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越用力”,孩子越差勁。鐵一樣的教育,落在孩子身上,會跟水一樣綿軟無力;柔一樣的教育,最后落在孩子身上,都會跟鐵一樣剛勁有力。
——薩姐
作者:暖心
前段時間,被兒子氣得差點崩潰。
那天放學回家,我像往常一樣催他去寫作業(yè),一連催了三遍,他卻無動于衷。
看見他不聽話的那一刻,我怒了,當時就把他狠狠罵了一頓,
隨后“命令”他去寫作業(yè)。
沒想到,他用兩只眼睛恨恨地瞪著我,在玄關處站了半個小時沒動一下。
當時我一下泄了氣,覺得管孩子太累了,于是我開始了“擺爛”。
我不想再催他寫作業(yè),因為我已經(jīng)催煩了。
就這樣,不管他回家第一件事做什么,我都忍著怒氣不再去管教他。
沒想到一段時間之后,他開始變得自覺了,回家不僅能主動寫作業(yè),還會要求我去幫他檢查作業(yè)并“打卡”。
我說:“不弄了,太麻煩”。
他立馬急了,說“不行,必須弄”。
我發(fā)現(xiàn),當我不再“操心”他的學習之后,他卻更努力了,考試前還知道復習了。
前兩天,語文還考了一百分,特別高興地在我面前來邀功。
那一刻,我特別欣慰。
當了媽之后,我們總覺得教育孩子太難,那是因為我們總是把簡單的事情復雜化了。
就如孩子的學習:我們總是去催他,把學習變成了父母的事,不僅會消耗掉孩子所有的能量,還讓他失去學習的欲望。
父母“越用力”,孩子越差勁。
01
每個孩子的逆反,都從“聽不見”開始
當父母,總是擔心孩子做不好一件事,然后嘮叨個沒完:
都說幾遍了,你怎么還在磨蹭,能不能快點?
這個問題說了這么多遍,為什么還犯錯?
這件事你能不能往心里去......
但是你會發(fā)現(xiàn):我們說得越多,孩子反而像“聽不見”似的,對父母的話毫無反應。
為什么這么多的孩子都“不長耳朵”?
心理學上有一個“超限效應”:指的是刺激過多或作用時間太久,容易引起極不耐煩或逆反的心理現(xiàn)象。
孩子從6歲以后開始,自我意識逐漸提高,會出現(xiàn)兩大心理特點:反抗心理和情緒敏感。
尤其是父母的嘮叨、說教,對孩子來講就像一種“噪音”,讓孩子特別反感。
不僅讓孩子出現(xiàn)反抗心理,也讓他敏感地認為“我不夠好”。
“聽不見”就是他們對抗的初始行為。
知乎上有人提問:“最反感父母的時候是什么時候?”
有網(wǎng)友說:父母嘮叨的時候最讓人反感。
“很多話講一遍就足夠了,但是他們卻要不停地說,真的就像蒼蠅的聲音一樣,讓人覺得煩躁,只想捂住耳朵。”
“父母說多了,自己會產(chǎn)生逆反情緒。有時候為了氣他們,我只有對著干......”
太“操心”的父母養(yǎng)不出優(yōu)秀的孩子。
因為“操心”的背后隱藏著對孩子的價值貶低,似乎在說“你什么都做不好”。
有這樣一個新聞:一個男孩為了對抗嘮叨的父母,竟然吞下了6枚硬幣。
問他為什么這樣做時,他說:明明我已經(jīng)是一個大人了,他們卻一直在“鄙視”我,管那么多,真的讓我很累。
有教育學家說過:孩子13歲之前,父母可以管教他,但是13歲之后,家長應該從一個控制者轉變?yōu)橹笇д撸瑢⒊砷L的主動權還給孩子。
用最簡潔的話語直奔主題,而不是啰嗦一堆惹人煩;把握好話語的主導權,要讓孩子聽進去,而不是讓自己陷入被動。
如果做不到這些,就算父母再用力,教育也是徒勞。
02
當孩子失去“掌控感”
他就失去了“價值感”
一位心理咨詢師接待過這樣一個孩子。
這個孩子以前成績很好,可是上了高中之后就出現(xiàn)了厭學癥。
當媽媽求助心理醫(yī)生時,發(fā)現(xiàn)孩子的問題在父母身上。
他的父親是一個控制欲很強的人,不管他做什么,都會干涉。
小到選擇興趣班、交朋友,大到報考哪所學校,都是父親說了算。
每天該怎么學,做什么都被安排得仔仔細細的。
沒有一點自由的他覺得人生特別沒有意義,上了高中,他越發(fā)覺得學習是一件痛苦的事。
后來,他迷上了游戲之后,才慢慢覺得生活有了一點意義。
有人說過:
教育的對立面是操縱,被“第三只手”束縛的孩子沒有自由,沒有動力,也難以靠自己站立。
很多父母總喜歡“捆綁”孩子,時刻安排、監(jiān)督著孩子,讓他們沒有做自己的機會。
然而,每個孩子都希望能擁有“掌控感”,讓他們可以管理自己,而不是被約束:
不希望父母全方位地監(jiān)督,給他們自由;
不想要被安排得像傀儡,而是可以讓他們自己做主。
就像艾爾菲·科恩在《無條件養(yǎng)育》一書中指出:
