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哲學最大的基石是什么?
天人合一。
中國各個哲學思想最大的區別在哪里?
天人合一。
花了一個半月看完《中國哲學史綱》,發現中國哲學思想就是圍繞這一點展開。再分化成仁、性、情、理的不同概念,氣包含在這些概念里面。
整本書從先秦哲學開始一直到近現代哲學。
先秦哲學涉及道家、儒家、墨家、法家、名家、陰陽家。
兩漢魏晉時,重于道、儒、法的相互影響,玄學的興起。
南北朝到隋唐開始就是儒家和佛學的發展。
宋元明清開始就完全在于儒家的心學、理學等不同儒家思想。
因為是哲學史綱,所以相當于提煉出哲學思想的主干,換句話內容很干。因為一些古文引用,閱讀難度疊加。
好消息是看完能抓住一個核心原點去理解中國哲學,壞消息是演化出的不同理解太多,容易暈菜。
近現代的中國哲學研究者
近現代的中國哲學研究者都接觸過西方哲學,對東西文化的差異有著自己的理解,也提出了一些有趣的觀點。
徐復觀人權是民主政治的基石和前提,但是中國文化有不少反民主的專制因素。儒家的政治主要是對統治者而言,所以內圣外王之道也是以統治者為對象,忽略百姓的政治人格。
當百姓的政治主體沒有確立時,那么民主政權也不會存在,孟子雖然有人權思想,但它僅限于道德權利,沒有通過立法來實現。這是中國儒家的缺點。
儒家的道德人權向西方法律人權可以提供的建議就是對人的尊重,對人性善良面的信賴,而西方人權可以為儒家道德人權提供的是保障性的規范。
換句話說,儒家雖然有對人性善的肯定,但局限在團體價值上,而西方人權注重的是個體權利,但他忽視了對人性善的信賴。
羅光則提出生命哲學,形而上是生,倫理學是仁,精神修養是誠,仁以誠修養。
人倫道德思想是儒家的形而上學基礎,涉及天道地道人道,貫穿生、仁、誠。
中國各家各派共同視天地萬物的本根“道”為一始生,化育萬物的形象第一原理。生之德是在萬物之內的根本。
在生命哲學中,生命的活動是源自本性的。仁是人道德心靈的本性,是稟受天地好生之德的本性,所以天道之元和人道的仁是相通的。
生命就自身而言是獨立的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因為創新力從生命實體發動,是由潛能變成現實不斷的活動。世界是萬物森然有序、相互聯系,并通過一定的秩序穩定存在的系統。生生不息是它的特性。
馮友蘭提出了他的新理學,分別有四個核心概念,理,氣,道體,大全。世界中存在的萬事萬物都按照理和氣產生。大全是最高最大的概念,是靜態的宇宙觀。
人生有四個境界劃分為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自然境界使人處于本能的狀態,功利境界是對個人利益的追求,滿足這一方面的需要,道德境界是能夠意識到自己的道德需要奉獻給社會幫助世人,而天地境界是最高的,他已經發展出成熟的道德本性。心境已經提升到關懷世間萬物的境界,這也是哲學境界。
張岱年的成名著作是《中國哲學史大綱》。它按照不同性質的哲學問題分門別類的論述。他認為中國哲學的研究發展是通過對經學文本的理解批解詮釋為途徑。他提出中國哲學的本質是天人之學。
同時他對儒家有著自己的批評。一個是產生了等級思想,第二個是強調人貴重于物,擴大了人文精神,忽略了對自然法則的研究。第三個是重義輕利,認為道德理想高于物質利益,忽略了道德力量與公共利益的聯系。
宋元明清很有意思
后世的心學、理學差不多都是從宋元時代的儒家思想延續發展下來的。
理學是宋元明清發展出的新儒學,它主要探討人的心性之理和自我、天人、人我、物我的交互關系。
宋代理學和佛教表面上形成對立,實際兩方人士經常往來討論,所以理學家將佛學精華融入于新儒家。
理學是以德性主體的身心為圓成生命意義價值的出發點,想用自我期許、自我要求和努力活出無限莊嚴圓融和諧天人物我的境界。
程顥和程頤理學的理發展到巔峰,但兩人的思想是有區分的。程顥的理偏向于德性,程頤的理偏向問學。
