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賈康先生在第十六屆中國鋼鐵高峰論壇上的大會發言主要內容(2024.3.30)。
一、宏觀經濟與中國潛能
首先,從宏觀經濟的發展態勢做個勾畫。從全局來說的宏觀經濟,在運行中有一個黨的二十大特別強調的“中心任務”,就是經濟運行、社會發展要在中國實現偉大民族復興的現代化戰略目標,推進過程中,現代化概念之下我們的這個戰略訴求,直接聯系全體中華民族社會成員,是人民的根本利益之所系。現代化的追求,如果說在中國以鴉片戰爭為標志的近現代史揭開帷幕后180多年看,領導人說,從未如此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愿景,但是又有一句話,“行百里者半九十”。我們已經走過的可歌可泣的歷程,和已規劃的三十年為期“新的兩步走”要達到的中國夢夢想成真相比,剩下二十多年的歷史考驗,更帶有爬坡過坎的挑戰性。
經過30年按人均為9.8%(四舍五入是10%的“兩位數”)高速增長后,2010年我國又是10%以上的經濟增速,但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給出的是“穩中求進”的指導方針,以后一直講到現在。從邏輯上說,穩中求進就一定要克服使我們不穩定的威脅性因素、風險性因素,最簡單概括是中央文件后來表述的八個字:矛盾累積隱患疊加。作為研究者說一下兩個視角,一是物質生活的視角。大家可以回想一下2000年前后中國社會的感受是什么?頻發嚴重霧霾,大氣污染的后面還有普遍發生的水流污染、土壤污染、食品安全問題,中國的家長們越來越多地擔心自己的孩子還能不能健康成長,這樣的問題不解決,是不可能持續推進現代化戰略目標實現的。物的視角旁邊還有一個人的視角-人際關系。在社會生活中最典型的是收入分配問題,雖看到統計指標上是老百姓的人均收入節節上升,但是獲得感、幸福感沒有同步上升,說到收入分配似乎人人都覺得有不公。當時有越來越多學者的抨擊,就是收入分配懸殊,甚至直呼為兩極分化。還有早年不正之風演變為高發的腐敗。
從國際經驗來看,2010年我國在高速增長仍然有直觀表現的同時,中國的國民收入已經達到了四千美元,在中等收入經濟體的陣營中間我們坐穩了這把交椅(三千多美元以上就成為中等收入經濟體了),這是從我們改革開放之初很低的水平一路走上來的。前面70多年全球統計有113個經濟體達到了世界銀行可比口徑認定的中等收入經濟體水平,但如愿繼續往上成為高收入經濟體的是絕對少數,只有12家。成功者最典型的是二戰之后日本作為東方經濟大國的崛起-當然它有非常特殊的冷戰之下美國人對他的扶助,還有就是著名的亞洲四小龍。不要忘記,后面還有亞洲四小虎,菲律賓、泰國、馬來西亞、印尼也曾經是生機勃勃。然而亞洲金融危機發生后都一蹶不振,踏入中等收入陷阱后至今也沒能走出來。
顯然在進入中等收入階段后,必須在戰略層面處理好一個階段轉換問題,需求追求高質量可持續發展。怎樣掌握這個過程?領導人說要認識、適應和引領新常態-新常態的“新”,直觀表現就是需要犧牲一些速度,速度要往下調。但是這個速度又不能一降再降,需要有一個“由新入常”的轉變。領導人以權威人士的名義在《人民日報》發表長篇文章說,我們現在經歷的這樣一個階段轉換,首先不能認為是一個V型反轉,下來以后就上去,也不能認為是一個U型反轉,下來后走一段又上去,只能認為是一個L型轉換,下來以后拉出尾巴,然后運行在中高速平臺上,關鍵是要有高質量。怎么引領這個過程,怎么實現高質量?一是要有”保證速度”,必須是在中高速的合理區間;二是尾巴拉出來以后“由新入常”,是要使它這個平臺狀態維持的時間段越長越好。有高質量,有中高速,時間越長越有利于我們實現追趕-趕超的現代化戰略目標。關于“中高速”,中央文件從來沒說是什么量值區間,但我作為研究者,可說5%-8%是大概的數值。怎樣在速度有所降低后實現高質量的發展?中央說供給側結構改革是戰略方針,要以制度優化帶動整個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益的提高,后又進一步把我們推進現代化的主線表述為供給側結構改革,要經過改革深水區攻堅克難,進一步解放生產力,以制度創新打開管理創新、科技創新的潛力空間。當然還要伴隨思想觀念的創新,合在一起帶出質量和效率提高的產業結構、技術經濟結構、收入分配結構、企業組織結構等等各種結構合成的供給體系升級版,這就是環環相扣地由中央給出的一整套指導我們現代化的大政方針。
