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時寫文章,總在和大家交流各種學習方法,春節后的第一篇,想先和大家聊聊如何讓自己扮演好家長的角色,更好的陪伴孩子的學習和成長。
前段時間和朋友相約帶孩子出去游玩,吃午飯時我們一起聊天,她女兒突然說以后還想和我約著一起出來玩,讓我多約她,追問原因,是因為我很幽默,經常和她開玩笑,和我在一起感覺很有趣,不像她媽媽那么嚴肅。
聽了孩子說的原因我感覺很意外,因為在平時的相處中,她媽媽比我幽默的多,是那種段子不停的人,經常把我們逗笑,怎么到了孩子眼中,卻變成一個嚴肅的人了呢?
飯桌上我便觀察著他們的相處模式,發現朋友和我聊天時就是慣用的幽默風格,但一面對孩子立刻就會轉變為家長身份,更多的是說教和指責,甚至笑容都變少了。
生活中類似的現象應該很多吧。經常有家長找我吐槽,自己生活中是一個很大方的人,怎么孩子卻那么小氣、斤斤計較呢;自己工作努力勤奮,為什么孩子卻不愿意用心學習呢;自己是一個樂觀開朗的人,怎么孩子總喜歡哭鬧呢。
很多時候,是我們家長和孩子相處的模式出現了問題,并沒有把自己優秀的一面完全展示在孩子面前。
自己對待朋友和同事的確很大方,但和孩子在一起時,卻總是很計較,站在家長的角度指責他;面對工作時的確努力勤奮,但回到家中面對孩子,明明在用手機回復工作信息,卻因為沒有解釋被孩子誤認為玩手機;還有我那位朋友,平時的確很幽默,但面對孩子時就把自己設定為一位家長,收起自己的幽默,不停地說教。
我們面對孩子時,其實可以有更多的身份角色,分別是家長、同伴和孩子角色。
01
很多家長好像只認同了自己的家長角色
家長角色是我們每天都在做的,作為孩子的家長,我們一直扮演引導和教育的角色。當我們以家長身份出現時,不僅給孩子愛和支持,還需要設立明確的規矩和限制,比如規定孩子每天必須完成的作業,或者規定每天只能玩電子設備一小時。這樣的規定可以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習慣。
比如我們都會和孩子一起制定家庭規則、學習計劃等,但真正能堅持執行下去則很難。就以我自己為例,寒假開始之初,也和萌萌一起制定了每天的作業、閱讀和運動計劃,那會說的很好,不管每天有什么事情都不能打亂計劃,但實際情況卻慘不忍睹,約朋友一起出去玩,外出看電影,家里來親戚等等,都會成為很合理打亂計劃的理由。
還記得一件十幾年前的事,那會剛工作,發現師傅給她兒子報了一個數學班,讓我很意外,為什么不自己教呢?她告訴我,也不是沒嘗試過自己在家教孩子,但后來發現每到周末總會有各種事情,就會把學習的事情往后推,不能保證固定的學習時間。但外出報班,則是有固定的上課時間,在做周末安排時,就會把這段時間預留出來,不影響孩子上課。
這些年工作中,接觸了大量的家庭,發現能平衡好愛和規則的家長,孩子一定更優秀。
02
同伴角色是最難扮演的
我們和孩子相處時,同伴角色和孩子角色哪個更難扮演呢?我和好幾位朋友討論過這個問題,一致認為同伴角色是最難的。
想真正成為孩子的同伴,就要與他們建立親密的關系,分享彼此的喜怒哀樂,我們需要尊重孩子的意見和想法,傾聽他們的心聲,建立良好的溝通和信任。
前幾天萌萌買了考古盲盒,自己坐在茶幾前面玩,我斜靠在沙發上百無聊賴的扣著手機,無意間抬頭看了一眼,發現她在“破土”的過程中,已經弄得到處一團糟了,桌子上、地上全部都是碎土塊,還有些混了水像泥土一般附著在地面上。
不知道大家面對這樣的情況會怎么辦?有的家長可能會指責,有的家長可能會忙著打掃,這些也都是我的第一反應,當時已經起身把拖地機拿過來了,但深呼吸后我還是平復下來,自己也拿了一個考古盲盒坐在她身邊玩了起來。
自己一操作才發現,在敲打的過程中真的很難控制那些碎土粒,它們飛濺的到處都是,自己面前也是狼狽一片。我倆一邊敲敲打打,一邊聊著怎么才能更好的尋找出寶物,如何避免碎土粒飛濺,還會盯著對方的進度,生怕自己落后了。
在交流的過程中,我們發現用刷子給它多刷水,不僅更容易破土,而且可以減少飛濺,相信下次再玩類似的玩具,她一定可以做得更好。最終我倆一起打掃衛生,她擦桌子我拖地,很快也就打掃干凈了,兩個人還都很開心。
