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自去年春節之后,我沒有再發過股市方面的文章。事后來看,這是件很正確的事情。
實際上,本號原本的定位是研究宏觀經濟為主,幾年前大部分文章和財經相關,很多老粉絲也是因為這個才關注。但去年以來,A股領域的文章面臨兩難,不能發表看空觀點,但如果是看多的話,可能會與現實違背。我選擇了第三個選項,那就是保持沉默,盡量少去沾財經領域的內容,以研究地緣政治為主。
地緣方面的文章經常被理解為宏大敘事,不像財經領域的文章可以有那么多數據可供檢驗,地緣的受眾也遠不如財經那么廣。去年春節之后,本號在地緣方面的文章經常引起爭議,保守派覺得太激進,激進派又覺得太保守;但由于在財經領域保持沉默,沒有哪個讀者會因為看了我的文章跑去股市加倉,我也勸止了一些打算賣房炒股的人。至少在這點上,我覺得算是做了一件對的事情,守住了底線。
事實上,去年相比于賺錢,避免虧錢才是最重要的。然而,去年下半年以來,一些擁有千萬粉絲的大V,在缺乏深度研究的情況下,慫恿散戶大舉進場,完全不在乎別人的財務承受能力。雖然這可以賺到巨額流量費,但這種行為并不值得提倡。
正文:
2016年之前,A股大部分時期被游資主導,喜歡炒小票。但從2016年開始,由于滬深港通逐漸完善,外資大舉流入,A股進入價值投資時代,這一趨勢一直持續至2022年。
在價值投資時代,做研究是很有意義的,無論是自上而下的宏觀策略,還是自下而上的個股挖掘,都能帶來超額收益。上個世紀70年代,美國投資者很喜歡宏觀策略,由于美國經濟在滯漲和衰退之間切換,建立在經濟—通脹分析框架下的美林時鐘非常有效。在中國,2008年—2012年則是宏觀策略的黃金時期,比如08年是衰退場景、09年是復蘇場景、10年是過熱場景、11年是滯漲場景、12年則再次面臨下行壓力。2013年—2015年中國進入產業升級階段,TMT板塊受到追捧,市場一度迎來小票行情。
2015年之后,宏觀策略再度有效,只不過相比美股,A股的情況更為復雜,由于中美經濟周期有時候會錯位,單純的美林時鐘并不適用。我更喜歡用經濟、通脹、流動性、海外、政策等因子來判斷A股走勢,做波段投資。2017年之后,則加入了地緣政治這一關鍵變量。
對權益投資來說,把握好每年市場主線非常重要。
2016年—2017年,市場主線是供給側改革和外資涌入。一方面是地產去庫存,另一方面是傳統行業去產能,整個地產鏈明顯跑贏市場,無論是上游的鋼鐵、煤炭(受益于量價齊升);中游的地產、建筑;下游的汽車、家電,以及與地產高度相關的銀行板塊乃至港股,都取得很好表現。不僅如此,由于滬深港通完善,外資投資中國的門檻明顯降低,北上資金大舉加倉白酒、醫藥,消費板塊領跑市場。在經濟過熱、貨幣收緊的背景下,市場呈現結構性行情。
2018年—2019年,A股呈現鏡像走勢,即2018年下跌的原因是2019年上漲的動力。2018年,一方面是貿易戰,另一方面是去杠桿,再加上美聯儲加息,在地緣惡化的背景下流動性趨于緊張,權益表現慘淡,利率債受到追捧。然而2018年底的民企座談會帶來了積極的信號,市場在經歷最后一跌后迎來預期反轉。2019年,一方面是中美貿易緩和;另一方面是去杠桿變為穩杠桿,人民幣貸款增速回暖;再加上美聯儲進入降息通道,甚至重啟擴表。市場迎來三重利好,A股大舉反彈。
