用軟件,才會有人來買這個CPU。如果一個領域已經有一種CPU已經建立了生態系統,后來者基本上是完全沒有機會的,無法打破這個循環。Intel打敗了所有的競爭對手后,實質上壟斷了電腦市場,為了防止反壟斷訴訟,只把指令集授權給AMD等少數幾個公司。
農村包圍城市,ARM攜手中國企業阻擊英特爾
但是在Intel稱霸CPU后,仍然有另一家公司卻抓住了機會崛起,這就是英國的ARM。隨著數字技術的發展,不僅電腦需要CPU,很多家用電器,從冰箱、微波爐甚至熱水器,都需要運行一點兒程序,需要一個簡單的CPU。
這些芯片銷售價格很低,Intel自然看不上。ARM就在90年代初,從這里起步。他們采用了一種新的商務模式,不自行銷售芯片,而是把自研的CPU內核授權給各個芯片廠家,作為一個IP嵌入。他們的指令集也是被專利保護的,你也可以花一筆很高的費用,取得指令集的授權,自行設計CPU。ARM靠正確的市場定位加創新的商業模式取得了成功。
20世紀90年代,蘋果公司首席執行官約翰·斯卡利展示牛頓掌上電腦,配備了低功耗和高效能的ARM芯片
新世紀初,就在中國人剛剛開始做CPU的時候,智能手機產業興起了。那時候功能手機的生態環境還沒有成熟,沒有生態環境的困難,ARM抓住了這個歷史機遇打入并逐步占領了手機市場。
Intel不是不想要手機市場,但一個成功公司都有路徑依賴,能做高端的復雜的CPU,做簡單的、低成本的、特別是低能耗的CPU,偏偏比不過ARM。智能手機的興起讓ARM成為世界一流公司。現在使用ARM內核的芯片一年銷售超過300億顆。
須知全世界人口才70億,你身邊有很多ARM芯片,只是你不知道。今天,一輛汽車從電動車窗、電動座椅到引擎蓋下面,到處都需要數字控制芯片,這類芯片叫MCU。一輛汽車需要上百個MCU,大部分都是基于ARM內核設計的。ARM在吃下了平板電腦后,已經開始在服務器市場向Intel進攻。
反觀中國某芯,不管性能好不好,都很難賣。不過國家想養一家芯片公司還是做得到的。他們被迫自己進行軟件和硬件的集成,銷售整個電腦,賣給軍隊。正規的芯片公司會把微利的苦差事丟給聯想那樣的下游企業。
2013年,斯諾登爆料了美國的棱鏡門。中國政府開始高度重視數字產品的國家安全,推動核心芯片以及核心軟件的國產化。中國開始有了一個信創產業,CPU是這個產業的重要根基。彼時的中國已經不再是吳下阿蒙,有錢有人。不僅可以購買國外的公司和技術,硅谷和歐洲的海歸推動了中國芯片行業的發展,其中很有一些人敢拍胸脯去做CPU的。
中國信創產業的大致歷程
中國的CPU,應該迎來一個大發展吧?結果是,情況更糟了!中國特色是內卷,沒有一個行業是沒有競爭的。一時間,至少冒出五六家CPU公司,有的是完全自主開發的,有的是買國外的技術,都號稱是自主可控。購買國外技術,如果把源碼一起買來,消化吸收,叫自主可控也沒毛病。但信創市場畢竟沒有外面的世界大,又被五六家分割,每一家都賺不到大錢。
在硅谷,Intel靠市場競爭絞殺了所有的對手。中國這個情況,每一家都有不同的地方或政府部門的支持,一時半會兒誰也死不了;所以誰也沒有機會靠信創市場成長起來,走出去成為世界級的公司。
更重要的,五六家CPU公司都使用不同的指令集,這嚴重影響了軟件應用的發展和產業的整體效率。市場越大效率越高,這是常識。須知Intel聯合微軟統一了電腦行業,大大地促進了電腦的普及應用,中國互聯網的崛起也受益于此。而ARM聯合谷歌的安卓稱霸智能手機,幫助了中國手機行業的發展。
中國企業似乎不善于建公共平臺,但非常善于在別人的平臺上競爭和發展。經過一番內卷,智能手機的一只虎(華為)和幾匹狼(oppo,VIVO,小米等)成長起來,而十幾年前眾多的洋品牌手機已經沒剩下幾個了,連曾經不可一世的諾基亞和摩托羅拉都煙消云散。要不是美國開始打科技戰,華為這會兒已經把蘋果咬得遍體鱗傷了。說實在的,要不是先后遇到國家安全和卡脖子的問題,中國人沒必要自己做CPU。
最近聽一位業內的老專家講:一位高層領導詢問,中國的CPU該怎么辦?他回答說:您隨便挑一個就好。我們懂行的人都知道,在五六家中閉著眼睛挑一個,肯定不會錯。要說技術誰家好,各有千秋,找專家論證肯定眾說紛紜。歷史上市場的勝利者也不一定是技術最先進的,被Intel絞殺的Sun Sparc,PowerPC,技術就未必比它差。重要的是指令集統一,應用軟件兼容,行業才能發展。
