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貓拜年 好運連連
你的新年壁紙準備好了嗎?
攝影 周孟棋
今天,一起走近我們可愛的“國寶們”
收好壁紙
大熊貓攜它的朋友們一起
祝您2024
可可愛愛、開開心心、一切順利!
大熊貓是我們的“國寶”
更是世界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旗艦物種
這是它們出生時的樣子↓↓↓
人工育幼,大熊貓剛出生時的體重約為140克,出生前三天都是幼仔的危險期,母乳是初生熊貓幼仔唯一的營養來源。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宣傳中心 供圖
別看它們出生的時候個頭小,
成年后的體長超過1.5米,
體重超過100公斤,
在人工飼養條件下,
還能長得更大、更壯。
生活在四川臥龍中華大熊貓苑神樹坪基地的大熊貓。攝影 徐訊/人民畫報
都說大熊貓是“吃貨”
每天約有一半時間都在“吃吃吃”,
而另一半時間則是在睡夢中度過。
竹子是它們的最愛,
僅喜歡吃的竹子就有20多種,
其中箭竹、拐棍竹、
冷箭竹、八月竹等分布面積最大,
也是大熊貓的主要食物來源。
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雅安碧峰峽基地的大熊貓。攝影 徐訊/人民畫報
1978年,全球首個大熊貓野外生態觀測站“五一棚”在阿壩臥龍建立。從這頂小小的帳篷開始,臥龍一步步成為大熊貓科學研究的大本營和大熊貓種群穩定的保護者。臥龍的大熊貓,還走出國門,成為中外文化的交流使者,影響著全世界。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宣傳中心 供圖
雖然看起來憨憨的,
其實它們身手不凡。
不僅爬樹功夫十分了得,
還是游泳健將、涉水高手。
過小溪時,它們會小心地
踩著河底的石頭,慢悠悠通過;
而遇到大河時,下水游泳也是輕車熟路。
大熊貓偏好由上層喬木、下層竹林和灌草組成的疏密有致的棲息地。它們身手矯健,可以自如穿越這樣的植被系統。攝影 雍格
然而,這種在地球上至少生存了
800萬年的可愛動物
曾一度瀕危,
甚至陷入野外種群滅絕的風險。
得益于生態修復和科學保護,
如今無論是圈養還是野外大熊貓的種群數量,
都得到了恢復性增長,
大熊貓受威脅程度等級
已經從“瀕危”降為“易危”。
全國第四次大熊貓調查結果顯示,
野生大熊貓種群數量
從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的1114只
增長到1864只,
分布在秦嶺、岷山、邛崍山、
大相嶺、小相嶺、涼山等六大山系。
它們的棲息地
也進入了國家公園時代。
大熊貓國家公園唐家河片區的秋季風光。大熊貓國家公園地處我國青藏高原向四川盆地的過渡地帶,地形復雜,物種豐富,是世界著名生物多樣性熱點地區。國家公園從東北向西南綿延,被譽為“大熊貓生態走廊”。國家公園內擁有野生大熊貓1340只,占全國野生大熊貓總數量的71.89%。攝影 陶劍
在中國地勢第一級階梯
向第二級階梯的過渡地帶,
青藏高原與四川盆地擠壓碰撞,
形成了廣袤的高原和連綿的山脈。
這里山高谷深,河流與森林相伴,
植被垂直帶譜明顯,
是大熊貓的主要棲息地,
也是全球36個生物多樣性熱點地區之一。
瓦屋山,位于四川省眉山市洪雅縣境內,是亞洲第一大、世界第二大平頂桌山。“大熊貓國家公園四川1號碑”落戶于此。大熊貓國家公園眉山管理分局 供圖
游客在瓦屋山參觀游玩。攝影 徐訊/人民畫報
隨著大熊貓國家公園的建設,
野生大熊貓活動范圍逐漸擴大。
分布在野外的紅外相機
頻繁監測到大熊貓的蹤跡。
大熊貓國家公園四川雅安市寶興縣蜂桶寨片區,紅外相機拍攝到一只野外大熊貓在樹洞里玩耍。大熊貓國家公園雅安管理分局 供圖
在臥龍布設的紅外相機拍攝到的白色大熊貓。四川臥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 供圖
如果將保護大熊貓
比作是在自然界中撐起了一把“保護傘”,
那么在大熊貓國家公園的“大傘”之下,
萬物生靈得以安然棲居。
四川羚牛、川金絲猴、
綠尾虹雉、灰冠鴉雀、珙桐、杜鵑花……
都是大熊貓的小伙伴。
它們相互依存,
守護著這片美麗的土地
和其中的生物多樣性。
綠尾虹雉,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是中國特有的一種大型雉類。主要分布于海拔3500米以上的寒濕型草甸、灌叢和裸巖地帶,尤其喜好多陡崖、灌叢茂密的環境。求偶季節沐浴在晨光下的綠尾虹雉雄鳥,羽色如彩虹般熠熠發光。攝影 張華
紅腹角雉,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雄鳥的羽色非常艷麗,頭頂上生長著烏黑發亮的羽冠,羽冠的兩側長著一對鈷藍色的肉質角,精巧而美麗,項下還有一塊圖案奇特的肉裙,色彩絢麗而富于變幻,兩邊分別有八個鑲著白邊的鮮紅色斑塊,中間在黑色襯底上散布著許多天藍色的斑點。攝影 高華康
戴勝,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在古代,“勝”是一種女性的頭飾,而戴勝這種鳥頭頂的羽毛,也像是戴了一個勝。中國古代有許多贊美戴勝的詩句,如唐代詩人賈島《題戴勝》中就寫道:“星點花冠道士衣, 紫陽宮女化身飛”。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宣傳中心 供圖
白鷴,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又被稱為“林中仙子”。《禽經》記載:“似山雞而色白,行止閑暇”,因此宋代李昉稱其為“閑客”。唐代李白鐘愛白鷴,曾作詩《贈黃山胡公求白鷴》。清代把白鷴作為五品官服的圖案。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宣傳中心 供圖