2021年底中央指出“三重壓力”問題后,中財辦領導點明了對“兩個謬誤”糾偏的必要性。第一個,是合成謬誤,最典型的是與跟咱們鋼鐵行業息息相關的房地產業。2021年年初的時候早已經有了三條紅線,融資已經收緊,繼而所有公共管理環節都是講從嚴從緊防范風險,防范房地產領域里面的灰犀牛沖擊我們,都表現出非常盡心地守土有責,在貫徹中央方針方面看起來方向正確,不遺余力地火線立功,結果卻是“宏觀上的負效應”,到了四季度房地產領域灰犀牛真沖過來了,不是從原來擔心的泡沫化過熱沖過來,而是從恒大事件引發當時認為中國房地產要“崩盤”的危險而沖過來的。這方面應總結的教訓,就是不能形式主義地簡單按照某一個政策表述,大家只是單方向去疊加政策效力。房地產這個領域里面實際上要處理的問題,跟整個國民經濟有千絲萬縷的聯系,跟鋼鐵行業更是息息相關(鋼鐵產出一半是投入到房地產行業)。為糾正合成謬誤,政策180度轉向,暖風頻吹,一直走到現在,對房地產業是一個什么樣的基本判斷?有人仍然非常悲觀,但是我敢說中國的房地產業不會出現一度被人們在很多場合討論的崩盤大危機,這明顯可以避免。其實不是現在才形成這個判斷,在演變的過程中,雖有不斷爆雷,但局部出現“斷供潮”后,中央給出三個字的要求:“保交樓”,我一聽就知道大局已定,雖然局部的困擾還會不斷出現,但大面上不會崩盤。因為保交樓絕對不是出了問題的開發商自己可以保的,就是各個地方政府守土有責,你這個轄區之內絕對不能出事。最典型的,包括咱們鄭州這一片,后來在媒體上面見到有兩萬字左右的報道,來講這些地方政府在中央要求之下怎么樣利用各種騰挪手段來保交樓。中國如果按照政府守土有責、各個轄區都保交樓的話,那就是怎么樣熬過這樣一個過渡期的問題,大的邏輯是不崩盤。現在又有一線城市的標桿作用,而且對民營企業的開發商已有對象化的白名單措施,政策更會加力走出一個波動中間比較緩慢的回暖期,這就是一個基本判斷。
回到雙重謬誤來說,還有一個叫分解謬誤,這跟咱們綠色低碳發展有關。雙碳目標是40年的持久戰,但是實際工作中系統工程被碎片化,持久戰被打成了突擊戰,最直觀的表現是某些地方政府看著自己綠色低碳的指標不漂亮,不好看,不惜上行政手段拉閘限電。這顯然違背了政策理性,需要糾偏。
中央在2022年非常明確提出增長速度引導目標是5.5%左右,是在合理區間內的5%以上,但是非常遺憾,2022年剛剛開完兩會,目標已宣布于整個社會,跟著“超預期”問題來了,困難和挑戰超出預料,國務院領導以十萬人大會緊急動員穩經濟大盤,但種種原因那一年我們實際只是走到了年度增速3%,是幾十年來倒數第二的低速(倒數第一是2020年大疫之年的2.3%)。
當前,我認為要特別看重2024年兩會上已經明確宣布的,今年的增長速度引導性目標,和去年一模一樣,是5%左右。去年實際完成在5%以上,我要說我們要爭取今年仍然完成在5%以上。在2023年二季度的時候,曾有超乎預料的投資、消費和外貿方面種種令人擔心的表現,勢頭不像我們預期的那樣足以支撐大家所希望的總體復蘇,而跟著有世界上新一輪“中國經濟崩潰論”,也被稱為“中國經濟見頂論”,這些悲觀的說法都來了。但是,我們去年三季度在緊密跟蹤發展態勢的時候,終于看到8月份開始有向好苗頭,9月份繼續向好,1—9月份數據出來之后,統計局說只要四季度能完成4.3—4.6%,全年5%就實現了。那時候,中央又異乎尋常地在第四季度推出了預算調整方案(歷史上從來沒有這樣過),赤字率由3%抬到3.8%,一萬億國債給地方紓困,實行“以債化債”和把地方債下一年的可用規模提前到前一年使用,等等這樣的組合,就是要夯牢總體上經濟向好的這樣一個基礎,乘勢實現我們必須追求的中高速可持續發展。所以,今年必然要延續在中高速底線以上給出引導性目標。我們原來聽到的外界評論、預測,都是明顯悲觀的,比如說很有影響的國際投行高盛說2024年中國速度會從前一年的5.2%回落到4.5%,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沒有一家看到5%;我接觸了國內不少預測主體也說4.7%、4.8%,都不認為可以摸到5%。其實他們的各種模型預測無法精確給出短期的前景量值,這已經不斷被實踐證明,用這種模型方法預測長期,可能更靠譜一些,所以這些年所有短期預測都是跟隨性的,一旦實際運行情況好了以后就說要修訂原來的預測結果,那就沒有什么引領意義了。