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益于電影本身的出色質量,以及上映前后的換盤風波,《周處除三害》得到了大量關注……對我來說,內地院線能上這樣一部電影十分難得,因此也有些上頭。
隨著越來越多人看過這部片子,一個不算問題的問題也得到了規模不小的討論,即“誰是周處?除的三害又是誰?”
欣賞文藝創作最大的樂趣之一,就是對于一個足夠豐滿的文本,可以有許多不一樣的解讀,只要言之有理即可,每個觀眾都有自己的解釋權。
現下有種說法頗有市場:真正的周處應該是黑道醫生張貴卿,她的謊言導致了一切發生,除掉的三害,自然就是“牛頭”林祿和、“香港仔”許偉強和“桂林仔”陳桂林這三大通緝犯了。
這個理解是可以成立的,因為臨死前幡然悔悟的張貴卿,其心態和行為確實更符合影片試圖通過陳桂林展現的那種狀態,撒謊動機和客觀后果也很像是一個新編的“周處除三害”。
但是,此說法更多是從結果出發的。
張貴卿欺騙陳桂林,把自己的絕癥放在對方身上,是想轉變陳桂林的心態,讓他去自首,好給罪孽深重的自己稍微積點陰德……至于陳桂林會不會聽自己的勸、“大限”之前會做什么,都不是她能控制的。
她怎么都沒想到,陳桂林會在自首時看到三大通緝犯的單子,萌生了除掉榜一榜二大哥的想法,還會通過“綁架”自己兒子來索要信息。
雖然此時的張貴卿心里已經樂于出賣道上兄弟了,但具體方式還是太冒險,最后陳桂林真的除掉了三害,算是一個歪打正著。
然后我們再復習一下“周處除三害”典故,簡而言之,少年周處武力高強,卻橫行鄉里,大家把猛虎、孽蛟、周處并稱為“三害”,后來周處只身斬殺猛虎孽蛟,他自己也改邪歸正,浪子回頭的他還成了有名的忠臣孝子。
在這個典故中,有幾個點值得注意:
周處是被人教唆/激將后才決心去除掉猛虎、孽蛟的,很難說他在得知自己是三害之一后就有多少悔悟之心,但好勇斗狠、與人賭氣、證明自我的動機卻是肯定存在的;
此外,典故重點在于周處的浪子回頭、改過自新,沒有這個皆大歡喜的結局,這個故事也就不成立了。
因此,我還是認為,陳桂林即周處,三害就是包括他自己在內的三大通緝犯。
身材魁梧、體力過人、武藝高強、縱情肆欲、橫行鄉里——這些對于少年周處的描繪,無比符合陳桂林這個“法外狂徒”的特點和性情,他本性或許不壞,但恣意妄為、危害他人。
被張貴卿騙后,陳桂林想模仿“周處除三害”,也是本著人死留名的原則干一票大的,無關正義、不為心安,甚至和善惡是非都沒關系,就為了能在死前揚名立萬。
之后的劇情就不多說了,我想說一點對于故事定性的想法。
目前我看過幾篇最好的點評中,都提到了陳桂林是不應該有悔意的,他最好的結局,應該是他被押上警車前,外面的記者問他“你后悔嗎”,他興奮地回答“我叫陳桂林!”。
影片英文名《The Pig, the Snake, and the Pigeon》直譯過來就是“豬,蛇,鴿子”,這三種動物對應著“癡、嗔、貪”三害,從電影的文本立意、角色象征、邏輯完整性來說,陳桂林的悔過確實都算一個不大不小的敗筆。
不過,這可能恰恰是我最喜歡《周處除三害》的地方,因為如此處理,不僅最大限度還原了典故的脈絡,還讓故事在“變質”的情況下,發酵出了更具層次感的喜劇兼悲劇的色彩。
從我們世俗的眼光來看,曾經天不怕地不怕的殺人犯陳桂林,如今也有了善意和悔意,影片最后事無巨細地記錄了他最后一段時光,表現了他變得有多么知書達理、心滿意足,可這改變不了他以暴制暴、死罪難逃的事實——陳桂林是“改過”了,但他沒法像周處那樣,有“自新”的機會。
可再換個角度去看,陳桂林一直都單純、蠻橫得像一頭未經開化的野獸,世俗的宗法禮教統統無法約束他,他是個危險致命的法外狂徒,卻也是個無牽無掛、無欲無求、無所畏懼的“絕對自由”的人——當陳桂林死前像個虔誠的信徒那樣剃須、吃飯、趴下受死時,他終于受到了遲來的教化。
用我之前用過的一句話來講,《周處除三害》在尊重傳統、揚棄傳統的同時,也在質疑傳統、嘲弄傳統,既正義端莊,又邪氣凜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