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北方網訊:“我從什么時候起正視自己開始老了?是去年一場突如其來的心悸。當時非常難受,打車到醫院時再也無力去掛號繳費、做檢查。一個人害怕又無助,只能在醫院門口臨時找了個陪診。由于不信任,把醫保卡交給對方后提心吊膽,這次經歷讓我開始關注就醫陪診這一新事物。”和很多退休不久的初老人群一樣,66歲的獨居老人陶惠琴曾不服老、不覺老,每天和身邊活力老人一起載歌載舞,日子過得恣意快哉。“身體敲了警鐘,以后不舒服去醫院,誰能當我的‘拐杖’?”陶惠琴的需求如今非常普遍,也是全國為老服務中的痛點和難點。
對很多老人來說,到醫院看病“想想就頭疼”:不熟悉就醫流程、不會使用智能設備、排隊時間長、心情焦慮緊張……“這不單是獨居或腿腳不便老人直面的問題。有的老兩口都上了歲數,很難互幫互助,有的子女在身邊也不一定有時間陪老人就醫。可老年人就希望在難受時身邊有個‘拐杖’,哪怕只是陪伴,心里也能踏實些。”在河西區下瓦房街福至里居家養老服務中心,孩子在外地工作的陶惠琴的親歷令人感同身受,“從那次突然病倒后,我便留心尋找合適的陪診。線上線下找過好幾個,并不盡如人意。比如我眼花,想讓陪診念念報告單上的檢查結果,對方卻不識字。另一次,陪診也不熟悉流程,大熱天帶我多跑了好幾圈……”她無奈地說。
如何解決陪診需求日漸增加這道難題?今年夏天,位于河西區養老服務中心樓下的福至里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組織了一場義診活動。陶惠琴“來湊熱鬧”時發現,該中心依托小橙集團,可為老年人提供助餐、助行、助醫、助急、助潔等全維度服務。“陪診服務價格3小時199元,工薪階層能接受。但因多次失敗,我對這里的陪診服務最初也持懷疑態度。”10月11日清晨6點,陶惠琴突然血壓升高、心跳加速,右腿還有些麻,她撥通服務中心的電話。
“當時我先自己去醫院做核磁檢查,很快陪診員趙文韜就趕來了。和以前的陪診不同,從他熟練地取片子,到推著輪椅快速帶我找到醫生,再到有條不紊安排后續檢查,我就看出來他很專業。”最讓陶惠琴倍感安心的是,小趙還不時安慰她不要緊張。“在大學我就讀的是護理專業,掌握最基礎的醫學知識,又做過三年護士工作,對就醫流程也較為熟悉。”小橙集團天津長護服務運營部主管趙文韜說,陪診員就像老人就診路上的“拐杖”,具備專業知識的同時,還要有溝通和心理疏導的技能,他們時常參加老人健康心理及陪診溝通等培訓,來更好地為老人服務。
信任,是記者在采訪中聽到最多,也是老人最為看重的。“養老服務綜合體是民政部門建設并管理的,小趙是養老服務中心派出的,因此我更信任他。畢竟得把醫保卡、身份證、錢交給陪診。”陶惠琴曾經的擔憂并不為過。
養老服務中心能提供的遠不止于此。“既有老年大學、公益講座、便民義診等共享教室,還有提供輔具租賃、銷售的適老化展廳,跑腿代購的惠民團購以及就醫陪診、生活照料、住院陪護、醫療護理、術后康復、健康管理等綜合服務。家門口有這樣一個為老服務場所太方便了!”陶惠琴的話也引得在此活動的老人們連連點頭。“社區食堂正在提升改造,很快就能再次營業。”服務中心負責人賀云清介紹。市民政局養老服務處處長趙康建告訴記者,目前,本市已建成日間照料中心1357個,老人家食堂1701個,街鎮級養老服務綜合體169個,年底將超過180個。這些為老服務場所將“攥指成拳”,解決津城養老痛點難點。
記者從全市居家養老服務試點河西區了解到,“我們除依托街級、社區級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為老年人提供助餐助醫、生活照料、托養床位等服務外,還開展社區環境改造、便民出行、居家改造等工程,在街區增設慢行步道和休息、健身、棋牌桌等適老型城市家具設施;在樓內,完成2.3萬個樓門、2.7萬延米‘福一把’樓梯扶手安裝,對沒有電梯的樓門安裝1.39萬個‘樓道休息壁椅’;為全區27萬余名老年人統一購買意外傷害保險等,形成可持續、可復制、可推廣的養老服務經驗,切實為津城‘夕陽紅’提升晚年生活質量和生命質量。”河西區養老服務中心副主任馮磊說。(津云新聞編輯劉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