“孩子學會做正確決定的方式就是通過做決定,而不是遵循安排。”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我們要充分地給孩子“掌控感”,讓他自己做主,他的潛能會得到更大程度的激發(fā)。
劉翀曾被美國權威期刊評為十大杰出青年科學家,大家都是大家眼中優(yōu)秀的人。
然而,他父母在教育他時卻非常“擺爛”。
上一年級,他的學習成績很差,父母卻毫不在意。好幾次,媽媽答應幫他檢查作業(yè),卻都敷衍了事。
劉翀因為作業(yè)錯誤太多而多次被老師批評。
那時候,他覺得媽媽完全靠不住,學習上的事,只能靠自己。
學不懂的地方,只好自己去鉆研,考砸了就自己去研究錯題。
也正是媽媽的“擺爛”逼得他不得不獨立思考,沒想到這樣卻成就了他。
養(yǎng)孩子就像端著水走路,要是一路上緊盯著它,高度緊張,水就容易潑灑,最后連怎么走路都不知道。
教育最需要的是“松弛感”,讓孩子去找他的價值,而不是父母去幫他塑造價值。
03
聰明的父母,要學會“擺爛”
作家陳丹青曾說:
“教育的最終目的,是要把人的創(chuàng)造力量誘導出來,將生命感、價值感喚醒。孩子們一旦得到更多的信任和期待,內(nèi)在動力就會被激發(fā),會更聰明、能干、有悟性。”
好的教育,并不是靠蠻力,有時候父母太勤奮不一定是好事。
父母要學著“擺爛”一點,有些事讓孩子自己做主。
1)眼睛“擺爛”,學會“睜一只眼閉一只眼”
父母總習慣去“盯”著孩子:
有一點缺點,父母就成倍地放大;
作業(yè)錯了一點,就在一旁急吼吼地批評……
這些行為在孩子眼里就成了:“管得多,太挑剔”,所以越管,孩子越不聽。
父母不要過分去挑孩子的小毛病,只要問題不大,就“睜一只眼閉一只眼”。
以前兒子寫作業(yè),我也會在一旁盯著他,一旦出錯就要求他必須改正。
后來開始擺爛之后,連他的作業(yè)都不想檢查了,更沒有糾正錯題的習慣。
有好幾次,他的作業(yè)被老師批評,我也不怎么在意,沒想到,幾次之后,兒子自己寫作業(yè)就不再馬虎了。
不害怕孩子犯錯,不盯著孩子缺點,有時候父母“捂住眼睛”,反而能讓孩子在一次又一次的摸索和跌倒中成長起來。
2)嘴巴“擺爛”,學會“閉上嘴”
有些父母在教育中,最大的弱點就是:說太多。
孩子考得不好,嘮叨;做錯題,批評;早上起床也要催……
“急促”的家庭氛圍讓孩子更缺愛。
每一個孩子都有自己的決策能力、自己的自主性,父母不要一味地批評孩子,有些事要學會“閉嘴”。
主持人敬一丹,她對女兒說的最多的一句話就是“你自己決定”。
她從來不會過分地去嘮叨、批評孩子。
小時候女兒愛美,她就讓女兒自己選擇穿什么衣服。
長大了,上學、出國、結婚,都是女兒自己做的決定。
孩子的成長本身就是一個不斷嘗試、受挫、再嘗試的過程。
有時候,孩子做不好的事,尤他去,閉上嘴,讓孩子在錯誤中才能學會獨立思考,有自主決策能力。
3)手要“擺爛”,做事“懶一點”
復旦大學教授沈奕斐提出過一個觀點:“媽媽是超人”會害了孩子一生。
她說,在她的家里,所有的事情都是分工合作的。
老公主要負責陪伴,學習讓孩子自己負責,她會承擔有限的家務。
有時候她特別“懶”:
比如,吃完飯她不擦桌子,而是讓兒子去;
她把三明治撒到地上了,兒子看到了第一時間就會過來收拾。
教育孩子,千萬不能踏入“保姆式”育兒的誤區(qū)。
事無巨細地為孩子操心,累的是自己,苦的是孩子。
最終孩子會變成:依賴父母,獨立能力差,懶惰散漫、缺乏責任感。
蒙臺梭利博士曾經(jīng)說:
“永遠不要幫助孩子,完成他認為能夠成功的任務。”
孩子3歲之后,父母應該學會放手,開始訓練孩子的獨立自理能力。
生活上孩子自己可以做到的事情,就讓他自己做,不管做得好不好,都是孩子的成長。
04
看過一段話:
“鐵一樣的教育,落在孩子身上,會跟水一樣綿軟無力;柔一樣的教育,最后落在孩子身上,都會跟鐵一樣剛勁有力。”
好的教育是:柔中帶剛。
不是盯著孩子的錯處“逼”他改正,而是給他主動權,讓他在錯誤中成長。
尊重孩子的差異性和天性,而不是“逼”他從優(yōu)。
擺爛,不是完全放手不管,也不是緊抓不放,而是學會留白,給孩子機會,讓他去創(chuàng)造人生。
養(yǎng)育孩子,父母要學會及時“退出”:
退出對孩子的說教,讓他自己去發(fā)現(xiàn)問題;
退出對孩子的包辦,讓他自己去獨立。
教育審視的不僅是孩子,也是給孩子提供自我承擔的成長機會。
與大家共勉。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