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里,我分析比較了好幾組城市CP。其中,廣州重慶對于“第四城”、南京天津寧波青島圍繞第10-13名的排位爭奪,是這兩年引發較多關注的城際PK。
但其實,這些PK更多是純粹GDP數字層面的。而在暗地里,還有一場影響巨大但討論不多的城市戰爭,那就是杭州成都誰才是北上深廣之后真正的中國“第五城”?
目前,這場城市戰爭已進入到白熱化階段。最終鹿死誰手,我們拭目以待。
01
先說成都。成都的優勢是塊頭大。比如GDP,成都去年就已邁過2萬億大關,而杭州則要等到今年底;再比如人口,截至2022年末,成都常住人口已達到2126.8萬,而杭州才1237.6萬,成都比杭州多出近900萬。
當然如果光看塊頭,成都也不是最大的。比人口,重慶3200多萬,直接碾壓全國所有城市;比GDP,重慶、蘇州的排名也都在成都前面。
但“第五城”比的是綜合實力。
就像重慶GDP總量雖然已超過廣州,人口更接近后者的兩倍,但前者本質上是一個中等規模省份,面積比整個浙江都小不了多少,屬于大城市+大郊縣+大農村的超級組合,所以一般還是認為廣州是一線城市,而重慶不是。當然成都不能和廣州比,即便只看核心城區,成渝的人口、GDP也是不分伯仲。
區別在于,成都背靠的是四川8400多萬人口的廣大腹地,而重慶的勢力范圍基本局限于本地。這種區別最終轉化為一些核心指標上的差異:
比如論“吸金”能力,2022年末成都金融本外幣存款余額,也就是民間所謂的“資金總量”53188.7億,而重慶則為49567.2億;論“搶人”能力,2010年至今成都常住人口增長了721.4萬人,而重慶同期只增長了328.7萬,還不到成都的一半;論交通地位,國務院文件中的措辭是“打造成都—重慶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注意成渝的先后順序。
事實上,成渝PK也印證了我一直強調的一個觀點,“二流直轄市的發展潛力不及一流大省的省會”。雖然成渝間的差距不像天津vs. 杭州或天津vs. 武漢來得那么明顯,但要說誰能代表西部出戰爭奪“第五城”,成都顯然還略勝一籌。
至于蘇州,我在《》一文中提到過,蘇州本質上是一個特大城市與幾個二線大城市、中小城市組成的城市群,或者說地區。光論蘇州市本身,跟杭州成都完全不在一個檔次上,所以自然也就不具備競爭“第五城”的綜合實力。
此外,前十強中的武漢、南京,本來也具有一定競爭力。想當初“新一線”的概念剛提出來時,對于哪些城市算“新一線”,哪些又只能算“強二線”,各方聚訟紛紜爭論不休。于是我就參照北上廣深四大一線的說法,提出蓉漢杭寧四大新一線的概念,并慢慢成為共識。
但是這些年發展下來,這四大新一線內部也開始出現分化。武漢最初跟成都競爭GDP第七城,但之后逐漸掉隊,加之又受到疫情沖擊,排名甚至被杭州趕超。雖然已展開反超,但無論是城市層面的資金總量,個體層面的人均收入,還是企業層面的上市企業、世界500強數量,武漢都跟杭州有著較大差距。
而南京就更不行了,由于產業太過傳統笨重,以致這些年經濟發展遲緩。雖然期間趕超天津,擠進前十,但越來越多人指出,南京經濟已有“天津化”跡象。不僅跟蓉漢杭的差距越拉越大,未來第十名的位置能否保住,會否被經濟更有活力的寧波、青島等反超都成問題,自然也不具備競爭“第五城”的實力。
事實上,別的不說,光就今年杭州亞運會(接下去還有“一帶一路”良渚論壇),以及成都大運會、世界科幻大會所展現出來的代表中國鏈接世界這一項能力,成都、杭州就已領先其他城市一步,成為最有資格爭奪“第五城”的選手。
02?