小熊貓,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擁有鮮艷亮麗的紅色毛發、長長的九道環尾巴、圓圓的臉蛋,還有極具個性的耳毛。小熊貓是食肉目動物中的素食者,在千萬年的進化中,它們與大熊貓一樣,偏離了祖先肉食的習性,以取食竹類為生。作為第四紀冰期的孑遺動物,它們是喜馬拉雅山脈至橫斷山脈一線特有的、喜溫濕而又比較耐高寒的珍稀瀕危野生動物。在動物學家的物種描述中,小熊貓最早的名稱叫“熊貓”。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宣傳中心 供圖
四川羚牛,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角呈扭曲狀,又稱扭角羚。它們頭如馬、角似鹿、蹄如牛、尾似驢,體型介于牛和羊之間,但牙齒、角、蹄子等更接近羊,喜歡集群生活在海拔1400米至4300米的高山森林和高山灌叢中,林中含鹽較多的地方,常是牛群的集聚點。攝影 鄧建新
雪豹,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習慣活動在海拔4000米至5700米的林線之上和雪線之中,棲息在開闊的高山草甸與險峻的流石灘上。大熊貓則習慣生活在海拔3500米林線之下,常棲于植被茂盛、竹林生長良好且環境隱蔽的針葉林、針闊混交林中。在大熊貓國家公園,雪豹如同“睡在大熊貓上鋪的兄弟”。四川臥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 供圖
亞洲黑熊,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它們的胸部有醒目的白色新月形斑紋,體型比棕熊稍小,體重約在120公斤至160公斤,個別體重可達200公斤。主要在夜晚活動,善爬樹、游泳,視覺差,嗅覺、聽覺靈敏。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宣傳中心 供圖
水獺,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有“淡水生態系統中的大熊貓”之稱。水獺主要生活于河流和湖泊一帶,尤其喜歡生活在兩岸林木繁茂的溪河地帶。大熊貓國家公園唐家河是我國最容易見到野生水獺的棲息地之一。攝影 鄧建新
川金絲猴,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金絲猴分為五種,有川金絲猴、滇金絲猴、黔金絲猴、緬甸金絲猴(怒江金絲猴)、越南金絲猴。川金絲猴長相可愛,面部為藍色,鼻孔向上仰,全身覆蓋著柔軟的金色長毛,最長的可達十幾厘米。川金絲猴有著超強的彈跳能力,能夠在樹上穿梭自如。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宣傳中心 供圖
珙桐,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因為花開時,巨大的白色花朵隨風搖曳,就像一只只白鴿站在枝頭,振翅欲飛,又被稱為“鴿子花”。珙桐和大熊貓一樣,是數百萬年前新生代第三紀留下的孑遺生物,被譽為“植物大熊貓”。攝影 羅利俊
獨葉草,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一棵植株只有一片葉和一朵花,結構獨特而原始,是起源于6700萬年前的孑遺植物,見證了喜馬拉雅的造山運動,主要生長在海拔2750米至3900米間山地冷杉林或杜鵑灌叢下。攝影 宋心強
獨花蘭,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一棵植株只長一片葉子,只開一朵花。野生蘭科植物是對生存環境要求較為特殊的植物家族,它們一般喜蔭,多生長在深山密林之下、空氣濕度大、腐殖質豐富的地表、樹干及巖石表面。攝影 鄧建新
水晶蘭,多年生草本腐生植物,全株沒有葉綠素,因此不能進行光合作用。它們通常生長在山坡海拔800米至3200米陰冷潮濕的針葉林或針闊混交林中,和其他腐生生物一樣,從死亡的生物體內汲取養分。攝影 湯開成
從20世紀60年代
建立大熊貓保護區到開展大熊貓保護科研、
實施大熊貓棲息地保護工程,
中國大熊貓保護成為
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里程碑式的成功案例。
從野外追蹤研究到人工圈養繁育,
從野化放歸到棲息地保護,
從野外監測到精細化管理,
從科普宣傳到生態管護,
一代代“守護者”們
為大熊貓保護奉獻了青春與智慧。
大熊貓國家公園滎經監測巡護隊的平均年齡約30歲,是目前四川保護地中最年輕、學歷最高的監測巡護團體,在開展巡護、防盜獵工作的基礎上,他們還發揮專業知識背景,開展野生動植物的監測工作,用專業技術和夢想守護著大熊貓棲息的地方。滎經縣大相嶺自然保護區管護中心 供圖
熊貓國家公園臥龍片區地處橫斷山脈東緣的邛崍山脈,海拔落差可達5000米以上,有著典型的植被垂直分帶特征。圖為2021年中秋節期間,科研團隊在臥龍開展監測工作。四川臥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 供圖
在這片自然的綠洲,
憨態可掬的大熊貓與人類和諧共生,
共同演繹著生生不息的交響樂章。
內容來源|《人民畫報》2024年1期
編輯 | 王伊奕
校對 | 袁夢
值班審校 | 喬振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