中央今年提的5%,引領意義是綜合考量的,最主要是抓住2023年契機之年新的同比5.2%的基礎,把中國成長性的支撐條件加上我們主觀努力,來對接一個符合中央從短期銜接到中長期、銜接到超長期戰略目標規劃時間表要求的“保證速度”運行狀態。這個保證速度,在中央提出“十四五”和2035年遠景目標規劃的時候,已經由總書記的《說明》做了畫龍點睛的勾畫。當時總書記講,我們很有希望在“十四五”末期使中國的人均收入達到高收入經濟體門檻水平,也很有希望于2035年使我國經濟總量或折為人均的GDP,比2020年再翻一番,這意味著我們將跨過中等收入陷阱,并使中國人均收入2035年比2020年也大約再翻一番。這樣一個中央層面給出的引導性前景使學者馬上就可以做更具體量化的測算,因為我國人口已經見頂,現在14.3億,不會再往上走了,再往下就是怎樣看著生育政策調整,可給出高中低假設方案然后做測算的問題、結果,是15年達到總書記所說的這個目標年均的保證速度應該是4.7—4.9%,即接近5%。這能不能實現?不是簡單的一廂情愿,我們有客觀成長性的支撐,會再加上主觀努力。
具體的相關概念是什么?首先,是客觀的發展中間全球普遍規律要推進和完成工業化、城鎮化,這兩個概念是一枚硬幣的兩面。中國的工業化走到什么地步?已經是世界工廠了,但是大而不強,不要輕信那些說法,什么厲害了我的國已在各方面超越美國,不是這樣的評價。我們在"中國制造"概念上一定要經過艱辛努力升級為"中國創造"和"中國智造"。未來相關的推進縱深相當可觀,潛力非常巨大,而且這是對中國14億人口"巨國模型"才能夠分析描述的特大經濟體的成長過程。
跟這個工業化伴隨的城鎮化怎么認識?現在很多人講中國的城鎮化65%了,快到天花板了,所以房地產業也沒有什么發展空間了,這是非常嚴重的認識誤區。65%這個城鎮化率是常住人口的城鎮化率,嚴重摻水,國際上可比的指標所依據的客觀水平指標,在中國首先要看戶籍人口的城鎮化率,這個指標只有47%,意味著一大半中國人還沒有取得市民身份,前面幾十年已經進城的三億多“農民工以及家屬”,苦苦拿不到城鎮戶口-要給他們戶口,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就必須對他們兌現,養老、醫療、住房、子女教育等就必須市民化地給他們有效供給,但我們還沒發展到那個份上。那么向前提高中國真實城鎮化水平,跟我們鋼鐵業息息相關的房地產業的發展,是不是繼續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一定是支柱。現在是房地產業的恢復期,繼續保留前些年冰火兩重天的形勢,火的一面現在正逐漸放松行政控制,北京市已經推出了認房不認貸,最新的是原來講離婚以后三年時間才能買房,現在已經不做數了。從北上廣深開始,然后到省會和二線的一些中心區域,一定會把這個風向標效應傳導到全社會的覆蓋面上。
剛需確實是在減退,因為人口不再增長了,但是改善性需求絕對可觀。工業化、城鎮化合在一起,老百姓美好生活的愿景要不斷實現。在住房供給這方面首先要托好底,即加快棚戶區改造、城中村改造來形成保障軌上的有效供給;商品房市場軌上的供應,大家要注意,越來越多的人要以小房換大房,要有第二套房甚至第三套房,這都是改善性需求。滿足繼續存在的剛需和增長著的改善性需求,還要對接未來還會有三億多人要從農村逐漸遷徙到城鎮,對已進城農村戶籍人口還要給他們補欠帳,合在一起,我們鋼鐵行業要供應的,是房地產業作為國民經濟支柱產業的有效供給,絕對不會滑坡撤空,一定是在客觀成長性這個概念之下,在我們發展的潛力方面,表現出來它的現實支撐力。
工業化、城鎮化兩個概念后面,跟著的是另外四個概念-改革開放所說的市場化、國際化,高科技表示的信息化,還有更開闊的,二十大強調的全面依法治國全過程人民民主的法治民主化,六個基本概念一個都不能少。當然,推進過程中間還要克服種種阻礙,任重而道遠,但是大概率來講,從短期看到的2023年契機之年,以及今年我們繼續5%以上的引導目標,爭取在這個中高速底線以上運行,對接到未來中國大地上最可能出現的不確定性當中的確定性是什么?就是已經有的接近700個有影響力的中心區、大中城鎮,還包括一些很有活力的小城鎮,這些地方主導性的發展潮流,是城鄉結合部要外推,要給原來三億多進城的人補欠帳,并繼續接納還要有三億多人要進城成為市民,必須進行一輪一輪做新城建設和舊城升級換代,以及一輪一輪的產業升級,一輪一輪的人力資本培育。