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的房間」展覽展期已接近尾聲,在這個是展覽又是心房的地方,藝術寫作者邀約收到了許許多多不同人的來信。
正如「她的房間」項目期望的,這里無論性別、年齡,每個人都可以獨處兩個小時,與藝術對話,也與自我對話。藝術家楊伯都在房間里留下了一封寫給她的老師楊鷹的信:「這次的文章是2021年寫完初稿,展覽前把自己放回到了一些記憶景象里然后寫完,像是走一條路?!?br/>
在這個空間里,我們節選了四位觀眾的來信,讓我們通過文字,走進每個觀者的心房。
源自心上人的同頻
▲ 左滑查看Johnson 競軒先生寫給“粒?!钡臅艃热?/p>
我不是一個典型的雙子座,沒有太多的花里胡哨和天馬行空。我更像一顆樹,給予他人蔭涼、穩重和安全的感覺,尤其對自己的愛人。我會用與自己的心上人同頻的方式來表達我深刻的愛意。例如走過她走過的路,吃過她愛吃的,看她愛看的。于我而言,同頻是最樸實也是最真實的愛意的釋放。于是,當我的心上人 “粒?!?推薦我來看這個展時,我未有絲毫的猶豫?!県er room” 這個主題是如此的神奇,多么契合我此時的心情的一個雙關語。在她的指引下,我來到了 ”her room” ,在充滿喧鬧的環境中去靜下心里存在的浮躁,感受片刻靈魂上的寧靜。我感覺,此刻的 ”her room” 已經不僅僅是物理意義的一個展,而是一個心房,是女藝術家的心房,也是 “粒粒” 的心房。安禪不必須山水,滅得心中火自涼。我也在這片刻的寧靜中,在這些女藝術家所創作的作品給我帶來的沖擊中,慢慢地去回憶我和 “粒粒” 之間的點點滴滴。
“粒?!?是一個歷經磨難但不屈不撓的女生。她溫柔秀美,在浮華的塵世中始終保留了她那最美的初心。如同 ”her room” 這個展中的每一幅畫作,有不屈的精神,有優雅的釋放,把女性內心深處的柔韌表達地淋漓盡致。從貓爬樹的畫作中看到 “粒粒” 的動如脫兔,在 “只愿天長地久” 的畫中我似乎感受到也許 “粒?!?她在期盼有人能走進她的心房,去輕輕撫慰她曾有過的憂傷。”her room” 這片區域所給我帶來的能量無法言語,他讓我沉下心里的雜言,感受藝術的能量,也讓我再一次與我的心上人同頻。此刻 “粒?!?不再是微信上的一個名字,不僅僅是手機對面的一個身影,而是一幅具體的畫像呈現在我的眼前,讓我忘記腦海中想要對她說的甜言蜜語,讓我專注地感受她跳動的脈搏,柔美的臉龐,純凈的心靈。
浩瀚無跡的天空用密集、輕柔的雨水和雨絲來表達對廣袤無垠的大地的愛意與呢喃。此刻的我,則用同頻的方式去走近我心愛的 “粒?!?的心靈,用欣賞她的愛好,貼近她的靈魂的方式來釋放我心中的柔情。女藝術家們用畫作來告訴我 “有愛不覺天涯遠” 。此刻我與 “粒?!?相隔千里,卻因 ”her room” 中的點點水墨和魔幻鬼手,走得更近了一步。也許這便是藝術的力量,在茫茫人海中,不經意間拉近兩顆心靈的距離?!県er room” 的畫展用潛移默化的力量去鼓勵我不忘初心,不忘當初為什么欣賞 “粒?!保矚g “粒?!?,然后渴望與她走到一起。短暫地忘記普通的男歡女愛,去用心回憶彼時的記憶,這又何嘗不是一種愛,一種溫柔的呢喃。
至此,我要感謝所有為 ”her room” 所嘔心瀝血的藝術家們。是你們為我們的精神世界添加源源不盡的養料。也是你們在勇敢地打破從前禁錮在女性身上的枷鎖。最后,更是你們給予了我精神上的力量,去用守候帶等待一顆心的回歸。我堅信,終有相見之時,你我不再獨行于此。經歷冬融,春寒,方有鶯啼燕語。經歷波折和相隔千里的煎熬而其猶未悔,方得 “你我,相遇,緣起”。自此以后,才可白頭相許,永不分離。
“粒?!保靶『保愕拇髣κ冀K在 “wait and hope.”
