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梅花就竹、蘭、菊就被合稱為“花中四君子”,而梅以“剪雪裁冰,一身傲骨”的孤傲之態,贏得歷代文人的傾心與喜愛。
“墻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
“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
“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
詩人、詞人以梅花為依托,表達了自己淡泊、不媚世的情態。
不過,真正把梅詞提升到一個新高度的,還是蘇軾。
蘇軾主張“以詩為詞”,提高了詞的地位,豐富了詞的題材與情感,并且強調“自是一家”,創立了豪放詞派。
表現在“詠梅詞”上,他更是提出了“梅格”一說,他讓梅花具有了一種完整的品格,一種傲視群芳的風骨,這種風骨被后世文人引為標桿。
蘇軾現存詠梅詞六首,最出名的當屬《西江月·梅花》,通篇沒有“梅”字,卻寫出梅花的神韻。
西江月·梅花
玉骨那愁瘴霧,冰姿自有仙風。
海仙時遣探芳叢,倒掛綠毛么鳳。
素面翻嫌粉涴,洗妝不褪唇紅。
高情已逐曉云空,不與梨花同夢。
這是一篇詠梅的佳作,大意為:
嶺南梅花那天生的玉骨冰肌,不會為那些嶺南的瘴霧發愁,它自有一種不染塵埃的仙子風度。
海上仙人時不時派遣來使者探視芬芳的花叢,使者就是那倒掛著綠羽毛的小鳥。
梅花自有天生麗質的素顏,常嫌脂粉膩污了它本真的美;風霜雨雪也洗不去梅花紅萼紅蕊的本色。
梅花高潔之質,隨著清晨的云霧一同散到天地之間,也不會與那梨花同入一場夢。
《西江月》作為一首詠物詞,風姿絢麗,梅格高雅,形神兼備,韻味深長,是詠梅作品中難得的佳作。
楊慎更是在《詞品》中贊道:“古今梅詞,以東坡此首為第一。”
但是,只要聯系詞人貶謫惠州的經歷,就知道此詞還是一首悼亡詞,是蘇軾悼念自己的侍妾王朝云的。
王朝云因家境清寒,自幼淪落在歌舞班中,1074年,蘇軾時任杭州通判,12歲的朝云在酒宴上與蘇軾相遇。
蘇軾喜歡朝云天生麗質,聰穎靈慧,小小年紀混跡煙塵之中,卻亭亭玉立,不卑不亢,如出污泥而不染的荷花,獨具清新潔雅的氣質,于是收為侍女。
朝云感念蘇軾脫籍之恩,又十分傾慕東坡先生學識才華,所以決心一生追隨先生左右。
她陪伴蘇軾20多年,特別是蘇軾被貶謫黃州和惠州兩段艱苦的歲月,蘇軾在政治上備受打擊,原配王弗、續弦王潤之都已相繼離世,而自己身邊的侍妾們眼見東坡東山再起無望,都紛紛地離蘇軾而去。
只有朝云不離左右,精心侍奉,陪伴蘇軾度過人生中一段最艱難的歲月,給了他莫大的精神安慰。
但遺憾地是,朝云三十四歲便死于惠州,葬于梅樹下。
在讀過蘇軾和王朝云的感情故事后,我們再來重新這首詩,就會讀出不一樣的意蘊了。
這首詞的上片描寫了梅花的姿態和風度。
梅花有著玉骨冰姿,即便生長于瘴癘之鄉也不失美麗,通過贊揚梅花的姿態,來稱贊侍妾朝云不懼“瘴霧”,與作者一起來到嶺南的高潔品性;
下片通過描寫梅花的艷麗來寫朝云,嶺南的梅花花葉皆紅,即使“洗妝”(花謝)后梅葉還有星點紅色,依舊可供觀賞,借梅花天資出眾寫朝云天生麗質,不事雕琢也自有美艷。
可面對如斯美景,蘇軾卻只能慨嘆賞梅、愛梅的興致都隨著曉云(即朝云)的離去成空。
雖然是悼亡詞,卻不直接寫亡者,而是通篇詠梅,借天資出眾、不畏艱苦環境的梅花比喻堅韌高潔的朝云。
全詞既詠梅又懷人,空靈蘊藉,言近旨遠,情韻悠長,讀來哀婉動人,在對嶺南梅花的細細描繪中寄托了蘇軾對愛妾朝云的贊美和懷念之情。
最后辛苦您點下“關注”,方便討論和分享,為了回饋您的支持,我將每日更新優質內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