但領導被嚇回去了。因為這個過程不可能公平公正,萬一選錯了,還要終身追責。
基于RISC-V,中國芯片開發有了新生態
就在中國CPU不知道往何處去的時候,美國人送來了禮物。RISC-V的創始人,是一群理想主義者,他們認為,靠私有的指令集壟斷市場是不對的。RISC-V這套指令集,最早是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由圖靈獎得主David Patterson主持的實驗室里,一名教授帶著兩個研究生在2010年設計的。
2015年RISC-V成立了國際組織,讓指令集免費被所有廠家使用,大家可以在軟件兼容的條件下公平競爭,也可以自行發展這個指令集做進一步的創新;甚至也可以進一步把自己CPU的設計開源,給所有人免費使用(應該只是一些低端產品)。中美科技戰爆發后,這些人還把總部從美國搬到了瑞士,宣布保持政治中立。
就像Linux開源操作系統極大地促進了信息產業的發展(手機的安卓系統是基于Linux開發的),很多人認為開源CPU也會帶來行業的巨變。對于芯片設計公司,免費或低成本的CPU內核是一個很大的誘惑,首先受到威脅的就是ARM。但做出放棄ARM的決定并不容易,原因就是生態、生態、生態。
然而就在這個時候,美國政府送來了禮物:2018年4月中美貿易戰打響,美國迫使ARM一度中斷了對華為的業務。做企業最怕不可控的風險,一時間芯片公司人人自危。ARM嘗試過在中國成立合資公司支持中國業務,但合資公司出現了內部問題。今年ARM終于把最新的V9指令集授權給了華為。靜悄悄地,RISC-V在中國起來了。
據報道2022年全球銷售了100億顆使用RISC-V架構的處理器,其中一半來自中國。CPU內核IP的供應商,美國的SiFive,歐洲的Codasip,中國臺灣的Andes以及大陸的阿里平頭哥和芯來科技開始群雄逐鹿。
RISC-V國際基金會的會員數量在不斷增長。預計到2025年,RISC-V架構芯片的出貨量有望突破800億顆
RISC-V的會員中,有華為、阿里、騰訊、中興等眾多實力強勁的中國公司。就這幾年功夫,一個新的生態環境的建立,已經不可阻擋了。
美國人終于注意到RISC-V,最近包括反華積極分子盧比奧在內的三名美國議員跳出來,要求拜登政府禁止美國人和美國公司與中國合作RISC-V技術。對此,RISC-V的負責人馬上表態,說這是一個公開的工業標準,破壞它的全球化會扼殺科技創新。SiFive表示,如果這樣做那將是一個悲劇。而中國企業呢?根本就不屑一顧。
美國的體制與中國不同,在中國如果有政界人物對外國蠻橫自大,一定會招致眾多批評。而美國議員這樣做,選票只會多不會少,也許還能借機尋租。美國人早已習慣老子天下第一,想收拾誰就收拾誰,國會充滿了外交民粹。這幾位沒文化的議員哪里知道,既然已經公開了指令集,幫助中國企業開始了統一大業,除了先進工藝,你還能卡我們什么?
突破高端CPU,中國要倡導全球自由競爭
目前由于摩爾定律快走到盡頭了,數據吞吐能力又在制約性能的提高,傳統CPU的技術路線快走不下去了。開源CPU提供了非常好的技術創新機會。美國如果真搞那樣的制裁,只會打擊硅谷SiFive這樣優秀的創業公司,讓中國企業偷著樂。
SiFive業務開發副總裁Jack Kang批評美國的制裁措施是一場巨大悲劇
面對這樣一個有利的局面,中國應該怎么辦?首先政府要歡迎和支持RISC-V,讓這個在開放市場中成長起來的架構進入信創市場。原來的幾家這芯那芯,不需要再刻意保護,讓市場競爭來決定幸存者。
記住,在中美科技戰中,美國是破壞全球化的一方,中國是倡導全球化的一方(只是要爭取我們自己在全球化中最有利的位置)。我們歡迎自由的國際競爭。
至于中國企業,要長點兒出息爭口氣。中國很有一些企業有實力做好、用好新的CPU,關鍵是不要只內斗,還要合作共同建設好新的公共平臺,大企業有責任幫助推進行業的發展。RISC-V的一個風險就是沒有權威的標準制定者,各家可以獨立發展,要是逐漸破壞了軟件兼容性,就自己打敗自己了。如果(可能性很小)美國真能迫使RISC-V國際組織排除中國公司,那我們自己把這個平臺管好就是了。
做到這一點,相信幾年內中國就可以產生世界級的CPU公司。
(注:作者為物理學博士,觀點不代表本號立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