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著名的《一剪梅》,堪稱是千古絕唱,眾多知名歌手都曾演唱
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一剪梅》
最初認識這首詞,源于我聽到的一首歌,用李清照的這首詞譜上了曲子,歌唱者嗓音空靈清澈,將獨守空房的深情女子對愛人的思念,演繹得淋漓盡致。
清代一位名家十分欣賞李清照的《一剪梅》,他說:“易安佳句,如《一剪梅》起七字云:‘紅藕香殘玉簟秋’,精秀特絕,真不食人間煙火者。”
詞的大意是:
荷花已經凋殘,又是竹席生涼的秋天了。你換下了絲織的衣衫,獨自一人坐上小船走了。云中的大雁,會給你捎來誰寫的信呢?等排成人字形的雁群飛回的時候,只有月光灑滿了樓頭。
花兒飄落,溪水流動不息。你我是同一種相思,卻分居兩地各自憂愁。這思念的情意啊,有什么方法能消除呢?它才從眉頭上消失,卻又在心頭上縈回不已。
這首詞在《花庵詞選》中題作“別愁”,寫的是趙明誠外出求學后,李清照抒發自己對丈夫的思念之情。
趙明誠在21歲那年,娶了18歲的李清照為妻。好景不長,李清照結婚不久,丈夫趙明誠就出遠門求學,感情豐富的李清照不忍別離,特意找了一塊錦帕,在上面寫了一首《一剪梅》,讓丈夫帶在身邊,無事便讀一讀,記著家中的妻子是在怎樣地想念他。
這首詞從清秋的景色起筆,紅藕香殘,在這清冷的秋天,獨自登舟。雁字空回,無人寄錦書。滿月正圓,望月的人卻沒有團圓。
其中,云中誰寄錦書來”一句用了兩個典故。
傳說,蘇武被匈奴扣在北海牧羊達19年之久。后來,他給皇帝寫了一封信,說明自己的處境,信寫在帛(絲織品)上,系在飛過的大雁腳上。大雁飛到南方,飛進了皇帝的上林苑,皇帝正好射下了這只大雁,發現了蘇武的信,讀后派人把蘇武救了出來。
另一個故事是,才女蘇蕙的丈夫到邊境從軍,蘇蕙在家苦苦思念他,誰知丈夫已經變了心,蘇蕙很傷心,就織了一張錦,錦上的圖案是各種顏色的文字,這些文字無論橫讀、豎讀,正讀、反讀都能組成詩句,稱為“回文詩”,又叫“錦書”。詩里寫的都是蘇蕙對丈夫的思念之情。
聰明的蘇蕙用這種辦法來表達自己對丈夫的思念,令丈夫很感動,于是回心轉意,和蘇蕙重歸于好。李清照用這個典故,是以才女蘇蕙自比。
再者,“雁字回時,月滿西樓”是千古傳唱的名句,李清照用女性細膩敏感的才思,在西樓上留下一道寂寞的剪影。
荷塘月色,蘭舟獨坐,雁字西樓上,花落水流。如此良辰美景,更加反襯女子的相思之苦。自古寫有情人的相思之苦,到李清照這里堪稱絕響!
下片直寫“花自飄零水自流”,年華如水,所謂青春與愛情都是有缺憾的,一種淡淡的悲涼漸襲心頭。
而在這清冷幽靜的環境中,她始終相信丈夫也在這樣思念著自己,這“相思”一化為二,兩個人共同分擔。
想到此處,她心里又約略得到些寬慰。但這離愁別緒始終無法化解,“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結尾兩句對仗工整,眉頭上放下的閑愁又被自己放回到心上,更坐實了“此情無計可消除”。全詞流暢自然,意境清雅幽怨,藝術感染力極強,歷來為人所稱道。
我們知道,詞都是可以唱出來的,不過因為年代久遠,曲譜遺失,我們無法欣賞其中的原汁原味。
上世紀90年代,這首《一剪梅》由蘇越重新譜曲,更名為《月滿西樓》,由87版《紅樓夢》中的“晴雯”扮演者“安雯”演唱,婉轉的嗓音唱出了愛情的別離,讓人回味無窮,一時間紅遍大江南北。后來的“大衣哥”朱之文等知名歌手,也都曾演唱過這首歌。這是經典的魅力,也是李清照在千年后仍然熠熠閃耀的光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