Pass掉上面那些爭議城市,回頭再來看成都。
前面說到成都的規模優勢,而這種優勢都是由成都的地理區位決定的。作為整個西部的核心,至少是雙雄之一城市,成都的區域地位相當于北京在北方,上海在東部,廣深在華南。這種地位具體體現在,成都是國家中心城市,而華東的國中是上海;成都擁有15個外國領事館(另有5個待開館),數量上僅次于上海和廣州,而杭州一個都沒有。
同時,由于西部地區發達大城市較少,人們的選擇空間不多,所以不僅是四川省內各地市的人,周邊如重慶、貴州、甘肅、陜西等很多省市的民眾也把成都作為遷徙的優先選擇。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成都外來人口數量達到近600萬,其中有約150萬為外省人口,這在西部城市中是不多見的。
比如著名的武侯祠周邊,以西藏自治區政府駐成都辦事處(簡稱成辦)為中心,就匯聚起了包括高校(西南民族大學)、醫院(成辦醫院)、商業(藏人街)等在內的成熟藏人社區。另外,在藏區擁有極大影響力的“康巴衛視”,總部也設在成都。成都已成為漢地城市里藏人最集中的地方,也因此被人戲稱為“藏區第二省會”。
如果說西安是西北五省聯合省會,那么成都或許可稱為“西部諸省聯合省會”。就連遠在西陲、總人口僅2500萬的新疆,在蓉常住人口也超過了4萬。
廣闊的腹地為成都聚集起海量的人口。2022年末,成都常住人口已逼近北京,比廣州深圳還多好幾百萬。考慮到北京因為疏解非首都功能,導致城市人口總量持續減少,而成都還保持著每年近兩位數的增長,后者應該很快能超過北京,成為“中國人口第三城”。
由于人口龐大,成都成為眾多大企業進軍西部的總部基地;而隨著人流、物流的激增,成都又成為繼上海、北京之后,全國第三個擁有雙機場的城市,航空吞吐量也穩居全國第三,2022年更是一度登頂全國首位。
當然成都也存在自己的問題。比如地處西部內陸這點,既給成都帶來了較高的城市地位,也是其無法克服的地理劣勢。雖說這些年隨著內循環啟動、陸權崛起,西部開發取得了一些進展,但東強西弱、東富西貧的整體格局并沒有改變。
不要說跟長三角、珠三角比了,即便是和擁有5000億級省域副中心城市的中部省份,如河南(洛陽)、湖北(襄陽宜昌)相比,成都在四川也顯得形單影只、孤立無援。省內排名第二的綿陽,去年GDP才3600多億,在浙江只能排倒數第四。
以至于雖然四川每年都是接受中央財政轉移支付最多的省份,但成都卻和廣州、西安一樣,是僅有的三個實行三級財政的副省級城市。因為還要勻出一部分錢交給省里,去支援省內其他兄弟城市。所以,雖然GDP高出杭州一頭,但論地方可調用的財力,成都卻遠遠不及實行二級財政的后者。
未來,隨著成都崛起,進一步虹吸四川乃至西部的資源、人口,成都周邊會不會出現北京那樣的環京貧困帶不好說,但成都難以和省內其他城市形成產業協作、發展合力卻是肯定的。在這點上,成都確實很像區域版的北京,而杭州則更像小一號的深圳。
03?