Johnson Yan 競軒
Lily Lin 粒粒
2024.03.26
· 關于觀眾 ·
Johnson Yang(競軒)
1992年出生,2016年畢業于美國福特漢姆大學經濟學系,2020年畢業于美國范德堡大學法學院。非典型雙子座和典型的ENFJ。生活和工作于朝陽區和東城區。熱愛歐美文學、歷史、電影和畫作,尤其是古典的英國文學和上世紀老派的歐美電影。最愜意的事便是健身后端起一杯咖啡品讀狄根斯的小說。
粒粒(林俐余)
92年生人,祖籍溫州,成長于上海 ,現居于北京 ,作為青年電影人在籌備女性題材影片,關注兒童心理 女性議題,兩性關系。畢業于istituto marangoni倫敦校區時尚管理專業,后進修于倫敦電影學院summer school,FAFD Communication全球藝術人才交流中心創始人(倫敦),2021燕郊新浪潮影展策展人(河北燕郊),2021國際中學生影展聯合策展人(北京),2022國美美麗中國100位青年學者,2021-2023mao青年影像周聯合策展人(廣州)。
靜主編的一封信
▲ 左滑查看《芭莎珠寶》靜主編寫于「她的房間」的書信內容
2024年 3月 23日 下午14:00
798 “頌”藝術中心 一個人花兩小時在“她的房間” 天氣非常晴朗
每個人的一生都是浩瀚宇宙永恒黑暗中瞬間即逝的光亮,但是只有光,能劃破黑暗。從很小的年少時我就有強烈的孤獨感,知道人終究是要與自己共渡這一生的。也許這種強烈的終極認知是來自于原生家庭的環境,畢竟有一個終身都在追求藝術的父親,是與親人天生有著生活中的疏離感的。但我更愿意將這一早年通透歸結于年少時大量的閱讀,讓我很早就見到世間多種形態的多樣性。
當然,我也需求很多愛,很多份愛,但也抗拒過于濃烈的愛,因為知道,愛也是會消失的東西,跟隨時間,跟隨空間,跟隨不同類型的人的天性。所以,我更愿意付出愛,因為也可以隨時收回,并且是自己說了算,誰也不能操控我的心,除了我自己。
很小的時候我就不停地追問自己:你到底想怎樣渡過自己的一生?經過很多年的探索,答案非常清晰:做一個分享者,影響者,最大程度地點亮那份永恒的黑暗。也曾嘗試過很多的形式,用聲音、圖畫、影像……但是最終讓我最舒適,最無礙,最喜歡的方式仍然是寫作。在寫作中思想可以自然地流淌,并且更大程度地放大我想表達的世界,因為文字的力量是被每個人的自我意識加持過的,因為虛無反而真實。
每個女人都需要一間自己的房間,這個房間不只是物理性的房間,更應是屬于意識與心靈的房間,值得慶幸的是,我自己一直擁有這個我為自己搭建出來的房間,不需要、也未曾允許他人來住。
最近幾年,不,其實是近百年以來,人們總是不停地在談論“女性主義”,為女性吶喊爭取更多的權益。這當然從社會學意義上來看是好的,但我是從來不喜歡為任何事扣上“主義”的幌子,我寧可告訴我的女兒:“你就是你自己,不管有什么主義襲來,你就盡情綻放自己的生命,去做你想做的事,成為你想成為的人。”我是簡單樸素地尊重每一個個體,每個人的身體里大概都有一半是男人,一半是女人。無法抵抗時代,所以搭建自己的內心房間則尤為重要。
很久沒有用紙筆來寫點什么了,敲擊鍵盤的聲音每天響徹耳畔,而這筆尖劃過紙的聲音是如此地治愈和美好。感謝“頌”帶給我們這樣一個展,仿佛是在宇宙中為我們偷來了這兩個小時,心流的無聲流淌,是這世間最美好的音樂。
曾經也很遺憾自己并不是那種才華橫溢的人,但年歲見長后才發現,在時間面前,才華真的算不了什么,日復一日地修行,就會有成果隨之而來。即使沒有成果那又能怎樣呢?過程中的體驗已經是最大的獲得。珍惜自己,從珍惜每一天的體驗開始。無論是不是在這個房間,無論行走在天地之間的哪個角落,都不要忘記和丟失自己。
每個人都只擁有我的一部分,只有我才是我的全部,所以只有我才能真的愛我。寫過一本書,名字叫做《你才是自己唯一的珍寶》,盡量在余生仍有勇氣不斷去拓展自己的邊界,永遠珍惜自己,珍愛自我。
You are the most precious!
