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的無為是典型的魚米之鄉,歷史上的蕪湖大米主產地。現在以養蟹和龍蝦為主。據說無為種藕也出名,全國種藕人百分八十八來自無為。長江上所有的洲,都有無為人的足跡,無為人勤勞、好學、勇敢,每年考上清華北大的人數一直領先安徽。多年前,我路過無為時,曾有一句廣告語“無為無所不為”,至今難忘。
無為濱臨長江,水資源十分豐富,塘多、河滿、渠暢,魚蝦肥。
初冬,又逢周末,好友邀約去無為垂釣,這真是一件樂事。10多年前路過一次無為,印象并不深。中午抵達朋友家,家人早已備好了滿滿一大桌豐盛的菜肴。十八樣菜都是地地道道的土貨,味道好極了。飯后主人還安排我們去了附近的農科園,園內荷園荷雖枯萎,但河水清澈,相近的玫瑰園,農趣園仍有不少游人在拍照……
放眼望去,只見田廣人稀,村莊空屋多是留守的老年人。冬季的農村,莊稼收割完后都顯得有點荒涼,土地本色呈現,麥苗泛青還不到時日,長江流域的農村基本都是這樣。
臨晚上,很多樓房燈稀無人住,只有三三兩兩七八十歲的老年人。在和老人聊天時得知,很多鄉鎮沒了學校,學校集中到縣城了,年輕人也大多去外地打工了。一位80多歲的徐姓老人告訴記者:現在農村出生的娃娃越來越少,年輕人因為進城打工,被車貸房貸壓的不敢有后代了。
聽農民自嘲稱謂:農民爺爺,農民叔叔,農民老大哥,農民工……
當然了,農民越減少,表明社會越進步。但不知農民今后還有什么稱呼?
城市離不開農村,每個城市的長高變美,都有農民工的貢獻。一個微友說,三十多年前,一批農民工進城參與建設,沒有戶口,沒有優惠政策,有的只是睡工棚工地,成為城市建設最廉價的一族人。三十年后,當初那批農民工培養了一批大學生,但他們仍是城市最廉價用工的一族,貸款買房買車,支撐著城市的變高變美變大……
社會再進步,如果沒了農民,不知社會如何進步?
一天多的無為之行,只是走馬觀花,車在返程的高速上行駛,我在沉思……
當然,我不必為古人擔憂,也不必為后人擔憂。
太陽由東而西,江水由西而東……
無為之行,走馬無為,吾能有為乎?!
天知、地知、我無知……
作者簡介:秦坤章,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初出生于雨花石故鄉南京六合。曾就讀于中央黨校函授學院,解放軍南京政治學院和南京師范大學,歷任戰士、班長、報道組長、記者、編輯、廣播電臺編輯部主任、廣播電臺副臺長、廣播電視局宣傳科長、廣播電視宣傳中心副總編輯,創辦《六合視聽》報,并任執行主編。在市以上新聞媒體發表作品近千余篇,獲獎近百次。在部隊期間曾榮立二等功一次、三等功兩次。曾報道過由鄧小平簽署命名的“全國戰斗英雄——黃仲虎”;由江澤民簽署命名的“軍中焦裕祿——楊崇元”;由溫家寶贊譽的“農民好支書一李元龍”。最早采訪報道并在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報道李元龍,也是全國唯一留有李元龍錄音講話的記者,采寫的新聞《金杯銀杯不如群眾的口碑》等李元龍的新聞和專題多次獲獎。也是最早在新華社、人民日報、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報道六合農民畫的記者。并在美國《世界日報》和香港《文匯報》等媒體多次宣傳六合雨花石。曾五次采訪向守志司令,并三次采訪“好一朵茉莉花”歌曲整理者何仿,寫有《何仿與“茉莉花”的真實傳人徐勝田》一文。著有《精神永恒》一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