廬山,位于我國東南部江西省九江市。它聳立在滾滾東流的長江南岸,煙波浩淼的鄱陽湖之濱,享譽海內的滕王閣以北。
相傳,周代匡氏七兄弟上山修道,結廬為舍,廬山因此而得名。廬山長約50里,寬約40里,海拔近1500米,總面積達300多平方公里。
它雖然沒有泰山的雄偉,也沒有黃山的奇峰和怪石,但卻素有“奇秀甲天下”的獨特地形、風貌景觀。
這里,冬日銀裝素裹,霧松霜柏盡染;夏日山青水秀,水氣蒙籠;春秋天高云淡,空氣清爽,鳥語花香,分外宜人。
廬山,不愧為中華大地的一座名山。
李白與廬山
馳名中外的廬山風光,不知傾倒了多少文人墨客,其中就有“詩仙”李白。
李白與廬山有著不解之緣,他一生漫游名山大川,先后四次登上廬山,留下了將近四十余首詩歌,這在李白的漫游史上是非常罕見的。
在李白的四十多首廬山詩歌中,最著名的一首是《望廬山瀑布》,至今仍收錄于語文課本中。
望廬山瀑布
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香爐峰多煙云繚繞,縹緲于廬山青山藍天之間,在陽光的照耀下化成一片片紫色的云霞。
寫香爐峰的筆直挺拔與紫云繚繞,都是為了烘托瀑布水流的懸空直下,
接著,視線轉移到山澗瀑布上。遙看是遠景觀望,只有遠望,才能感觀到瀑布像是一條巨大的白練高掛于山川之間,“掛”字在此處極為傳神,堪稱詩眼。
“掛”字化靜景為動景,增加了瀑布飛流的可視性,這樣為下一句“飛流直下三千尺”做了鋪墊,真是干凈利落一氣呵成,字字鏗鏘有力。
通過噴涌直下的瀑布,既寫出了山勢高峻陡峭,又寫出了水流之湍急,從高空落下,勢不可擋。
然而,這還不夠,詩人結尾來一句“疑是銀河落九天”,飛動的情形有如逸馬駐坡一發不可收拾,真的是想落天外,構思奇特而又驚人魂魄。
結句雖為夸張,但又覺得真切自然,起到振起全詩的作用,使得描寫對象開先瀑布更為雄奇瑰麗,給人留下豐富的想象空間,留下深刻的感觀印象。
李白的這首《望廬山瀑布》,堪稱唐代詠廬山的巔峰之作,無人能出其右。
到了宋代,同樣是李白崇拜者的蘇軾,也寫下了一首廬山的詩作,同樣是千古名篇,它就是《題西林壁》。
蘇軾與廬山
對于李白的《望廬山瀑布》,蘇軾是極為欣賞和佩服的,他曾寫詩說:“帝遣銀河一派垂,古來惟有謫仙詞”,評價非常高。
雖然前輩的詩已經很難超越了,但蘇軾還是想挑戰一下,只不過他換了一個思路,從哲理的角度寫廬山風光,讓人拍案叫絕。
《題西林壁》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這首詩雖然只有短短的四句話二十八個字,但卻意境高遠,哲理深邃。
當我在山下看廬山時,看到的是連綿的山嶺;當我爬上山,站在一座山峰上去眺望群山時,我看到了聳立的山峰直入云霄。我在山上、山腳、山腰,還有不同的山頭看廬山,它都會呈現給我不同的面貌。
為什么我看不到廬山的整體面貌呢?原來我正身處廬山之中啊,被峰巒阻隔視線的我哪能一覽廬山的全貌呢?
這是一首詩中有畫的寫景詩,又是一首富含哲理的詩,哲理蘊含在對廬山景色的描繪之中。
詩人在山中游玩,走到不同的位置,看到的山的樣子都是不同的。身處山中而看不到山的全貌,正是所謂的“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啊。這也說明,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事物是不同的。
所以,如果在生活中遇到問題,我們應該從多個角度去看待、思考問題,才能更好地了解問題的關鍵,從而解決問題。
《望廬山瀑布》和《題西林壁》這兩首詩,讓我們感受到了大師們的獨具匠心和妙筆生花,一個尚情,一個尚理,這也是唐詩和宋詩的巨大差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