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述工作室
執筆 ashes of time
按語
攻與防,矛與盾,軍事技術和指揮藝術就在這二元對立斗爭中不斷發展,不過多數人更崇尚進攻。就無人機系統而言,往往也是更重視進攻而不是防守。
2023年12初,本工作室歷時一年半,初步完成了一項跨年度重要課題項目“美軍無人機與反無人機武器裝備系統研究”(點擊標題可回看介紹),當時全文11萬字,現在基本定稿,全文共約14萬余字,增加了3萬多字。這增加的3萬多字主要是專門辟出一章,盤點“美軍的反無人機系統”,而且在附件中對俄烏沖突中反無人機的經驗教訓進行了盤點和總結。
下面的幾千字摘自本報告第五章“美軍的反無人機系統”的部分內容:
近年來,無人機技術迅猛發展,越來越多的國家、組織甚至個人能夠以較低的成本獲得商業無人機,美軍感到自身安全受到重大威脅。小型無人機在確定所有權和歸屬方面相對困難,而且容易通過商業途徑買到。而大型無人機的擁有和使用比較可能來自國家行為,使用大型無人機或導致國家間的敵對行動升級。因此,美軍特別側重對小型無人機的防御。美軍的反無人機系統主要針對小型無人機,部分兼顧對飛機、直升機、火箭彈、炮彈等空中目標的防御。
2021年,美軍中央司令部司令、海軍陸戰隊上將肯尼思·F·麥肯齊對眾議院軍事委員會表示:“小型和中型無人機激增,對我們和盟友的部隊構成了新的威脅……自朝鮮戰爭以來,我們第一次在沒有完全空中優勢的情況下開展行動。”自2015年以來,美軍日益重視反無人機系統的發展。2019至2021財政年度,平均每年投資約5億美元,用于反無人機系統的研發和采購。2023財政年度,美國國防部又計劃花費6.68億美元用于反無人機系統的研發,另外至少花費7800萬美元用于采購。由于大部分資金被用于研究、開發、測試和評估,反無人機裝備的生產能力有限。
俄烏沖突爆發以來,美國在20個月內向烏方提供了200萬發155毫米榴彈炮炮彈,美國將炮彈月產量由沖突前的1.4萬發提高至2.8萬發,加上歐盟提供的炮彈,仍遠遠不足。烏軍反攻期間,每天發射6000發炮彈,而俄軍每天發射2.5-3萬發,最高峰達到6萬發。哈以沖突爆發后,美國將部分155炮彈轉撥給以色列,進一步加劇了烏方的困境。有鑒于此,美國國防部負責采辦和保障的副部長比爾·拉普蘭特近日表示“反無人機系統的生產必須達到頂峰”。
預計從2024財年起,美軍將逐步調整預算重點,增強無人機工業的生產能力,為大規模戰爭的大量消耗做準備。
美國的反無人機從國防部到各軍種都有自己的項目和計劃,因國防部統管全軍,可通過了解其頂層設計和未來規劃,研判美軍反無人機的動向與趨勢。
在反無人機領域,美軍各軍種分別投資了多個項目,但早期因缺乏一體化管理,各自為政,造成一些重復投資,且沒有統一的技術標準,缺乏通用性,效率較低。直到2019年,美國防部長指定陸軍部長為國防部反無人機執行代理,指定陸軍負責監督國防部所有反無人機系統的開發工作,并設立反小型無人機聯合辦公室(JCO),負責領導、同步和指導反無人機活動。JCO與作戰司令部和負責采辦和保障的國防部副部長辦公室協調,對已部署的反無人機系統進行評估并對后續投資提出建議。
JCO將于2024年在俄克拉荷馬州錫爾堡火力卓越中心設立聯合反小型無人機系統學院,通過制定共同訓練指南和資格標準,為各軍種提供全面培訓。在此基礎上,各軍種利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增強針對特定單位的個性化培訓。