跟成都正好相反,杭州身處中國最為富庶的江南地區。站在寶石山上往四周一瞧,全是富得流油的城市。而且不同于南京在江蘇遭遇的各種不服與白眼,杭州在浙江的首位度(24.13%)是沿海省會里第三高的,僅次于海口(31.31%)和沈陽(26.56%)。
這個的好處在于,杭州可以有效調動省內資源為我所用。比如最近,杭州一放寬樓市限購政策,立馬就吸引了省內溫臺金義等地的大批購房客攜款北上。因此,雖然杭州的腹地范圍可能不及成都那么廣大,但是腹地所擁有的資源卻絕對不輸于成都,甚至更為厚實。
當然,杭州也有自己的煩惱,那就是上頭還壓著一個上海老大哥。以至于杭州再怎么進步,都無法成為長三角的區域中心城市。而這也反過來影響杭州進一步集聚資源,成為限制杭州發展的一塊重要天花板。
好在杭州的崛起,從來不是靠什么行政力量,而是全憑市場的推動。上面曾提到,杭州是小一號的深圳,但其實就對市場的依賴程度論,杭州比深圳還有過之而不及。深圳作為特區,還是獲得了很多政治資源的加持,而杭州在2012年以前幾乎沒有。
說到杭州的崛起,絕對算個異類。“一五”計劃、改開之前的陳年往事就不提了,直到今天杭州都沒有一家央企總部。同時,因為上海的存在,也鮮有外企將華東總部設在杭州的。哪怕是外資的工廠,也大都去了上海的“后院”蘇州。
而杭州一路走來,從早年的萬向、娃哈哈到如今的吉利、阿里,唱主角的清一色都是民企。全市民企500強數量,連續21年高居全國第一。
并且不同于溫州、泉州等地的民企始終徘徊在低端產業不同,杭州的產業鏈這些年持續在升級。尤其在數字經濟領域,杭州更是已經達到世界一線城市水平。金融科技應用率(使用者占比)持續在90%以上,因而被公認為“全球移動支付之城”。
當然,也有人批評杭州經濟結構太“虛”,不實,尤其制造業不行。我覺得這個問題得分怎么看?站在杭州一個城市的角度,當然虛擬、實體什么產業都發展,省內什么好企業、好大學都往省會搬最好。成都武漢等中西部強省會不就是這么搞的嗎?但如果杭州真這么做了,寧波怎么辦,溫州怎么辦?
事實上,杭州真正的難得之處,是在不怎么動省內其他城市蛋糕,甚至自身資源還逐漸向紹興、海寧、德清等地外溢的情況下,依靠親民高效的城市公共服務,蓬勃發展的新興產業,吸引來自全國各地的優秀人才和創業團隊落戶扎根。七普數據顯示,杭州市省外流入人口達到320.50萬,是成都的一倍多。他們中產生了不少像丁香園那樣生在外地則為枳,遷入杭州則為橘的創業故事。
此舉的另一大好處是避免了竭澤而漁。不僅省會發展了,全省也能共同富裕,而地方經濟的蓬勃發展,一方面減輕了省會的壓力,哪怕省內老二是個計劃單列市,財政收入直接跟國務院分成,杭州也照樣可以實行二級財政;另一方面地方財富還能夠源源不斷地反哺省會,為其參與全國城市競爭提供所需的槍支彈藥。
體現在數據上,就是杭州無論城市資金總量、上市企業市值、居民人均收入、富裕家庭數量,甚至房價都遠超成都,穩居全國第五甚至第四位。也就是說,成都雖然塊頭大,但經濟質量明顯不如杭州,而這也是很多專家力挺杭州才是“第五城”的重要原因。
以上為截至10月3日數據
04?
總的來看,成都杭州各有千秋,短期內估計很難分出勝負。
未來,大概率會像當初廣東深圳爭奪第三城,如今北京上海競爭第一城那樣,你追我趕,共同進步,成為京滬、深廣之后,一線城市的第三梯隊。
當然,考慮到廣州這些年逐漸從一線掉隊的情況,也不排除重新洗牌,形成京滬深三大一線、廣杭蓉三大1.5線的新組合。
但無論是那種組合,都意味著,頭部城市的新排位時代已經到來。
多說兩句:
最近,“三土城市筆記”聯合數十位國內資深媒體人、寫作者,發起“為父親寫史”計劃。我們希望盡可能多地記錄每一個普通人或平凡或坎坷的一生經歷,為家人珍藏回憶,為這個大時代留下見證,為將來的國史編寫收集資料。如果您有人生故事需要傾訴,或者希望將父輩的經歷整理成冊,歡迎私信聯系我們。
︳END ︳
想了解更多區域城市最新信息, 歡迎加入三土城市筆記讀友群。入群請先添加土哥助手號,并注明“我想入群”。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