靜主編
With Love ?
· 關于觀眾 ·
敬靜女士( “靜主編” )
中國高級珠寶時尚雜志BAZAAR Jewelry 《芭莎珠寶》雜志創刊人、執行出版人兼主編;瑞士古柏林官方認證“古柏林寶石鑒定所大使”;IGI精鉆鑒定師;多個珠寶設計比賽專業評委;曾任同濟大學創意設計學院客座教授,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珠寶學院特約講師,“芭莎珠寶大師課”創辦人;多個國際知名珠寶品牌特約講師、直播活動專業嘉賓;著名珠寶時尚評論人;珠寶藝術策展人。著有暢銷書《你才是自己唯一的珍寶》
天邊的腳步
▲ 從左到右依次是:楊鷹女士之子王達博士 、頌藝術中心館長蘇芒女士 、策展人鄧婷
曾經也很遺憾自己并不是那種才華橫溢的人,但年歲見長后才發現,在時間面前,才華真的算不了什么,日復一日地修行,就會有成果隨之而來。即使沒有成果那又能怎樣呢?過程中的體驗已經是最大的獲得。珍惜自己,從珍惜每一天的體驗開始。無論是不是在這個房間,無論行走在天地之間的哪個角落,都不要忘記和丟失自己。
深夜,提起筆,久坐在桌前,守著凝靜的燈光和相片,腦海里一遍一遍都是她。
十年了,她離開已太久太久,我也終于可以平靜地寫下這些文字給她。
她是我的母親,一個我永遠愛的,永遠無法釋懷的人。
十年前,母親因久病不治,在春節前一個灰霾的冬日離開了我和這個家,永遠地走了。憶到此處,才發覺十年后的我,痛苦依舊無以復加,她的離去對我的重擊歷經十年依舊未有絲毫減弱。我是個堅強的男人,拒絕懦弱,但每當憶到此處,我覺得自己無比可憐!十年前她走后的一段日子里,我曾不止一次下意識望向家門口,希望她能回來看看我!后來,我漸漸相信了,她再也不會出現在那里。
這世上唯一無私愛我的人不在了。
母親去世時,我不在她身邊,我在德國留學,離她很遠。我是奔回來了的,這就是命。
當時我正在德國的研究所為一個攻讀博士的名額焦慮彷徨。懵然間接到姨的越洋電話,問我能否馬上回家。我便知道不妙,我在電話里呼喚著她,但沒有回應。
其實那時她還在,只是人已不能講話。最后,我急迫地告訴她“媽媽,媽媽,教授已經同意我在那邊讀博士了,你聽見了嗎?”電話那邊依舊似乎只有氣息聲......
