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讓制是舉賢避親嗎
在傳說中的五帝時期,權力交接并非簡單的父子相傳,而是通過所謂的禪讓制來進行的,即上一任首領在死前讓位給下一任接班人。而這種制度終結于夏朝的建立,夏啟在大禹死后,取代了大禹指定的接班人伯益,破壞了禪讓制度。禪讓制在歷史上是否真實存在,或是儒家經典中美麗的幻想,已經無法確定。但即使禪讓制真的存在過,其實也與后世的家天下沒有本質上的區別。因為禪讓的對象從沒有超出過貴族集團,幾乎每一位都與繼承者有著親戚關系。
通過遠古時期的一系列戰爭,華夏部落聯盟逐漸形成,根據史記的記載,黃帝是華夏部落聯盟建立道路上最重要的首領,他也是華夏人文始祖。在他去世后,傳位給了孫子顓頊(高陽),顓頊之后傳位給侄子帝嚳(高辛),帝嚳之后傳位給兒子摯,摯治理的不好,讓位給了弟弟堯(放勛),堯之后又將權力交給了顓頊的后代虞舜(重華),舜之后將權力交給了同樣是親戚的禹(文命)。大禹先是把帝位讓給了舜的兒子商均,但部落首領們都歸順禹,因而禹才登上帝位。大禹繼位之后,將皋陶定為自己的接班人,但皋陶沒多久就去世了,大禹便將皋陶的兒子,曾經協助自己治水的伯益定為接班人。
伯益謙讓弄巧成拙?
大禹死后,伯益效仿先人,也將帝位讓給禹的兒子啟,自己隱居起來,意外的是這一次部落首領們沒有按套路出牌,他們接受了啟的帝位。當然這只是史記中的記載,除此之外還有另一種說法就是啟殺了伯益,搶回了權力。不管哪種說法準確,結局都是一樣的,那就是除了有扈氏反對之外,大部分諸侯都沒有表示異議。夏啟率領軍隊鎮壓了有扈氏的反抗,徹底確定了家天下的傳承制度,他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奴隸制王朝。
同樣是謙讓,為何大禹讓位給商均,最后還是登上了大位,而伯益的結局卻與眾不同?無論他是弄巧成拙還是被殺,結局都是失去了權力。難道是大禹識人不明,選定的伯益不夠賢明嗎?還是夏啟個人野心太大,蓄謀已久強行奪權呢?原因或許是很多的,但無論從哪個角度去解釋,都不能回避一個主要原因,那便是禪讓制從沒有從根本上突破家天下的范疇,這些禪位的圣王們并非真的不想把權力交給孩子,而是因為兒子不成器,才傳位給宗室內部親戚的后代。一旦自己的孩子有能力繼位,就不會出現傳位給外人的情況,例如帝嚳就傳位給兒子摯與堯。所以在眾多部落首領眼中,誰繼位反正都是他們一家人的事,并沒有本質的區別,只要繼承者有才能,可以服眾就行。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原因就在于伯益繼位之前沒有得到足夠的歷練,因而在部落首領們心中沒有足夠的影響力。要知道舜繼位之前,協助堯處理政務20多年,大禹接替大舜時,也在外治水多年,因而深得民心。伯益則不同,大禹在位只有10年,伯益還來不及展示自己的才華。所以在他讓位給啟,或是被啟殺害的時候,眾多部落的首領認可了夏啟的繼位。權力交接并非指定一個接班人這么簡單,朝臣與部落的首領是否認可接班人也是十分重要的。況且到了大禹時代,國家機器的雛形其實已經基本形成,與以往的聯盟領袖相比,大禹手上的權力是非常大的,這權力足以讓他隨意處罰甚至是處死部落的首領,自然也就足以讓眾多首領們接受自己的兒子成為接班人,何況大禹的兒子啟也是有才華的,承認他的繼位就沒有什么稀奇了。
嫡長子制度最終確定古代君王繼承制度
家天下最終成功的取代了傳說中的禪讓制,但這并不意味著統治階級的權力交接更加容易。在夏商兩朝,父子相傳還是兄終弟及,困擾著統治者上千年的時間,權力的爭奪讓國家多次陷入衰落與分裂,直至西周宗法制度與嫡長子制度的確立,才最終讓統治階級的權力交接明確了基本的模式,也讓貴族或是民間的財產及爵位繼承有法可依。雖然在后世的歷史中,歷代君王也不全是傳位于嫡長子,但也基本上沒有出現新的模式。
(談歷史地理,說人文教育,聊讀書心得,交天下朋友,歡迎大家點贊與關注小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