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確定考博了嗎?那該不該規定博士生必須發什么樣的論文才能畢業?
部分高校博士畢業發表學術成果要求
知乎上有人問:到底該不該規定博士生必須發SCI文章(甚至規定最低影響因子)才能畢業?
個人感覺從科學研究的角度這是不應該的,很多發達國家很牛逼的大學沒有這個要求。
“所以我認識的英國博士生畢業的時候有超過50%沒有一篇學術期刊論文發表,這是我很謙虛的說,事實上這個數據可能是80%左右。我相信在中國的博士畢業,將近100%的有至少一篇學術期刊論文發表出來。”
這是英國諾森比亞大學紐卡斯爾商學院終身講席教授熊榆發表在《中國日報》上的題為《再議英國博士的含金量》的文章中講到的。
其實博士畢業沒文章在很多發達國家甚至世界頂級學府都很常見。
但是從維護國內公平公正的角度講卻是一個目前必須的。
有點矛盾,我覺得國內大部分情況(尤其是教育領域)權衡利弊后還是會選擇傾向于公平公正的一刀切的硬指標。
先談為什么從科學角度講不應該,再談必須。
不應該的第一點。
首先,這樣的規定是違反博士培養的初衷和科學發展規律的。
博士的定義是什么
也就是說培養博士主要是為了培養其科學研究的方法和能力。既然是科學研究,科學實驗,注定有成功有失敗,而這種一定要在博士的三五年內要求學生一定要發什么樣的論文的要求顯然是只許成功不許失敗的,這不是科學,這樣的規定也反科學。我們實驗室有個老外UCLA畢業,手上也有幾篇不錯的文章,我問過他他們畢業的標準要發幾分的SCI才能畢業。他的回答是沒有這個具體要求,只要你的論文答辯委員會的老師同意就可以了,只要你的博士論文自圓其說就可以了。他還反問了我一句,萬一你正好做的課題是個有意思的陰性結果,雜志又不收,那怎么畢業?而且據我了解,很多發達國家對于博士畢業沒有具體的發表論文要求,但是你的博士大論文要非常嚴謹,設計、執行、結果等等。我們目前追求的博士畢業要論文從很大一定程度上也算是政績工程,為指標服務。
很多博士畢業后都不再從事科研,只是為了學位和科學的方法學習,這樣看來,很多這種規定都是在為發表論文服務,為指標服務。國內覺得沒發表SCI博士就不合格,只能說明我們的水平難道low到只能靠SCI這個外物來判定學生的科研水平了嗎?我們的學術答辯委員會太流于形式了嗎?
其次,這樣更加會加劇導師對學生的剝削。
不管你愿不愿意承認,國內導師剝削學生的情況普遍存在!
很多實驗室尤其是生命科學和醫學類的博士所在的實驗室,工作時間超長,為了畢業90后頭發就開始掉!
學生們一旦不努力,導師們就反問“你不想畢業了?。。 ?/strong>
然而有些導師和實驗室本身硬件條件、科研經費就沒那么充裕,卻要養活那么多人發那么多文章來畢業,這僧多粥少必然導致有些導師利用手中掌握的學生畢業的生殺大權揮舞權利的利劍,一星期只給學生一雙手套用的導師見過,實驗試劑買回來稀釋著用的見過,啥東西都讓學生東拼西湊借的也見過,拖延學生論文就是不給其發表等到第四五年才開始投的也見過!太多太多奇葩導師,就是因為手上有這把劍一直懸在學生脖子上!
我認識有些實驗室,小文章不發,只發大文章,學校雖然允許兩三分就可以畢業,但是導師根本不會允許,這種實驗室的學生很多都會讀四五年,去熬一篇大文章出來,這種實驗室的學生想三年正常畢業的學生基本是天方夜譚!
國外做研究主力是博后,用簽證剝削,國內是博士,用畢業壓迫.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有江湖的地方就會有恃強凌弱!
學術圈食物鏈就是大老板壓榨小老板,小老板再去壓迫學生!
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辦公室最近發布了《關于破除“唯論文”不良導向的若干措施》。
《措施》明確:在項目申請和驗收環節實行代表作制度,合理確定代表作數量,限定所提交論文、論著等代表作數量合計不超過5項,代表作的數量多少、影響因子高低不作為量化考核評價指標。
《措施》還明確對于“三類高質量論文”的研究成果,可按高質量成果進行考核評價,發表支出可在市基金經費按規定據實列支,其它論文發表支出均不允許列支。
但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政策能不能落實又是另外一回事了。除非哪天出現了某些導師因為做了違反上述任何一條規定而被嚴懲的事情,小的內部教育、通報批評都不算的,必須大如丟飯碗這種,但是你覺得會嗎?
