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江良/攝)
淺析《我彌留之際》之“技術壯舉”及其他
□盧江良
由李文俊先生翻譯的美國作家威廉·福克納長篇小說《我彌留之際》購買迄今已逾十年,期間閱讀的次數肯定不少于五回,但前幾回基本上都不到“半途”而“廢”。究其原因,小說通過頻繁切換不同人物的視角、時間和空間的轉換,讓人感覺眼花繚亂,由此制造了閱讀障礙。最近這回,筆者以“啃硬骨頭”的精神,對照著正文著的人物表,靜下心來研讀,陸陸續續花費了近兩個月時間,終于攻克了這個“難關”。
應該說,這部長篇小說的故事并不復雜,講述了美國南方一位小學教員出身的艾迪·本德倫在彌留之際的情景以及其離世后她的丈夫安斯·本德倫率全家將其遺體運回家鄉安葬的歷程;揭示的主題也不高深,盡管評論家各抒己見,有的認為:寫出了一群活生生的“丑陋的美國人”,也有的認為:寫了一群人的一次“奧德賽”,但按作者自己的話說:《我彌留之際》一書中的本德侖一家,也是和自己的命運極力搏斗的。
真正造成閱讀難度的,是作者運用了多視角敘述方法。《我彌留之際》一共59章,其中58章由34個人物中的15人以每人一章或多章通過自敘組成。而這15人中,絕大多數無論年齡、身份、地位,還是個性、修養、智商,都各不相同。這些形形色色的人物,以“內心獨白”的方式,講述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想所感,呈現出生活中微小和日常的事物,在緩慢推進故事情節的過程中,不斷構建著敘述方面的“迷宮”。
當然,這種多視角第一人稱敘述方法,帶來的益處是顯而易見的——它不僅繼承了傳統第一人稱敘述的主觀性和真實感,又克服了單一的第一人稱敘述帶來的視域限制,可以讓讀者更全面地了解故事的發展,更真切地感受到不同人物的觀點和情感,同時還起到了增加作品層次感和豐富度、擴展其張力和內涵、提升藝術價值的作用。于此,《我彌留之際》被眾多評論家認為是代表福克納最高創作成就的作品之一。
更值得一提的是,《我彌留之際》這部小說,對作者的寫作能力,無疑是一次巨大的考驗。該文通過15個人物,以“我”的視角,用“內心獨白”的方式,交互穿插連貫敘述了58章(其它一章以第三人稱敘述)。且不說其內涵如何,單就小說的語言和心理描寫,就得呈現出至少15種不同的“面貌”——因為每一個不同的人物,都有其獨特的心理特征和語言風格,這需要作者在創作時轉換15種以上的角色。
對此,后人稱:對福克納而言,寫作《我彌留之際》是一次冒險的“技術壯舉”。可筆者認為,光光說是“技術壯舉”,似乎并不妥。更恰切地說,那是一次對其無比熟諗故土生活的證明。據說,福克納幾乎一輩子都沒真正離開過家鄉,從《沙多里斯》開始,始終懷著一種復雜的感受描繪著那片“郵票般大小的故土”,構成了一個龐大的藝術世界——約克納帕塔法世系,而《我彌留之際》便為其中的重要作品。
2024.3.6于杭州
盧江良:憑著良知孤獨寫作
■http://blog.sina.com.cn/lujiangliang
微信公眾號:lujiangliang-1972
新浪微博:weibo.com/lujiangliang
騰訊微博: t.qq.com/lujiangliang1972
QQ:38444144(閑聊者請勿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