2021年,美國國防部發布《反小型無人機系統戰略》,作為頂層設計,提出了美軍反無人機的戰略方針和路線圖。國防部主導并參與了多個反無人機項目,如國防高級計劃研究局資助的“波形敏捷射頻定向能”(WARDEN),通過“擴大高功率微波系統的射程和殺傷力”,可用于反無人機等任務。具體來說,國防部規劃了短期、中期和長期三個階段的反無人機計劃。
美軍目前裝備的反無人機系統主要是針對小型無人機的“軟殺傷”武器,即利用雷達、光電來探測、定位、跟蹤、識別無人機并進行電子干擾。2020年6月,美國國防部長接受JCO建議,重點關注反無人機計劃的同步和互操作性,根據有效性、可用性、可持續性和集成性,從已經部署的28種反無人機系統中選出8個,作為未來投資的基礎。詳見下表 :
表
中期項目包含了很多新興技術,大部分目前仍在開發、試驗階段,其中包括:定向能(高能微波或高能激光)、火炮/導彈、無人機等相關技術。當前,美國在反無人機領域的重點是反集群能力。美國《2023財政年度國防授權法案》指示國防部對“無人機集群和美國國防部的反無人機集群能力”進行評估并制定和實施一項戰略,“增強應對無人機集群構成的威脅的能力”。目前,美國正在進行中的項目都充分考慮了反無人機集群作戰的要求。
第11裝甲騎兵團(美軍的假想敵部隊)在國家訓練中心的演訓中出動
自2014年以來,美軍測試了多種定向能武器原型機,主要用于反無人機任務。美國國防部將定向能武器視為實現2018年《國防戰略》的關鍵技術,過去3年每年花費約10億美元用于研究和開發。根據美國國防部的定向能路線圖,高能激光武器的功率水平在2023財年要達到300千瓦,到2025財年實現500千瓦并減少尺寸和重量,到2026財年進一步減少尺寸和重量并達到兆瓦級別。
高能激光武器與高能微波武器的射擊效果說明
由于微波武器的聚能效應不如激光,更適合對付集群目標,如導彈集群和無人機蜂群
Anduril工業公司的“攔截者”(反無人機)無人機
長期目標上,人工智能和“智能子彈”是美國國防部未來反無人機系統的發展方向,在這兩個領域美國有較強的技術儲備,更投入了大量資源。
到2030年,人工智能預計將在反無人機系統中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雖然還做不到無需人工干預就能識別和摧毀敵無人機的完全自主的反無人機系統,但人工智能可以更好地識別和跟蹤可疑無人機,并有效判斷態勢,制定打擊方案。
BlueHalo公司的TITAN就是一種具備自動化決策機制的自適應電子對抗式反無人機系統。TITAN運用人工智能和機器學習能力,在復雜環境下,可以比人類更快、更準確地感知、決策和采取行動。TITAN不需要對操作員進行大量培訓,甚至可以在沒有操作員干預的情況下運行,能夠識別無人機類型并選擇最合適的方式進行對抗,迫使敵方無人機降落或返航。TITAN的探測距離為3千米,制敵距離為1.5千米,能實現全頻段覆蓋,可以對抗無人機集群。TITAN的用戶包括美國陸軍、空軍、海軍、海軍陸戰隊、美軍特種部隊、海岸警衛隊、邊境巡邏隊等聯邦政府機構。2022年5月,美國國防部授予BlueHalo公司400萬美元的合同,用于給陸軍特種部隊配備TITAN。同年8月,又授予2700萬美元的采購合同。2022年9月,美國國防部宣布將向烏克蘭轉讓12套TITAN系統。雖然沒有確切的戰果報告,但通過總體數據,仍然能夠看出此后烏方反無人機能力有了很大提高。2022年9月,有關專家表示,俄方無人機襲擊中的60%-90%被反無人機系統摧毀。TITAN只是人工智能應用的一個雛形,未來人工智能將會更廣泛、更深入地植入反無人機系統。
具備人工智能和機器學習能力的TITAN反無人機系統
此外,美國國防高級計劃研究局主導的“多方位防御-快速攔截彈交戰系統”(MAD-FIRES),以57毫米艦炮發射制導炮彈,能夠連續瞄準、跟蹤和打擊多個快速接近的目標,是一種以低成本彈藥對付無人機或導彈集群攻擊的新概念。目前,該系統仍在試驗中。
