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述工作室
執筆 ashes of time
提綱:
1.兩位名將,一點啟示
2.人與武器究竟哪個因素更重要?
3.為什么對美軍“人”的研究如此薄弱?
4.美軍人物畫像之印太戰區69個主要職位現任指揮官
1
兩位名將,一點啟示
一個名將來自中國,他就是赫赫有名的常勝將軍、開國十大將之首的粟裕。國民黨軍之所以失敗,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對粟裕不了解,居然長期以為華東野戰軍(后來的三野)的總指揮是陳毅。沒錯,名義上,司令員和政委都是陳毅,但實際軍事指揮是粟裕。國民黨軍連真正的對手都沒搞清楚,焉能不敗?
粟裕
相反,粟裕對當面的國民黨軍將領則十分了解。在著名的淮海戰役中,他對杜聿明這個對手了解得很透:杜聿明只能在順境下打順風仗,不能在逆境中打翻身仗。有意思的是,杜聿明被俘后,要求見的人是陳毅,居然不知道淮海戰役時,陳毅雖然掛名華野司令員兼政委,其實人已經去了中原野戰軍,他老杜是敗在代司令員粟裕手里。
鮑威爾回憶錄
另一個名將來自美軍,曾擔任過參聯會主席的鮑威爾。這是一個傳奇人物,從一個牙買加二代移民混到了參聯會主席和國務卿這樣的高官,特別是以參聯會主席的身份指揮海灣戰爭,震驚世界,名噪一時。他在回憶錄《我的美國之路》寫到自己在德國當美軍第5軍軍長的一節:“我的新辦公室是個哥特式的洞穴。我搬進去后所做的第一件事便是把一個人的照片擺在我的辦公桌上。”
諸位可知道這畫像是誰?
蘇聯阿恰洛夫將軍
蘇軍第8近衛集團軍司令阿恰洛夫上將……如果美蘇爆發戰爭,鮑威爾的對手就是此人。
很顯然,鮑威爾對這個對手的了解,肯定不止一張照片一頁履歷那么簡單。他還有一個本子,記著這個對手的性格特點、指揮風格、對美態度、強點、弱點、關系網等。
如今,關于美軍高新技術和武器裝備的信息很多,大家十分關注,但決定戰爭勝負的另一個主要因素似乎被忽視了——人。
眾所周知,美軍打仗非常依賴高科技,但如果認為美國對“人”不重視,那就錯了。美軍不僅非常重視培養自己的軍事人才,還很注意研究對手尤其是對手的將領。反恐戰爭告一段落之后,美國轉移戰略目標,把中國作為長期的主要戰略對手,從來沒有放松對解放軍將領的研究,美國軍方連續出臺了“中國空軍將領群體評估”和“中國高級將領群體評估”等重磅報告(本工作室對后一份報告進行了翻譯,中譯本約2.4萬字),其掌握的部分信息甚至到了處長一級。
美方評估中國高級將領群體的報告
捫心自問,我軍各級指揮員辦公桌上,有沒有潛在對手將領的照片和詳細資料?我們對美軍將領了解到什么程度?一旦在臺灣或南海等地與印太戰區的美軍發生沖突,面對的對手是什么情況?
2
人與武器究竟哪個因素更重要?
毛主席早就說過,人與武器是戰爭最重要的兩個因素,而且人是更活躍更重要的因素。與武器相比,“人”的因素更為重要。老人家的原話是這樣說的:
“武器是戰爭的重要的因素,但不是決定的因素,決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
——《論持久戰》
戰爭勝負主要決定于人而不決定于物。”
——《論新階段》
《毛澤東軍事文集》中國民黨軍將領名字出現的次數統計
一方面,武器再厲害,也是人想出來造出來的。
二戰即將結束時,美國和蘇聯展開了一場競賽——蘇聯搶德軍的武器裝備和設計圖紙,美國則直接搶人,把不少科學家和武器專家弄到美國供起來、用起來。這場競賽直接影響了隨后美蘇爭霸的走勢,搶什么劃算,結果已經給出了答案。
美蘇爭霸,表面上是武器裝備的競爭,實際上是人的競爭。1957年蘇聯人造衛星上天,連發兩顆,美國人急了,好不容易發一顆出去還掉了下來。這下美國慌了,馬上進行深刻反思,檢討的結果是——“人”不如對方。第二年,美國出臺了一部劃時代的法案《國防教育法》,對高校和研究機構進行“大撒幣”,用真金白銀培養國防科技和軍事技術人才。
另一方面,再厲害的武器,也要放在合適的人手里才能發揮最大威力。
海灣戰爭多國部隊總指揮施瓦茨科普夫說過這樣一句話:就算我們的武器和敵人對換,一樣可以擊敗對手。狂吧?確實狂,但他不是滿嘴跑火車。再厲害的武器裝備,放在不會用的人手里,和燒火棍有啥區別?
在戰爭中,武器裝備的威力立竿見影,看得見摸得著,人們很容易承認其重要性。相比之下,“人”的作用不是那么直接和明顯,但卻是更活躍也是更重要的因素。
如今,美國已經把戰略重心從反恐戰爭轉移到大國競爭,新冷戰時代開啟,中美長期競爭不可避免。在這種情況下,最需要做的一件事就是了解美軍的“人”,——尤其是當面美國印太戰區主要職位的現任指揮官。
3
為什么對美軍“人”的研究如此薄弱?