后來據姨和在場的醫生講,她聽見了,在電話旁邊點了好幾下頭,沒有說話,隨即她的心跳便停止了。
我的母親就是這樣離開了這個世界。那是我留給她最后的聲音,她聽見了,心安了,便轉身離去。從此,我們天各一方。
話到此處,我能夠收著淚,我不想讓她看到,即便是十年后的此刻。她的葬禮上,我曾大膽地望著她的遺像微笑著揮了揮手,親屬和人群都很詫異,不過只有我知道,媽媽喜歡我這樣,否則她會難過和不安。然而,沒人知道,我抱著她(骨灰)回到家,一個人放聲慟哭,痛斷肝腸。
那之后不久,我送她(骨灰)去了墓地,我只身赴德讀博士,從此真的是天各一方。
在德國的那幾年,我的衣櫥里一直有她的位置,相片、老花鏡和幾樣她最得意的首飾。最初,我每晚都會想她,希望能夢到她,但總也夢不到,僅有一次也只是十分模糊的人影。后來妻子告訴我,她是不愿我總牽掛著,所以沒有來看我。
但冥冥之中,我知道母親一定在一個地方,不遠不近地守著我。有人說故去的親人在天上看著塵世間的我們,猶如兒時的電影《天堂回信》。可我覺得,媽媽不是在天上,而是在天邊,每分每秒她都向我趕來,我能感受到她的腳步。
只是天邊到這里太遠太遠了,我再也迎不到她,她還是永遠地離開了我。
然而天邊的腳步始終未曾停歇,她一如既往地牽掛著她的孩子,兩個世界的我們就是這樣走過了這十年。
1984年1月,也是春節前幾天,媽媽生下了我。我是在媽媽的懷抱里度過了人生第一個春節。伴隨著春晚上朱明瑛的一首《大海啊,故鄉》,我的記憶里有了她的腳步。沒錯,說來不可思議,就是那一句“大海啊大海,就像媽媽一樣。走遍天涯海角,總在我的身旁”把“媽媽”印在了我心里。從那一刻直至今日,每當聽到這一句,我都會有生理上的應激,讓我能瞬間感受到母親的溫暖。從此,我跟隨媽媽的腳步,慢慢地長大,享受著母愛的幸福。兒時的記憶似乎有些許模糊,然而依稀記得她領著我出去買菜,第一次在三毛餐廳過生日,冬日里上學進校前,她都會把我的手放到衣領里焐熱,生怕我早上默字時手還僵著......我也記得,7歲時我第一次把她吃一半的早餐粥放到爐子上,她送走鄰居回來看見后一把把我摟在懷里。她知道我長大了,其實我好幸福,因為她的幸福就是我的幸福。我人生的第一個十年,因她而美好。
母親年長我三十三歲。我人生的第二個十年,她已步入中年。她的腳步也逐漸放慢,而我卻健步如飛。她的腳步依舊,逐漸被我落下,甩下,乃至丟下。但記憶里,她始終在炎炎夏日里備著冰鎮綠豆湯和干凈衣服,等著大汗淋漓的我放學回家;始終在四九隆冬煲上羊肉蘿卜湯,給忙于作業的我送上夜宵。我的成績一直都不錯,每次家長會后她都會滿足地笑,只是那時的我已不似兒時對她那般體貼和依賴,我的幸福只存在于成績單上的數字,而她的幸福似乎已被我遺忘在角落。我人生的第二個十年,因她而進步。
我人生的第三個十年,她沒能陪我走完。在我24歲那年,她得了絕癥,她的腳步停了下來。記得我第一次到病房看見她,她哭了,哭得特別委屈。剎那間如過電一般我意識到,其實她一直都很需要我。她的幸福已被無視得太久太久,在那一天,我猛回頭,趕上她的腳步,拾回她的幸福。
在此后的五年里,我與母親朝夕相伴,互相勉勵。她以異乎常人的堅強挺過了十九次化療的艱難,每一次都是與死神搏殺而取勝,我知道,她是為我而戰,為我而生。
然而最終我未能追上她的腳步,五年后的那一天,她沒能等到我,永遠地到天邊去了。
母親最喜歡的一部電視劇是九十年代的港臺劇《義不容情》,更喜歡它的主題曲,陳百強的《一生何求》。從我上小學起,到她人生的最后時刻,她始終希望我未來成為劇中黃日華飾演的丁有健那樣的男人,正直善良,重情重義。她常掛在嘴邊的一句是,“...兒子以后要是成為阿健那樣的人,我走了也放心了...”她對我的教育,一以貫之,始終如此。還有她的“秒針精神”=人生不息、奮斗不止,這是她一如既往鼓勵和鞭策我的話,直至大學時代,依舊寫在家信的末尾。我人生的第三個十年,因她而頂天立地。
如今的我,已步入人生的第四個十年。母親不在了,但天邊腳步聲聲,永遠在我心上。
媽媽,兒子永遠愛你!