“多方位防御-快速攔截彈交戰系統”(MAD-FIRES)
目前,在美軍各個軍種中,陸軍最為重視反無人機作戰,早在2016年就發布了反無人機戰略,是迄今唯一發布此類文件的軍種。美國陸軍的反無人機系統已經逐步成型,多條技術路線和方案平行發展,多管齊下,形成互補,以成熟的雷達、電子對抗技術、導彈、火炮系統加上不斷發展的定向能技術(激光和微波),形成了從單兵到旅戰斗隊乃至要地防空的完整體系。
空軍反無人機系統的發展重點是定向能武器,目標是以高能激光和高能微波形成點面結合的防御體系,保護空軍基地和核武器設施。目前,空軍反無人機在技術上取得了較大進展,逐步解決了定向能武器的小型化和實用化。最大的問題在于技術成果的轉化——之前投入大量資金研發、測試的諸多項目還沒有轉化為正式的采購。
高能激光武器系統(HELWS)
對主要在大洋作戰的美國海軍來說,反無人機的壓力并不大。因此,美國海軍主要通過發展高能激光武器,以抗擊反艦巡航導彈為主要目標,同時兼顧打擊無人機、小艇和情監偵傳感器(指高空長航時無人機)。由于反艦巡航導彈的突破性技術發展很快,高能激光武器是對抗其飽和攻擊的最佳手段,對美國海軍來說是剛需。艦載激光武器的開發遠比陸基激光武器復雜,除了海洋環境更為嚴苛,軍艦的空間/排水量、電力供應和作戰系統的融合更是巨大的挑戰。ODIN和HELIOS選擇“阿利·伯克”級Flight IIA上艦而不是最新的Flight III,主要原因是Flight III采用的新型AN/SYP-6雷達耗盡了所有功率儲備,無法為激光武器提供足夠的電力。LWSD 選擇“圣安東尼奧”級兩棲運輸艦進行測試也是因為驅逐艦沒有足夠的空間安裝這么大的系統。從空間和電力供應看,美國海軍適合改裝150千瓦以上激光武器的只有“圣安東尼奧”級兩棲運輸艦和“福特”級航空母艦。目前來看,即使是下一代DDG(X),初期也僅計劃安裝一臺150千瓦激光武器和兩座“拉姆”導彈發射器作為近防武器,后期再將“拉姆”換為600千瓦激光武器。
美國海軍高能激光武器運用示意圖
HELIOS,該系統帶有光電/紅外傳感器
自朝鮮戰爭以來,美軍地面部隊基本是在航空兵完全掌握制空權的情況下作戰。蘇聯解體后,美國海軍陸戰隊面臨的最大空中威脅僅有火箭彈、炮彈和迫擊炮彈,失去了發展防空系統的動力,防空兵力不斷縮減,只剩下少量“毒刺”單兵防空導彈和“復仇者”(現已全部退役)近程防空系統。在印太戰區,海軍陸戰隊甚至一度沒有建制防空單位。隨著中俄軍事力量的增長,彈道導彈和巡航導彈技術的擴散,以及近年來無人機技術的突飛猛進和在俄烏沖突中的廣泛應用,美國海軍陸戰隊意識到必須建立強大的防空、反導和反無人機系統。
DE M-SHORAD 50千瓦高能激光短程防空系統原型機在尤馬驗場成功擊
低慢小”無人機綜合打擊系統(LIDS)構成示意圖
2018年起,美國海軍陸戰隊成立了“陸基防空”(GBAD)項目辦公室,開始打造類似陸軍的“分層防空”體系。目前,GBAD項目辦公室有3個產品團隊,即“未來武器系統”、固定點反無人機、先進單兵便攜式防空系統/中程攔截能力。但與陸軍相比,海軍陸戰隊在反無人機系統的裝備、技術和戰術方面遠遠落后……
海軍陸戰隊第2低空防空營的L-MADIS在測試反無人機能力
總的來說,就目前而言,美軍反無人機系統并不算強大也不夠完善。但美方已經意識到這個問題,制定了短期、中期和長期計劃,大力研發和生產反無人機系統。在大國競爭的壓力下,以美軍強大的技術儲備,在資金到位的情況下,理論上能夠彌補反無人機方面的短板,就看美軍研制和裝備的速度怎么樣了。了解美軍反無人機系統的現狀,規劃和設計,研判其動向和趨勢,這是很有必要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