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的研究結果已發表于鳥類學期刊Avian Research上,題目為:
Detour for the inexperienced? Migration count data suggest mostly juvenile Greater Spotted Eagles appear in coastal peninsulas in China.
作者:師旭,王小平,危騫,林琦瑋,朱磊。文章鏈接可點擊文末閱讀原文。如需聯系作者,請聯系xu.shi@uqconnect.edu.au
或微信:lylanji
誰不想看雕呢?
猛禽遷徙,是候鳥遷徙季節最壯觀的景象之一。在全國各地的猛禽觀測點,大家最想看到的應該都是大型且罕見的雕兄們吧,期盼著烏雕,草原雕,白肩雕,短趾雕… 通常時近中午,一群猛禽匆忙來到,打頭陣的是常見的普通鵟,鳳頭蜂鷹,灰臉鵟鷹。它們在空中匯集,盤旋,輕快地前行,記錄表上的猛禽數量快速增加,你預感到這一天,乃至這一個季節的遷徙高峰就要到來。
烏雕(上)和短趾雕(下)這樣的大型猛禽總是關注的焦點 攝影:歐若風
很快,望遠鏡里出現了一個不怎么扇翅膀的大家伙。大得多的翼展和長長的翼指讓所有人摒住了呼吸。它的飛行更加沉穩,強大的氣場使其他猛禽看起來仿佛只是陪襯。終于,它飛得近了一些,高了一些,再一次盤旋,巨大的體型,寬闊的翼展顯露無疑,觀測員們情不自禁高聲驚呼:雕來了!第一次看到雕的人歡呼雀躍,錯過的人扼腕嘆息。這就是大型雕類的魅力。
烏雕(中)的氣場和其他猛禽截然不同 攝影:鄧世林
在中國穩定分布的雕里,烏雕(Clanga clanga)是分布較廣,也是遷徙季較容易見到的一種大型雕類。烏雕雖然在歐亞大陸廣泛分布,但其種群數量并不多,近年來也有下降的趨勢,因此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評估為易危級別,在我國也被列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相較歐洲大量的環志,追蹤和遷徙監測工作,東亞地區的烏雕研究寥寥無幾,最基礎的數量和分布都鮮有報道,也很難對于其種群動態做出準確的評估。因此,通過基礎的監測,記錄下當前的情況作為本底和基線就更加重要,并且隨著監測年份的增加,監測范圍的擴大,我們能夠逐漸對烏雕的生存狀況做出相對準確的估計。
烏雕分布示意圖,深黃色為繁殖區域,淺黃色為遷徙經過和越冬區域。注意其在東亞的分布范圍是很不全面的 數據來源:iucnredlist.org
四大監測點,記錄了多少烏雕?
2022年,在SEE基金會的支持下,我們初步建立了由內地十余個監測點組成的遷徙猛禽監測網絡。各個監測點之間數據的交流,匯總,也使得我們能夠從更大的地理尺度來研究烏雕和其他猛禽遷徙的相關規律。我們使用了全國烏雕記錄較多,監測較為完整的四個監測點的觀測記錄(圖1),其中有兩個沿海監測點:遼寧大連老鐵山,廣西北海冠頭嶺,兩個內陸監測點:成都龍泉山,重慶平行嶺(包括數個鄰近的監測點)2020年至2023年間的烏雕記錄。我們通過照片對比,進行了嚴格的重復記錄的篩除,從而能夠對遷徙經過的我國的烏雕數量進行初步的抽樣統計。
圖一:全國四個監測點的地理位置示意,紅點為監測點位置
表一:四個監測點統計到有照片記錄且去重之后的烏雕數量。
年份
冠頭嶺
老鐵山
龍泉山
平行嶺
2020
13
22
2021
15
7
19
2022
6
72
10
31
2023
3
108
20
14
整體來看,大部分監測點平均每年記錄到的烏雕數量在10到20只,并且年際波動較大,有的年份一天就能看到兩位數的烏雕,而有的年份全年才只有個位數的記錄。相比之下,老鐵山的烏雕數量遙遙領先,甚至超過了其他監測點的總和:2022至2023年,老鐵山平均每年的烏雕記錄達到了90只,遷徙高峰期常常一天記錄兩位數的烏雕。查閱公開資料顯示,老鐵山是東亞地區烏雕數量最多的遷徙監測點,在整個歐亞大陸的猛禽監測點內也能名列前茅。
老鐵山的烏雕群 攝影:關翔宇
烏雕烏雕你幾歲了?