2020年,市場主線是海內外防疫差。由于深陷疫情,美聯儲開啟無限量QE,美債實際利率跌入負區間,全球流動性極其寬松,外資大舉加倉中國消費股。另一方面,由于中國較早控制住疫情,成為全球最早實現復蘇的主要經濟體,在出口和地產的帶動下,企業盈利明顯回升。在中強美弱的背景下,AH股迎來牛市。值得一提的是,受新冠疫情影響,特朗普支持率逐漸下滑,拜登贏得美國大選,成為新能源行情的重要催化劑。
2021年,市場主線是新冠疫苗和雙碳政策。2020年底,輝瑞公司公布的疫苗實驗數據超預期,順周期提前發力。2021年一季度,由于歐美疫苗接種加快,市場判斷美國將提前走出疫情,開始交易美聯儲緊縮,全球成長股下跌。然而從二季度開始,隨著美國疫苗接種意愿不及預期,歐美群體免疫計劃破滅,美聯儲加息周期被推遲,全球成長股重新反彈。另一方面,2021年是政策大年,雙碳和共同富裕政策對市場有很大影響。在雙碳政策的推動下,一方面是煤炭、鋼鐵等順周期板塊跑贏大盤;另一方面光伏、儲能、鋰電、電動車等板塊取得超額收益。
2022年是宏觀超級大年,這一年的市場主線是俄烏、疫情、美聯儲、全球政治周期,由于在年初提前判斷好主線,這一年我躲開了大部分下跌行情,避免了很多虧損。從宏觀的角度,2022年與2020年是鏡像關系,由于海外疫情逐漸緩和,美聯儲進入加息周期。然而受俄烏戰爭影響,美國通脹失控,美聯儲加息節奏遠超市場預期,全球成長股暴跌。另一方面,由于俄烏戰爭影響,大宗商品暴漲,資源品板塊成為為數不多取得正收益的賽道。2022年的轉折點出現在11月初,由于國內防疫和地產政策逐漸放松,再加上美國通脹連續三個月低預期,A股迎來持續三個月的反彈。
可以說,2016年—2022年期間,宏觀策略是非常有效的,按有效度排序應該是:經濟、流動性、政策、美聯儲、地緣。
然而,從2023年春節后開始,市場發生了一些新的變化,以至于這個市場對我來說一度變得很陌生。無論是宏觀策略,還是自下而上的投資框架,都沒有以前有效。我最后一次看多是2023年春節,那會一方面看好疫后復蘇,另一方面又覺得美國通脹會回落,美聯儲加息暫告段落。事后證明,當時還是太樂觀了。
2023年A股的重要節點:
去年2月初,一方面是美國通脹超預期,另一方面氣球事件破壞了中美緩和進程,A股的反彈行情告一段落。之后的幾個月里,由于宏觀數據不及預期,再加上硅谷銀行破產帶來的美國銀行業危機,市場開始交易人工智能和中特估這兩大主線,炒題材炒小票,宏觀策略一度失效。
不過從下半年開始,宏觀重新變得有用起來。然而我也發現,過去習慣的長線投資不太適用當下市場,得靠短線才能賺錢。我大概是從去年4月開始,采取避險策略,將倉位逐漸降低至零,只在必要的時候搞短線。2023年下半年的三大短線抄底機會都跟宏觀/政策有關,一個是7月底政策強調提振資本市場,使A股反彈200個點。另一個是8月底印花稅改革,A股也迎來短期上行。第三個抄底機會是10月下旬—11月中旬,由于出臺1萬億特別國債,再加上中美APEC會晤,以及臺灣地區藍白合預期,市場出現連續三周的反彈。然而11月下旬藍白合破裂后,市場再度下跌。
綜合來看,2023年的市場主線有兩個,一個是國內基本面,另一個是外資。國內基本面主要看的是地產的情況,地產的重要性遠大于其它消費端。不僅如此,企業的盈利取決于名義GDP增速而非實際GDP增速,考慮到基數的問題,一個可以參考的比較口徑是兩年復合名義增速。至于外資,在做投資決策的時候主要考慮兩個問題,一個是中國與其它新興經濟體的增速差,另一個是地緣風險。在對比增速方面,外資還會考慮匯率的問題。