再者,會降低高水平成果的產出,助長學術不端。
別看近年來國內高端成果層出不窮,但是其實沒有這個要求,我們可以做的更好。很多人覺得,我們如果取消這個規定,國家發表的論文數量和質量都會下降,這個大錯特錯!數量肯定可能有些下降,因為我們灌水論文實在太多了,但是質量肯定會上升!上文中UCLA也并沒有因為沒有要求SCI畢業而掉出世界牛逼大學排行榜!
導師要承受申請經費、維護實驗室運轉的壓力,學生為了畢業通過答辯委員會考核,在社會上立足之地出人頭地,自然也會努力!有這種壓力在,不用對學生有論文要求,追求的人自然追求,形成良性循環,如果一味地用指標壓,會維持很長時間的惡性循環才會進入良性循環,這個對學校、國家發展都是不好的!
我們在水刊灌了太多的水
我們國家一些博士迫于畢業壓力的造假、買論文已經是公開的秘密了!撤稿事件頻發,我們是不是該反思根本在哪里?
我們的同行評議在所有國家和地區中位列第一(我國臺灣地區排名第二)!
所以,綜上所述,這種要求是不好的。但是,SCI這個指標可是很多單位和導師的錢袋子,一時半會這個緊箍咒去不掉的!
加油吧,博士們!
希望你們畢業的時候不是只會打論文的人!
接下來我們談為什么目前的大環境下是必須的!
其實很簡單的原因:關乎公平公正。
2018年11月,教育部辦公廳印發《關于開展清理“唯論文、唯帽子、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專項行動的通知》,決定在各有關高校開展“破五唯清理。2020年,科技部印發《關于破除科技評價中“唯論文”不良導向的若干措施(試行)》的通知,矛頭直指科研評價體系中的“SCI至上”。
然而其實這個五唯大家心里是“想去又不想去”,是非常矛盾的心理!
不去除吧,知曉其眾多弊端被其束縛,去除吧,感覺如果不能使用客觀指標國內人情社會,會導致不公平不公正的泛濫,自己無法和既得利益者相爭!
這個規定剛出來,大家既開心又擔憂,馬上就有院士提出擔心。
很多科研工作者也提出了擔憂,大家就怕“唯論文”變成了“唯關系”,唯論文自己還可以操作,唯關系就很難了。
博士研究生畢業也是一樣的,我想很多人都知道很多權貴以前可以特權入學然后混畢業,如果沒有這種硬性指標,這種情況可能會更加泛濫。學術委員會和發表委員會迫于各種壓力放水,最后追查起來如果對方勢力足夠大或者錢足夠多到可以擺平一切,這種情況會愈演愈烈!
當然除了權貴,還有人情?。∑叽蠊冒舜笠碳业模@個朋友介紹來的等等不啦不啦。
如果沒有了硬指標,讓誰畢業不讓誰畢業,到時候導師和委員會的人可能會成為熱門賄賂對象吧!有了硬指標之至少可以對質。
不得不說國內的人情社會和一些高校、教育主管部門、基金分配部門的公信力如果不足以做到服眾,讓大家覺得足夠公開透明的話,普通人的質疑會一直存在。
不過,改革終究是要有陣痛的,我也支持五部門的聯合清理“五唯”行動,只是作為一個普通科研工作者,希望不要再只是喊口號,不要再只是為了應付上級出臺一個暫時看起來有效其實長遠無益的措施!希望能夠真正破除科學發展的一些枷鎖,真正出臺有利于廣大科研工作者的政策與措施,從制度層面幫助大家打消對于可能不公平評價的質疑!
想讓科學回歸科學,教育回歸教育,很難只是簡單的考慮這個問題的本身,牽一發而動全身,我們需要全面理性的分析這個問題!
祝天下正在努力的博士們都能順利畢業!
作者簡介:所長老王,武漢大學八年制醫學博士,美國某知名腫瘤研究中心博士后,所長畢生夢想創辦東方冷泉港,名曰月牙山,雖不能至,心向往之
版權聲明
本文由所長老王原創
并不意味著代表本公眾號觀點
公眾號轉載請后臺留言聯系
Tools
都在這里:
SCI母語潤色
專注生物醫學領域
唯 問 生 物
專注腫瘤基礎研究
19901610324同微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