王達
追憶我和我的母親
· 關于觀眾 ·
王達
天津人,德國明斯特大學化學與藥學部化學博士,南開大學藥物化學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博士后,高級工程師(制藥),中國民主建國會會員。中國駐德大使館教育處“2017年度春暉計劃”優秀留德青年學者,國際神經化學學會(ISN)會員,德國生物物理學(DGfB)會會員,留德華人化學化工學會(CGCA)會員。入選天津市“海河英才”行動計劃第五批來(留)津工作博士后專項資助計劃。
一個陌生女孩的「生日心愿」
▲ 左滑查看藝術家劉佳玲的手寫信
謝謝未見面卻給到我祝福的朋友:
大家好,我是佳玲。很榮幸也很開心能有機會在伯都的房間渡過我人生中很平凡的兩小時。也是恰巧是生日的兩小時,一切都是剛剛好。預約正好空出了3月17這天,但是中間遇到了事情。17號不能前來,可是我覺得這個機會實在可惜,于是便有了17號閃送一張兒時照片來體驗伯都房間這樣離譜又合理的事情。
離譜的是此次活動都是實體的人來參與,而我卻是送來了一張照片。合理的是正巧是生日,而我小的時候并沒有(起碼是記憶中)慶祝過生日,正好補上了兒時缺少的一部分記憶。
我仍有強烈的愿望來伯都的房間體驗,體驗這個空間,來吸收這間房子的能量。于是我便約了第二次的體驗,就是今天,3月21號。我感到非學抱歉對于我的遲到,我用心打扮了自己,下次注意,來的路上我非常著急,特別是接到鄧婷的信息,看到大家的留言:“佳玲,生日快樂”“勇敢小朋友,困難全踢走”,回憶涌上心頭,似乎小時候沒有被這么多人愛護過,看過那條信息突然然下起了雨,車比之前又慢了一些,雨刷左右搖,而我表面卻顯得異常的平靜,我不再像小朋友那般愛哭鼻子了。卻依舊會因為他人的愛深受感動,依舊會因為幾句話而開心一整天。
伯都的房間是我一直渴望的,與楊鷹老師情誼與教導的經歷也是我非常羨慕的。
伯都說學生時她總是戴著一頂帽子,后來她的老師楊鷹女士也在頭上圍了頭巾,說:“我年輕的時候也戴帽子的。”讀到這段的時候,很是感慨,今天我也戴了一頂奇怪的帽子。我也時常戴著帽子,卻從來沒有遇到有位老師與我一起“戴帽子”。
來的路上雨越下越大,我的車從春節父親洗過之后就再也沒有洗過,這雨像一場愛和能量,讓我的車仿若新生。我的心也好像清零又重新開始了新的一歲,生活還是好美好,有那么的溫暖和愛,我不愿訴說苦難,但是也幾度覺得生活毫無意義,特到是小的時候。車上的音樂幾乎消失掉了,全是回憶。我的記憶中像“楊鷹老師”這個角色的人是我的姨父,他是唯一在我中學時期給了我幾本課外書的人,讓我覺得在平乏的生活中有了一些對未來、知識的向往,對更高的精神有了一絲光。
是對光的追求讓我有機會坐在這里,與伯都、楊鷹老師對話、了解她相處的日常與精神,也有了理解和體會的能力。
鄧婷的文筆極好,她說她和她母親一樣想成為一位作家。我們作為女性都需要一間屬于自己的房間寫作、畫畫,容納她們的精神和自由的靈魂。我喜歡畫畫,做雕塑。房子是租來的,墻面也是破舊的,放著并不昂貴的家具,家具也有限,但是卻是我的房間,我的工作室,幾乎是我生活的全部。
我今年30幾歲,真正的在社會上生治實際上只有幾年的時間。這幾年我感受到了創作的孤獨,生活的平淡和自我的渺小。而我又在這渺小中生出膨漲的力量,這力量有堅強、有堅定、有所有細膩和神圣的能量。伯都與楊鷹老師對話中讓我印象最為深刻的是‘ “你聽我說,不要結錯”她哭著和我說’ 對于女性來說結婚就像一場豪賭,三十幾歲我也淺了解其中的利害。結不結婚,女性總是作為第二性而存在。我作為家中有弟的女兒更是體會更深.男性有一間書房、茶室、辦公室被認為是理所當然,而對于女性卻更奢侈。我希望所有期望有自己房聞的人都有屬于自己的房間,也有分享自己房間中精神的朋友。
最后感謝鄧婷給買了生日蛋糕。在我兒時從來沒有收到過生日蛋糕,也沒有慶祝過生日,而往往是自己偷偷的哭,這也導致我長大之后很喜歡吃生日蛋糕,不是生日自己也會買一個來吃。曾經很期待的事物,今天一下子收到了,還好,曾經沒有放棄生活,這一刻讓我遇到。最后,噢,又一次講最后,我希望生活善待人們,平靜而有力量的前進。我的姨父現在身患癌癥,前段時間去看他,正如楊鷹女士生病的這個小房間,他像一組靜物。