程顥認為講究學問關系到如何過有價值的生活,來實現修養的功夫,實踐善圓滿人生。所以他要用自身生命活動的真切體驗來談人生。
程頤認為道是一個動態的歷程規律和方式,理是靜態的內在形式結構,道和氣是相關系相互依存的。
道和理是陰陽開合的原因,天下所有的事都有理,蘊含在氣之中,所以他看重的是變化和活動中不變的依據,也就是理和道的靜態存在。
據此,他講究格物——探究憧憬世間的道理。借助感官經驗對外物探求外在知識,然后回饋到生命生活中。他要求格物透過內在生命的自行反省,鼓舞道德力量,實現道德行為完全盡善盡美的價值。
既然是程朱理學,也不能漏掉朱熹。
朱熹認為理是天地的本性。這是朱熹理論最高地位,天人一本的基礎。理與氣合,性即理,心與性關系對應氣與理。
具體來說,一個是思慮還沒有萌發的狀態叫未發,是性。第二個是思慮已經萌發的狀態叫已發,是情。心在性靜情動之間具有聯系起意識的作用。
朱熹提倡的理想人格典范就是圣人君子賢人。圣人是理想人格的極致。君子介于士和圣人之間。渲染人格是發展的健全成熟的人,他是在天人互參的互補下,昌明文化人性安頓天下蒼生。
讀書窮理、主敬存心是朱熹提倡的人格修養法,也就是居敬窮理。居敬是主體自身的涵養功夫,窮理是致知明理的積學功夫。
不過朱熹的讀書窮理,未必能導向德性生命的結果。所以陸象山對朱熹的理論持否定意見。
陸象山的心學是基于覺醒人的道德本心,所以心即理是它的核心命題。
理是萬事萬物具有的普遍性原理,也即道。這一點基本是普遍認識。
禮是心發生道德作用的原因。它超乎時間的永恒一致性,也有超越空間的普遍性。而心也享有這些形上特征。
仁就是心的原始活動。本心即天理,存在于性命之中。人是活生生的存有者,每一個人都是完整的生命者。
陸相山把知識分子分成兩類,一個是為高科舉而追求知識,迷失了對生命價值的探究,一個是像朱熹那樣的知識分子,在格物窮理的路上走上了歧路,沉溺于尋找圣賢人格的路線,但是沒有找到和德性生命相關聯的途徑,固執己見。
陸象山認為人要把學問和人格聯系起來,高尚讀書人的志節,讀書的目的就是實現提升人生真實的意義和價值。
他認為人要經常反省自己自覺錯誤后回歸本心,肯定本心,選擇良師益友。要收拾精神,不要被外物迷惑,德性生命的修養要從本性自覺的念慮開始。
義和利
儒家對于德性的要求一向很高,于是就有了一個討論的分支問題:義和利。
它們到底是相互沖突的,還是能相互融合的?
胡宏的湘學認為義利之辨是對道義和私欲的自由選擇,心具有關鍵核心地位的學說。
君子和小人在同一件事上是有不同情況的選擇,關鍵就在心。天理和人欲中的利和義其實是同一件事,只不過每個人的義利之辨和實踐是有區別的,因而做出了不同的選擇。
簡單說,它們是沖突的。
但在永嘉事功學派中,義利雙行,認為義和利是可以調和為一致的。
最早北宋李覯認為這種說法是錯誤的,兩者并非彼此不相容,因為儒家典籍中有不少有名保民的事,都是需要物力人力的利益來維持的。
所以永嘉事功學派認為以利合義是可行的,能夠經世濟民。
這里有一個價值層級理論,義是精神中的道德價值,利是物質利益世俗價值。儒家認為義的價值優于利的價值。
所以可以崇義以養利,能見利思義,不能見利忘義,也不能以義抑利,更不能唯利是圖。
結語
《中國哲學史綱》梳理了貫穿中國歷史的主要哲學思想。如果說先秦到隋唐,內容多樣精彩,那么從宋元之后,儒家思想的分化同樣繁復。
天、德、氣、理、性、心、情這些基本概念的名詞反復出現,依據不同理論,其位階也產生不同變化。這些變化產生了心學、理學等流派。
看完這本后,唯一的疑問:有沒有更簡單的入門書呢?
也許可以考慮一下馮友蘭的《中國哲學簡史》作對比?
但先讓我換本西方哲學,舒緩一下被中國哲學繞暈的腦子。
【文/云玖弋】
【圖片來自網絡,侵權即刪】
【聲明:玖弋閣 已加入“維權騎士”版權保護計劃】
玖弋閣,一周一書評,更多新書更好選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