除了最基本的數量統計以外,我們還能通過識別每個個體的年齡,更好地了解猛禽遷徙的規律。烏雕和其他大型雕類一樣,換羽的程度體現了每個個體的年齡的大致范圍。夏天出生的烏雕幼鳥在秋季第一次遷徙時,整體羽毛顯得新鮮,整齊,沒有太多的磨損,很多時候還能看到明顯的淺色的飛羽邊緣。幼鳥的翅型也比較獨特,呈現出一定的弧形。
典型的烏雕幼鳥,有著整齊而新鮮的羽毛 攝影:李苞
對于烏雕來說,越年輕的個體下腹部和尾下覆羽的白色范圍通常越明顯。
烏雕幼鳥的下腹部和尾下覆羽的羽毛通常是淺色 攝影:鄒滔
這只幼鳥的飛羽腹面上有細密的橫斑,和草原雕,白肩雕等的粗橫斑不同,是烏雕的重要識別特征 攝影:王小平
烏雕幼鳥的背部特征則更明顯:幼鳥的翼上覆羽,背部的羽毛和尾上覆羽有整體排列的淺色羽緣,仿佛精心雕刻的花紋,這在通常顯得斑駁暗淡的大型猛禽的羽毛中十分特別。
烏雕幼鳥極具辨識度的背部羽毛 攝影:三牛
在完成第一次遷徙,度過第一個冬天后,我們稱此時的烏雕為第二年的亞成鳥。這個年齡的烏雕在秋遷時通常已經更換了幾枚內側的初級飛羽(翼指),以及靠近初級飛羽的幾枚次級飛羽還有中間一兩枚次級飛羽,這些新的飛羽通常顏色較深,并且由于沒有磨損也比舊的飛羽長一些,顯得整體的羽毛長短和深淺不一。
第二年的烏雕,能看到外側幾枚磨損較嚴重的舊的飛羽,以及內側幾枚新換的飛羽,另外也更換了部分次級飛羽 攝影:胖麻雀
更年長的烏雕會逐漸替換掉所有的幼鳥羽毛,部分飛羽和體羽已經經歷了多輪換羽。下腹部和尾下的白色逐漸減少,體色變得暗淡,翼上和背部的覆羽的淺色羽緣也逐漸消失,整體更偏深褐色。
較老的烏雕基本上所有羽毛都經歷了至少一次換羽,尾下的淺色逐漸減少 攝影:鄒滔
成鳥幾乎是完全的深褐色,成了真正的“烏”雕 攝影:鄒滔
至少4-5年后,烏雕才能達到成鳥的羽色。這時的烏雕整體深褐色,翅型寬大,光線較差時顯得翼下一片漆黑,只有標志性的翼指根部的淺色“月牙”還勉強可見。亞成鳥和成鳥的具體年齡不太好判斷,需要清晰的照片來檢查換羽的情況,但是區別幼鳥和包括亞成鳥、成鳥在內的“非幼鳥”就相對容易得多:只要有換羽,就不是幼鳥。因此即使是非常抽象的紀錄照,也能準確地判斷其年齡范圍。
本研究中所使用的幼鳥和非幼鳥的定義示意圖
沿海監測點為何成為“幼兒園”
我們統計了沿海和內陸遷徙監測點的烏雕的幼鳥和非幼鳥的比例,發現了巨大的差別(圖2):內陸監測點的幼鳥比例只占20%左右,而沿海監測點的幼鳥比例達到了82%(冠頭嶺)和61%(老鐵山),均超過了一半。
圖2:各監測點的烏雕年齡比例
大型猛禽通常需要數年才能性成熟并參與繁殖,烏雕每窩通常只能繁殖1-2只幼鳥。因此不難推測,在“正常”的情況下,當年出生的幼鳥占整個種群的比例是比較低的,絕對不應該達到超過一半的數量,而內陸監測點的幼鳥比例顯然更接近種群內部完全隨機抽樣的比例。
老鐵山的烏雕以幼鳥為主 攝影:王小平
為什么沿海兩個監測點的烏雕幼鳥比例這么高呢?從地形上看,這兩個監測點都屬于半島的末端。冠頭嶺位于北海市所在的向西南方向延伸的半島的末端,而老鐵山同樣是朝西南方向延伸的遼東半島的末端。對于遷徙猛禽來說,最省力的飛行方式是借助山谷和山峰之間由于熱空氣上升帶來的上升氣流獲得高度然后滑翔前行,最大的挑戰來自于穿過缺乏上升氣流大的水體,比如海洋和湖泊,在這種環境中,猛禽需要全程振翅飛翔,對于體能和導航是極大的考驗。