既然了解美軍現役將領如此重要,為什么我們的相關研究卻顯得很薄弱(至少與研究美軍武器裝備相比過于薄弱)?
一是“難”,二是“煩”。
研究美軍武器裝備有一個很大的好處,公開資料信息較多,而且武器裝備列裝部隊后不會有太大變化。但研究“人”不同,因為“人”是不斷流動的,尤其是實行輪換制的美軍,主要職位的指揮官每幾年(一般1-3年不等)就要換將,需要不斷跟蹤動態,及時更新信息,難以“一勞永逸”。
一方面,“人”信息難尋。
有人可能覺得美軍將領的資料信息好做,甚至簡單理解為翻譯其官網上的履歷。這是最省事和最常用的辦法,如果本工作室僅僅停留在這個層面,完全是重復勞動無意義工作。我們于2023年對印太戰區美軍69個主要職位的指揮官進行了人物畫像,平均每名個人的信息量4000字以上,69名現任指揮官共計約30萬字。各位可以去看他們官網上的簡歷,是否有這么多信息?更重要的是,我們還重點突出了以下5個方面:(1)政策主張特別是對華態度;(2)強項優勢;(3)主要弱點;(4)指揮管理風格;(5)人脈圈子。尤其是后面四個方面,沒有現成的材料,需要去挖掘和分析,是寶貴的原創信息。
另一方面,“人”變化太大。
作為戰爭中最活躍的因素,變化太大。這種變化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人的想法和思想會變,二是人的位置與崗位會變。這兩點,都需要不斷跟蹤,挺“煩”的。眾所周知,美軍輪換頻繁,特別是到了將軍級別,輪換更快。
早在2020年,本工作室就對美國尤其是美軍重要職位的領導者進行人物畫像,包括但不限于國防部、參聯會、太空軍、印太戰區,涉及的重要職位100多個。近4年來,這些重要職位至少已經完成了一波全面輪換(部分職位甚至已經完成了二次或三次輪換)。我們對此進行密切跟蹤,某個重要職務換人,我們會對新任指揮官重新進行人物畫像,由于一個職位換將1-3次,所以本工作室實際上積累的美軍人物畫像已有幾百人。說實話,工作量大不說,確實比較煩。但因為對美軍重要職位的指揮官進行人物畫像很重要,所以我們堅持了下來,一堅持就是近4年。我們知道,這項工作持續幾年以上,不僅可以了解與中國有關的美軍現役將領情況,還能逐漸掌握美軍的用人規律,基本摸清美軍將領的人脈圈子,知悉其強項優勢和主要弱點。這項工作很有挑戰性,但也很有價值和意義。
4
美軍人物畫像之印太戰區69個主要職位現任指揮官
在上述背景下,本工作室聚焦美軍指揮官特別是印太戰區主要指揮位置的指揮官,具體來說有以下三個原因:
第一,為了引起重視。
美軍給人的印象是“十分倚仗”高新技術和武器裝備,這沒錯,但絕不是“完全依靠”高新技術和武器裝備。俗話說,“德不配位,必有殃災”,同樣的道理,如果人配不上高新技術和武器裝備,也必有惡果。正是在這個意義上,美軍高級將領曾宣稱:就算美軍和對手互換武器裝備,也能把對方打得滿地找牙(見惠勒等著:《美國軍事改革反思》,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2013年,第153頁)。為什么?因為美軍的武器裝備太先進了,對手拿到也玩不轉甚至玩不了。
第二,為了對標學習。
美軍非常重視高新技術和武器裝備,同時也十分注重人才建設,形成了一套完善的用人機制。國內在參考借鑒“美軍如何用人”時,主要是研究其人事制度,卻忽略了很重要的一點——一個個具體的人,一個個鮮活的個案。如果你了解這些具體案例就會發現,美軍在用人上,一方面既遵循了人事制度和有關規定,另一方面又有所突破和超越,有一些制度之外的“潛規則”在左右著美軍人事制度的運轉。人事規定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一些廢材走上高級領導職位,但同時也會埋沒一些特別出類拔萃的特殊人才,這時候就需要“破格”,在不違反人事制度的情況下利用好規則。
第三,為了應對對手。
美國把中國作為長期的主要戰略競爭對手,這已經是當下的事實,未來兩國之間的競爭還可能加劇。為了對付中國,美軍在用人方面,重心正在向印太戰區傾斜——在印太戰區擔任過重要職位的指揮官往往比在其他戰區履職的同行有更大的發展空間和更大的晉升概率。根據我們近年來對美軍在印太戰區用人的持續觀察,美方已經在這么做,而這一點在其人事制度和有關規定里是找不到紙面依據的。有了印太戰區這69個主要職位美軍指揮官的人物畫像,萬一中美發生軍事沖突,我們已提前了解當面對手的指揮官,特別是知曉其對華態度、強項優勢、短板弱點等,應對起來就更為從容,更有針對性。
截至目前,本工作室已經連續4年對美國印太戰區主要職位的指揮官進行人物畫像,積累了約70個崗位近200人共計數百萬字的基礎信息。在此基礎上,我們每年還會撰寫一份綜合報告,其中《2020-2023年美國印太戰區主要崗位歷任將官調研報告》將于2023年11月底推出,敬請關注。
“美軍人物畫像之印太戰區主要職位現任指揮官”,該系列的清單如下——
表1
表2
表3
表4
表5
表6
“許述工作室”創始人簡介
許述,軍事學博士,出版《這才是美軍》和《兵道》,從軍約20年,現成立工作室專門研究美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