這種巨量的需求釋放怎么得到全球的有效供給?中央又給出了一個新的發展格局表述:“內循環為主體,內外循環相互促進。”這樣的新發展格局就是依仗中國已經雄厚起來的本土市場,更好掌握主導權,但絕不放棄外循環跟全球做生意-其中包括跟美國的雙邊關系,領導人現在有最新的說法,要有更好的交流與發展,而且還會以多邊關系制約中美雙邊關系,制約美國方面走極端的一些行徑。這種供需互動的雙循環,加上我們自己更確定性的內循環為主體,就是要追求中國在現代化道路上,繼續和平崛起。這個大的可能性,當然就對應到領導人和有關部門不時說到的,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趨勢沒有變,我們有韌性、回旋余地,我們有在繼續推進現代化方面的確定性。
市場方面當然有種種不愉快。我們鋼鐵行業這些年夾在中間,上游下游合在一起我們自己有種種苦衷。我前面的論述,是說如果能夠看到中國客觀成長性,加上堅定不移貫徹“兩個毫不動搖”基本路線,我們所有企業界人士、市場人士實現人生價值的舞臺選擇在哪里?一定是首選960萬平方公里祖國大地,這是我們發揮自己聰明才智的主戰場、主舞臺。同時,還要對接全球化和“一帶一路”,要跟全世界互動,和平發展。按照這樣一個發展來看,當然就要進一步形成長期主義的行為模式。中國發展潛力空間的打開,活力的釋放,需要有新質生產力發揮作用,領導所說的新質生產力我覺得有兩個視角,一是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類歷史上有農業革命然后又有工業革命,馬克思、恩格斯說工業革命帶來的生產力超過了原來人類歷史上所有生產力的總量。跟著又是信息革命,當下正日新月異,這是生產力在發展過程中間不斷上臺階的一個一個的新水平、新境界,是量變為質上臺階的躍升。另外一個角度就是“全要素生產率”,這一概念西方學者叫“索洛余值”,索洛這個經濟學家注意到把勞動力、資本等對經濟發展的貢獻測出量值以后,其實還多出一塊,雖然很難具體量化,但一定跟科技成果的應用有關,這個認識框架被學術界普通接受。現在領導人所說的全要素生產率,應該有更擴展的意義,不僅有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的乘數放大作用,而且有中國改革最大紅利-制度創新的支撐。上述這兩方面的綜合我覺得是我們理解新質生產力最主要的框架。
二、鋼鐵行業的發展概況
2022年我們國家鋼材產量13.4億噸,2023年又上升到13.6億噸。在全球來看,鋼鐵產量持續增長,而中國作為最大的鋼鐵生產國,產量占據半壁河山。我們的鋼鐵價格受到多重因素波動影響,應該說這個領域是比較充分市場競爭的領域,包括原材料、供需關系、國際貿易等等,對我們施加了多重影響因素。過去一年,看到粗鋼產量有10億噸以上,鋼鐵產量是前面說的13.6億噸以上,還是增長了5.2%,跟年度GDP增長同步。這個增長超出了之前市場的普遍預期。在價格指數方面也有統計,我們當然要繼續密切跟蹤變化。總體來看,有這么一個研究方面形成的基本說法:鋼鐵行業在上游原料供應充足和下游需求持續增長帶動下,還在迅速發展;曾經受價格上升變動影響鋼鐵行業營收出現大幅增長以后,價格又有回落,表現為2022年和2023年的下降。這中間大家有很多切身的體會。2023年來看,營業收入同比下降了4.4%,利潤總額卻同比增長,這個大家應分析一下,我覺得優勝劣汰的過程中間是在努力提高運營水平,對于利潤生成的貢獻是不可忽視的。
在綠色低碳導向之下,環保政策不斷加強,鋼材行業面臨低碳綠色生產壓力,一定要“數實融合”,抓住機遇,往前做升級,實現可持續的業績發展和對于全局的貢獻。
三、鋼鐵行業的追求
高質量發展的挑戰和機遇并存,我覺得有幾點要向各位匯報:一是我們怎樣實現和保持先進工藝與技術流程,緊密結合著達到與保持綠色低碳的全球競爭領先地位。二是如何在高端產品(合金鋼、特種鋼、工具鋼等)方面力爭上游,支持經濟升級發展。三是如何優化建筑用鋼占比,黃奇帆同志有個建議我是贊同的,中國建筑用鋼比例明顯偏低,從長期來看要提高建筑物當中的用鋼比,提高建筑物的平均壽命。我已經看到長沙的遠大集團在長效建筑、低碳綠色建筑方面采取用不銹鋼特種工藝,很薄的一個個不銹鋼圓柱形成的組件合,在一起可以使建筑非常好地實現近乎恒溫的低碳綠色效果。當然,還有鐵礦石這方面怎么樣實現有效供給,我們從曲線圖上來看,中國的鐵礦石產量在2018年明顯下降以后,現在也有一個回升趨勢。