沿海兩個監測點均位于半島地形的頂端
以老鐵山為例,這里記錄的烏雕幼鳥的繁殖地在我國東北,朝鮮半島和俄羅斯遠東地區,越冬地在我國長江中下游乃至東南亞。如果能橫跨渤海灣,從大連、旅順直飛威海、青島,就能抄近路到達華東地區,省得從錦州,山海關和華北地區繞行。然而即使是不到一百公里寬的渤海海峽,對于烏雕和其他大型猛禽也是極大的挑戰。在歐洲,哪怕是距離只有二三十公里的直布羅陀海峽,都有不少兀鷲,短趾雕因體力不支,風向驟變或者被烏鴉追打,最終在海里溺亡的案例。實際觀測中我們發現,許多出現在老鐵山和冠頭嶺的烏雕會在當地逗留好幾天,猶豫而不敢跨海,而龍泉山和平行嶺的烏雕絕大部分都是直來直去,極少停留。
左邊這只烏雕2022年10月25日拍攝于老鐵山,右邊拍攝于10月28日,對比同側翅膀上的細節,大概率是同一只個體 攝影:風鳶,李苞
我們推測這些烏雕幼鳥在第一次遷徙時由于缺乏經驗(烏雕成鳥幼鳥分開遷徙),或者跟隨了其他跨海飛行能力更強的猛禽,來到了這些半島的末端,但是又遲遲不敢繼續往前跨海。實際觀測中,大部分個體最終會放棄出海,選擇沿著海岸線返回,重新沿著錦州-山海關一線遷徙。而亞成鳥和成鳥已經有了至少一次遷徙的經驗,了解此處的地形和風險,會在遷徙途中選擇繞開這兩個半島,從而導致了冠頭嶺和老鐵山的遷徙烏雕以幼鳥為主的現象。
虛線為跨海線路,實線為推測的實際飛行線路
展望:未來的遷徙猛禽監測
說到猛禽監測,大家常常想到的是統計種類和數量。然而遠道而來的猛禽還帶來了更多的信息,值得我們去留意,比如性別,年齡,色型......這次的烏雕研究,是我們第一次在數量統計的基礎上,開始嘗試記錄并利用更多類型的數據。我們發現猛禽的年齡數據不僅能用來計算遷徙經過的猛禽的成幼比例,還能幫助識別不同年齡猛禽的遷徙時間和路線上的差異。目前,部分國外的猛禽監測點已經把年齡的抽樣調查加入了日常的監測工作中,這也是我們接下來努力的方向。隨著更多監測點的加入,更多人來參與遷徙猛禽的監測和記錄,我們也能進一步了解這些空中霸主的生活。下一個秋天,當烏雕再次飛過天空,除了拍照與記錄之外,記得仔細觀察一下它,問問它你今年多大啦?
致謝:
這項研究的開展離不開SEE基金會,深圳質蘭基金會的支持,以及各監測機構和單位的常年的堅持和努力,包括:廣西生物多樣性研究和保護協會(美境自然)、遼寧蛇島老鐵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成都觀鳥會和重慶觀鳥會。許多志愿者和攝影師也為照片數據收集做出了貢獻,包括且不限于(按姓氏、網名拼音排列):柴鑒云,程威,大雨,鄧世林,杜少波,馮國珍,肥皂,高向宇,管曉麗,韓基弘,韓小杰,韓正,何亞寧,黃飛澎,江華志,蔣志友,李苞,李玫霖,李守元,李興宇,梁元泉,林紹杰,劉竺,繆東煒,歐若風,任晉源,三牛,楒婷,湯凱,王黎明,Xiaobo Wang,Vincent Wang,越冬,楊興斌,樂偉強,張棽,張迎慶,朱震昕,鄒滔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