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初期的蘇聯大兄弟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危機之中,境內的各加盟兄弟,逐漸起了分家的念頭。
1991年,波羅的海三兄弟,率先分家出去!
但對蘇聯大兄弟而言,還不算致命。
真正致命的還是隨后由俄羅斯、烏克蘭和白俄羅斯三國所組成的攻守同盟,它們強勢離開,才導致蘇聯大兄弟成為歷史。
或許俄羅斯、烏克蘭和白俄羅斯三兄弟,決定離開蘇聯的那一刻,他們并未預見到,兄弟分家之后,有一天會反目成仇。
1.歷史抉擇,缺乏連貫性
關于烏克蘭,坊間流傳著眾多關于它的傳說。
特別是當它與曾經的兄弟,俄國發生沖突的時候,有人感嘆,如果烏克蘭沒有放棄核武器,或許今天的戰斗,是另一番局面。
回溯到1994年,烏克蘭因無力維護其境內的核武器,加之外部壓力,最終做出了銷毀核武器的決定。
其實銷毀核武器本身算不了錯誤,畢竟,這些核武器如果留存至今,也不一定能發揮太大的作用。
俄烏兩兄弟分家之后,面臨的最大問題是,如何在新形勢下,處理兩國的關系。
力量對比上,俄國兄弟的力量肯定強一些,硬碰硬,烏克蘭肯定吃虧。
烏克蘭當初銷毀核武器,也是為了消除俄國兄弟的疑慮,便于俄國兄弟放松控制,從西方國家拿到好處。
這種處理方式,其實是有戰略智慧的,但問題當初的戰略,能擁有歷史延續性,才是關鍵。
只要俄烏兄弟和睦相處,一切都能相安無事。
但烏克蘭兄弟跟西方國家走近后,它與俄國兄弟的步伐逐漸不一致。
我們都知道,當俄國兄弟是受過西方兄弟傷害的,西方兄弟給的承諾,反悔了很多。
這就像是兩個兄弟分家,老大被敵人傷害,而老二卻選擇跟隨敵人對抗老大,如此虐心的經歷,老大怎能忍受?
2.左右逢源,本有一線機會
關于俄烏沖突,誰是正義的一方,誰是侵略的一方,我無意深入探討,因為這兩兄弟的是非對錯,太多錯綜復雜,不能一概而論。
如果烏克蘭能夠遵循歷史的連貫性,保持中立的態度,今日的之事或許就不會發生。
烏克蘭兄弟與俄國兄弟保持友好關系,同時與西方國家建立良好聯系,這兩者并不排斥。
當然,這需要烏克蘭的大家長,具備高超的智慧和全局視野。
歷史上有成功的例子可供借鑒,如印度,它一邊向美國大兄弟暗送秋波,一邊又對俄國兄弟頻拋媚眼,這一點不是其他人能比得了的。
烏克蘭作為“歐洲谷倉”,從斯大林時代至今,始終保持著糧食出口大國的地位。
得天獨厚的資源,如果妥善利用,烏克蘭完全可以在東歐地區左右逢源,既可以與歐洲國家交好,又可以與俄國兄弟消融仇怨。
縱觀人類歷史,一個國家的發展,首先需要穩定外部條件,尤其旁邊坐著一個猛虎大國,保持理智,尤為重要。
若與鄰近大國關系緊張,不幸受到打擊,哪怕重建和恢復,也需要漫長的時間。
烏克蘭經歷此次變故后,需要多長時間恢復原來的狀態,還是一個未知數。
3.韜光養晦,終有自強時
在俄烏兩兄弟陷入沖突的同時,中東的巴以兄弟,也在如火如荼地開打。
我們曾認為巴勒斯坦兄弟只會赤膊上陣,然而現在才發現,他們默默忍耐了大半個世紀,差點將昔日的中東小霸王拉下了神壇。
換句話說,即使烏克蘭兄弟對俄羅斯兄弟抱有某些意圖,倘若自己埋頭苦干,10年或20年的時間,今日的局面,也絕不會這般艱難。
勾踐滅吳,二十年猶未晚。
這次對決中,很多人說俄國兄弟實力拉胯,但實際上,并非俄國兄弟不行,而是烏克蘭兄弟不弱而已。
網絡上流傳著烏克蘭兄弟表演賽上,把美洲某位大兄弟逼入絕境,至于美洲大兄弟的實力我想咱就不必討論了。
如果烏克蘭兄弟,能夠充分利用美洲大兄弟提供的資源,其發展的潛力遠超過俄國兄弟。
遺憾的是,它冷靜不下來。
如果給予烏克蘭兄弟10年或50年的時間,工業造血能力有了,這次的掰手腕,誰輸誰贏,還真不一定。
4.寫到最后
觀察俄烏與巴以的戰況,仿佛歷史的輪回再次上演。
當一個小國遭遇強國的戰略擠壓時,未必只有絕地反擊一個選擇。
相反,韜光養晦,內外兼修,將人民的福祉和國家的前途放在首位,待自身實力強大之后,很多問題都可以通過和平談判解決,無須訴諸武力。
巴勒斯坦兄弟或許因空間受限,被迫絕地反擊。
但烏克蘭兄弟的環境,絕沒有惡化到這種地步!
殺敵八百,自損一千的行為,其正確性究竟如何,我們難以形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