還有綠色低碳,是一定伴隨著我們可持續高質量發展的一個非常關鍵的評判標準。
我們要看大勢,現在總體來說2024年有可能成為L型轉換實現的一個連接年度,要鞏固中高速這個概念底線之上的發展態勢。我們當然要準備著“取勢”之后“明道”的基礎上“精術”而“擇時”,抓住可能的機遇,迎接挑戰,該出手時就出手,實現業界更好的發展,貢獻現代化全局。
這些看法匯報出來請大家批評指正,謝謝大家!
賈 康 簡 介
第十一屆、十二屆全國政協委員、第十三屆全國政協參政議政人才庫特聘專家,華夏新供給經濟學研究院創始院長,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博導。曾長期擔任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所長。北京、上海、福建、安徽、甘肅、廣西、西藏等地方政府特聘專家、顧問或咨詢委員,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國家行政學院、中央社會主義學院、南開大學、武漢大學、廈門大學、安徽大學等多所高校特聘教授。1988年曾入選亨氏基金項目,到美國匹茲堡大學做訪問學者一年。1995年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1997年被評為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高品質層次學術交流帶頭人。多次受黨和國家領導同志之邀座談經濟工作。擔任2010年1月8日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體學習“財稅體制改革”專題講解人之一。孫冶方經濟學獎、黃達—蒙代爾經濟學獎和中國軟科學大獎獲得者。國家“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規劃專家委員會委員、國家發改委PPP專家庫專家委員會成員。2013年,主編《新供給:經濟學理論的中國創新》,發起成立“華夏新供給經濟學研究院”和“新供給經濟學50人論壇”(任首任院長、首任秘書長,第二屆理事會期間任首席經濟學家),2015年-2016年與蘇京春合著出版《新供給經濟學》、《供給側改革:新供給簡明讀本》以及《中國的坎: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獲評中國圖書評論學會和央視的“2016年度中國好書”)》,2016年出版的《供給側改革十講》被中組部、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和國家圖書館評為全國精品教材。2017-2020年又撰寫出版《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理論模型與實踐路徑》、《供給側改革主線上的未來財稅》、《財政學通論》等多部專著。2021年與劉薇合作《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一書又獲評“2021年度中國好書”。根據《中國社會科學評估》公布的2006~2015年我國哲學社會科學6268種學術期刊700余萬篇文獻的大統計分析,賈康先生的發文量(398篇),總被引頻次(4231次)和總下載頻次(204115次)均列第一位,綜合指數3429,遙居第一,是經濟學核心作者中的代表性學者。
賈康學術平臺|版權屬賈康先生,轉載請注明“賈康學術平臺”,感謝關注與支持!
做學問的甘苦,如魚在水,冷暖自知,不足為外人道,但關于做學問的“指導思想”,我愿意在此一披襟懷:寫出一些論文或著作并不是目的,這是探索之途上的一小步,是爭取為人類的思想認識之海中加一滴水。我深信,一切人生的虛榮浮華都是過眼煙云,而真正的學術和真知灼見,才能垂諸久遠。
—— 賈 康
也歡迎關注“新供給經濟學論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