家長的角色會促使我在第一時間先指責孩子,再趕緊打掃衛生,但作為孩子的同伴,我們需要和他一起玩耍,分享彼此的喜悅和收獲,而此時分享的經驗遠比說教更容易讓孩子接受。
我在文章開頭講的那位朋友,就是總以家長身份面對孩子,不愿意將自己對待同伴的幽默感展現給孩子。
03
偶爾也要讓自己變回孩子
盡管我們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引導和支持者,但也要給予孩子足夠的空間和自主權,讓他們有機會獨立思考和行動。
在孩子角色中,父母可以給孩子一定的自主權,讓他們做一些自己的決定,而此時最重要的是不干涉。比如,讓孩子選擇自己的衣服或者決定自己的午餐,選擇自己的課外活動或者學習方式,讓他們體驗自己的選擇帶來的結果。
我以前在省實驗小學,每年都要帶全班孩子去學校的綜合實踐基地住一周,在那里體驗各種拓展課程。因為小學階段的孩子很少有這種獨立外出的經歷,所以家長的短信電話不斷,其中有一類最常見的短信就是讓我提醒孩子增減衣服。
我曾經一直想不明白,為什么有的孩子熱的滿頭大汗卻不知道脫掉外套,有的孩子今早跑操凍的直發抖明早卻依然不知道添一件衣服。
后來發現,這都和我們家長有分不開的關系。生活中他們習慣了做孩子,等著家長幫他們搭配、選擇衣服,缺少主動選擇的經驗,以至于沒有主動增減衣服的意識。
生活中我們也嘗試著和孩子轉換角色,給他們更多自己做選擇的機會,甚至一些影響不大的事情上,也可以讓孩子替我們做主幾次,這樣的體驗多了,孩子的自我意識自然就提升了。
父母在不同角色之間轉換時,可能會面臨不同角色之間的沖突和矛盾,但不用著急,給自己一個慢慢成長的時間,同時要和孩子做好溝通交流,從他們的反饋中慢慢總結出他們在何時更需要我們以何種角色出現。
通過在不同角色下的互動,我們可以更好地了解孩子的需求、興趣和想法,孩子也能更好地感受到家長給予的信任和支持,幫助他們建立積極的自我認知和身份認同。
小周老師的這篇,其實我挺有感觸的。我就是家長角色扮演時長遠大于其他角色的那種家長。我對自己的定義是認真有余,有趣不足,所以不管是火火還是七七,都很少出現我像孩子一樣很嗨很投入陪她們玩的場景,我覺得在孩子眼里,我也是不怎么有趣的媽媽,看到那種特別會跟孩子玩的媽媽,我都超羨慕。
但我已過不惑之年,已經不會很擰巴的一定要讓自己變有趣,拋開家長身份,做孩子的陪伴者,能做到的,無非是平等的交流,更多的給與尊重和傾聽,不要默認孩子聽不懂,在做出決定時,會不厭其煩地告訴孩子原因。可能我永遠都不是有趣的人,但也會盡自己最大努力做好一個陪伴者。
小周老師第三部分講到的讓孩子自己承擔結果的自然后果法,前幾年我就提出過,自己也是踐行者。但春節帶七七去北海道時,我就玩大了。七七從到星野ClubMed跟著大孩子喝冰氣泡水,吃冰淇淋,我覺得不好,但也沒意識到結果會很嚴重。直到第四天晚上他腸胃徹底吃壞了,上吐下瀉,一直昏睡,被我硬抱回國,我才懊惱沒有在前面拿家長權威來阻止他。自然后果法效果確實好,他這一次就幾乎斷了對冰氣泡水的念想,碳酸飲料他近幾年大概都不會饞了,但四年多來病的最重的一次,還是會讓我感到后悔,即使效果極好,我依然后悔。
所以,自然后果法,我可能會更建議用在和身體健康無關的場景,比如說拖拉就遲到;忘帶東西就被老師訓等事情。像增減衣物,什么東西能吃什么東西不能吃,還是提前教育和引導比較好。像七七幼兒園,現在小班,在出門戶外時,老師就會引導著孩子去思考,什么天氣該穿什么衣服啦,先拿什么再拿什么,盡量讓孩子自己做。但這本身也是提升孩子自我意識的過程,和小周老師說的讓家長放手,讓孩子對自己的事情有掌控權,也是內在統一的。
作為第一個讀者,我認為小周老師的建議,是非常有道理的,我也對號入座進行了反思,對我自己也有一定的提醒。但作為一個普通人,我現在是不會要求自己做到理論上的100分的,即使直到正確的方向,不完美也是常態。所以,即使做不了有趣的陪伴者,放手的度有時候也會出錯,但我還是接納了這樣的自己。
最后就是想跟大家說,知道值得努力的方向肯定是有價值的,但即使做不到最好,也不需要焦慮哦~
Read More
育兒干貨I好物分享I誠意滿滿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