劉佳玲
2024.3.21
于楊伯都的房間
· 關于觀眾 ·
劉佳玲(Liu Jialing)
1991年出生,2014本科畢業于天津美術學院版畫系,2017 研究生畢業于天津美術學院油畫系,2019-2020就讀于羅馬美院,現生活工作在北京宋莊。作品關注身份、自然、身體,探索和討論性別、家庭、親情、人與自然的關系。作品涉及平面、裝置、雕塑等。
· 關于藝術家 ·
楊鷹(Yang Ying)
油畫家,1951年生于天津,1999年靜物作品《菜墩兒》入選《中國當代油畫名家百人小幅畫展作品集》(A Collection of Works from the Exhibition of 100 Famous Contemporary Chinese Oil Painters' Small-sized Works)。2009年曾獲得天津市慶祝新中國成立60周年美術作品展覽銀獎。
楊伯都(Yang Bodu)
楊伯都(1986年?于中國天津)她的作品探索了一種游離于精神層面上的“藝術景觀”。在其以繪畫為主的藝術實踐中,她陸續描繪了一系列由光線及結構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建筑瞬間”,將觀賞作品的私密性與藝術空間的公共性揉雜在一起,探索了筆下這些抽象、空曠而又有些理想化的空間的戲劇性、神秘感以及關系結構。
楊伯都于2012年獲得賓夕法尼亞美術學院純藝碩士學位,于2008年獲得天津美術學院純藝學士學位。在賓夕法尼亞美術學院就讀期間,她曾于2011年獲得了Justine Cretella紀念獎學金,于2012年在PAFA周年展覽中獲得了Fellowship Trust Prize。2021年,楊伯都入選The Artsy Vanguard全球藝術先鋒榜單。她曾在MASSIMODECARLO畫廊北京及巴黎Pièce Unique空間、當代唐人藝術中心曼谷及北京空間、香港MINE PROJECT、費城PAFA Alumni Gallery等畫廊舉辦過個展與個?項?。她的作品也先后展出以及收藏于費城賓夕法尼亞美術學院美術館、北京木木美術館、北京X美術館、天津美術學院美術館、上海龍美術館及深圳坪山美術館。
· 關于出品人 ·
蘇芒(Su Mang)
「頌」藝術中心創始人,優秀的雜志出版人和媒體企業家/慈善家。她創辦了中國最具影響力的《時尚芭莎》,打造中國最頂級慈善活動「芭莎明星慈善夜」;曾任時尚集團總裁,帶領公司成為中國傳媒出版界翹楚。她亦在2010年開始涉足藝術領域,創辦的《芭莎藝術》雜志,倡導讓藝術成為時尚,讓藝術創造價值,成功推動了中國當代藝術家的發展。2017年,她作為總策劃在今日美術館策展了「破界/150周年BAZAAR時尚藝術大展」,為藝術時尚多媒體展覽開創先河。2022年創辦「頌」藝術中心,是她理想的延續。她將和我們年輕的國際化專業團隊一起,為798藝術區增添新的色彩和想象空間,和藝術界、學術界更多專家聯手,集結更多強大的資源和媒體經驗,助力藝術之夢,打造生活之美。
· 關于策展人 ·
鄧婷(Deng Ting)
青年策展人,藝術家。其畢業于美國加州大學歐文分校和英國倫敦皇家藝術學院,并進修于蘇富比藝術學院策展項目。自2022年擔任UCCA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青年贊助人委員與當代藝術實踐小組組長,持續發揮年輕先鋒力量。2024年被委任為RET藝術執行董事。
2013年至今,已在北京、上海、洛杉磯、倫敦、慕尼黑等地持續呈現先鋒藝術項目。近期策展項目:“烏麥靈媒藝術節”,油罐藝術中心,2023;"世人何以喚醒我:薩滿、 儀式、與藝術靈媒“,798 Cube, 2023;“玄牝之?-對59屆威尼斯雙年展夢想之乳的回應”,無空間,2022;“安仁雙年展-賽博鄉愁單元”,安仁,2022; “愛麗莎的預示-IN/OUT”,嘉德藝術中心,2020;“賽博女性主義:一種電子痛經靈”,無空間,2020.
圖文內容承蒙頌藝術中心提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