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是新能源電動汽車進入國際市場,特斯拉遇到的是歡迎,為什么輪到中國車企,待遇就不一樣了?
近期,歐洲議會通過了一項名為《歐盟電池與廢電池法》的法案,規定電動汽車的電池必須具有“碳足跡聲明和標簽”和“數字電池護照”,電動汽車的電池才能夠進入歐盟市場。并且進一步規定“誰生產誰負責”,也就是說,電池的生產商得自己解決電池的回收問題,電動汽車的電池報廢后必須得運回生產國處理。雖沒有指名道姓,可對占了六成市場份額的中國車企極為不利。
而就在前幾天,美國政府針對中國電動汽車加征關稅,由25%提升到100%。這項政策已經毫不掩飾,就是想把中國電動汽車拒之門外。
然而與此同時,中國對特斯拉開放包容的態度,與此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就在特斯拉遇產能危機時,中國上海向其敞開了懷抱,2019年開工,實現當年量產,在一定程度上拯救特斯拉于危難之中。4月28日,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發布了《關于汽車數據處理4項安全要求檢測情況的通報(第一批)》,其中特斯拉Model 3和Model Y兩款國產車符合合規要求,特斯拉也是目前唯一一家符合該要求的外資品牌。
相比之下,歐美對中國汽車,特別是新能源汽車的態度為何如此小氣?實際上,不止于汽車和電池,之前有同樣遭遇的還有太陽能光伏板。
歐美忌憚的,一定是他們認為將產生威脅的。威脅的目標主要是自己的核心能力。
上次是華為,這次是比亞迪,上次是信息技術產業,這次是汽車產業。
套路還是那個套路。
上次說偷技術,這次沒說偷技術,因為中國電動汽車確實起步早,偷也沒地方偷,所以這次再說偷,明顯不合邏輯。
此事從另一個角度看,不管哪個國家,只要認真搞技術,只要真金白銀地投入,就能領先,同時也反映了中國技術人員的素質與歐美大致同等。
上次說偷技術之后而控制芯片,試圖從源頭制約我們信息技術的發展,而在汽車領域,控制芯片很難奏效。
因此這一次,歐美只能越過這兩個流程,直接在生產環節找問題。
工資低于歐美、加班時間長等問題確實存在,但并不是中國汽車成本低的主要原因,最主要的原因是,經過40年的發展,我國已經成為世界上工業門類最全的國家,我們不僅有成本優勢,也有規模優勢,更容易形成新的生態系統。
當然,我們也應該適時提高工人工資,控制加班時間,讓產業工人分享幾十年的成果,不給歐美制裁我們的借口。
為何歐美如此懼怕我們的光伏發電板、電池和新能源汽車,其實懼怕的就是這背后強大的制造業。我們今天電動汽車的成就,是中國制造業厚積薄發的產物,歐美害怕的正是這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