去年以來,全球地緣形勢錯綜復雜,東西方面臨脫鉤風險。在這種情況下,印度、越南、印尼、沙特等新興經濟體受到追捧,一方面是這些國家擁有人口紅利,可以承接大量勞動密集型產業;另一方面這些國家政局較為穩定,致力于經濟增長。日本股市表現也較好,在全球通脹中樞上行的背景下,日本經濟有走出通縮的趨勢,居民資產配置重心從債券向股票傾斜。美股在高分紅的作用下,股價也反彈至2022年之前。
各國軍費變動:
展望2024年,我覺得市場主線應該會延續去年的趨勢。影響大的一方面是國內基本面,包括地產和城投的情況,得判斷名義增速走勢。另一方面,外資風險偏好依舊很重要,相比去年,今年地緣政治可能會非常重要,甚至成為核心變量。從近幾年的情況來看,全球出現冷戰后最大規模軍備競賽。2021年—2024年,美國在保守的共和黨掌控眾議院、內政開支明顯收縮的情況下,軍費開支從7300億美元提升至8800億美元,增長了1500億美元;俄羅斯軍費開支從3.6萬億盧布上升至10.8萬億盧布,上升了3倍;德國軍費從530億歐元上升至900億歐元(包括國防基金);日本軍費從5.5萬億日元上調至7.9萬億日元。就連臺灣省軍費也大幅上漲,從2021年的4000億新臺幣暴漲至6000億新臺幣。
如果不是形勢過于嚴峻的話,那么多經濟體不會一致上調軍費。另一方面,今年是全球有史以來最密集的選舉年,在臺灣大選民進黨已經獲勝、俄烏戰爭升級、巴以沖突風險外溢的情況下,未來全球走勢取決于美國大選結果。
理論上來說,奉行孤立主義的特朗普上臺會比擅長搞冷戰的拜登對我國更有利些,但也不排除特朗普勝選后通過引爆臺海局勢跟中國硬脫鉤的風險。目前來看,特朗普和拜登勝負五五開,雖然特朗普不受中間選民支持,但2024年選舉和2020年有很大不同,郵寄票的占比可能會下降很多,這點對拜登不利。另一方面,每次美國大選前都會有核心議題,比如2016年是全球化背景下的就業問題,特朗普正是靠著鐵銹帶工人的支持逆勢翻盤;2020年是新冠疫情和種族矛盾,拜登依靠黑人和中間選民的支持當選總統;2022年中期選舉的核心議題是墮胎問題,共和黨因此丟掉了參議院。
拜登執政時期美國非法移民總數超過奧巴馬和特朗普時期總和:
展望2024年,美國大選核心議題可能是南部邊境問題、芬太尼流行等,相比之下通脹的重要性都沒那么大。 過去幾年,民主黨之所以放開非法移民限制,是為了降低南部紅州白人比例,試圖把這些州變成藍州。 然而這卻引起美國白人警覺和反彈,他們強烈希望恢復特朗普時期的邊境管控政策,民主黨有偷雞不成反蝕把米的風險。 留給拜登處理邊境非法移民的時間并不寬裕,他還要確保俄烏、巴以、中美之間不出現黑天鵝事件,連任壓力非常大。 值得一提的是,能真正擊敗美國的,不是中國,更不是俄羅斯,而是來自拉美的非法移民。 這些擁有不同文化背景、說著西班牙語的非法移民不僅很難融入美國社會,反而會破壞美國清教主義的傳統價值觀,加劇美國社會分裂。在過去,由于歐洲和東亞維持較高生育率,美國可以吸收大量高質量移民,對沖拉美裔激增帶來的風險。然而隨著歐洲和東亞生育率下降,美國能吸引的白人和亞裔移民大幅萎縮。所謂的多元文化只是白左為了獲取選票的一種說辭, 在未來幾十年,特朗普式的人物不會成為曇花一現的短暫現象,而是會伴隨美國種群分裂持續存在,直至美國徹底實現文化轉軌為止。
綜合來看,國內基本面和地緣政治可能會成為2024年市場主線,A股能否反彈取決于名義增速、地緣、政策等因素的變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