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1898年6月9日,北京各國事務衙門,大清(李鴻章)和大英(英國駐華公使竇納樂)簽訂了《中英展拓香港界址專條》。
根據條約,1898年7月1日起,大清將要把廣東省新安縣(今廣東深圳)自深圳河以南、九龍司地方街以北的土地全部“租借”給英國,租期為99年。
完全接受大英帝國的統治,成為英屬香港的一部分。
(見上圖黃色部)
條約是簽了,但英國人卻并不急于接管這片土地。
因為從1840年鴉片戰爭,英國人就屢屢同廣東本地紳民發生沖突,英國人見識了本地民風的彪悍,知道鄉土觀念重、宗族紐帶強大的廣東人并不好統治。
因此,這次英國人非常慎重,決定先充分調查和研究后,再進行接管。
對新界調查的任務分派給了港英政府的二把手——港督府的輔政司駱克(James Stewart Lockhart)。
此人是個“中國通”,不但能說一口流利的粵語,對中國文化也頗有研究,甚至熟讀儒家經典,以“儒學者”自居。
為了給新界居民營造出一個“英國將實行仁政”的假象,所到之處,一不擾民,二不要地方接待,甚至還主動對窮苦百姓捐贈財物。
效果不錯——除了少數幾個村落堅決抵制,其余村落都被假象迷惑了,對駱克的到來至少沒有抵觸情緒。
中英雙方在深圳河樹立界碑 紅圈內為駱克
緊接著,港英政府就開始緊鑼密鼓進行全面接管新界的準備工作了。
02
1899年1月21日,25名香港警察在150名駐港英軍保護下,來到新界的大埔墟,搭起竹棚,掛出“大英帝國香港新界警察署”的牌子,升起了“米字旗”。
突然從四面八方涌來上千百姓,要求降下米字旗,拆掉竹棚。
英國人豈肯就范?排成作戰隊形,100多支槍口對準了手持大刀、鋼叉的百姓。
雙方陷入了對峙。
聽聞大埔墟出事,卜力馬上派出200多名士兵,帶著兩挺機關槍,全副武裝,迅速增援。
而趕來增援的百姓也越來越多,但大多拿著各類冷兵器,有的甚至拿著農具當武器,只有少數人拿著土銃。
實力如此懸殊,最終新界鄉紳為了避免無謂犧牲,招呼鄉親撤出了現場。
危機暫時解除,但更大的反抗活動卻在醞釀中。
03
去年駱克到新界搞調查的時候,新界的屏山、錦田等村子就拒絕讓駱克進村,甚至用石頭扔駱克。
這些村子居住的是當地歷史最悠久、最有聲望的鄧氏家族。
北宋時從江西遷入。
八百年間,子孫一直擴散到了東莞縣、惠州府一帶,成為了新安縣赫赫有名的豪紳。
香港新界錦田鄧氏宗祠
鄧氏家族為什么抵觸呢?
一來,鄧氏在新界擁有大量的田產。他們聽說香港被割讓給英國之后,所有土地都被英國人無償征收,因此深怕“鬼佬”一來,自己的田產也被搶走;
二來,他們聽說香港實行英國法律,沒有祠堂,也不允許納妾,甚至只能過圣誕節而不能過大年。不讓納妾還好說,但不讓進祠堂祭祖燒香,這等于要他們的命。
從這次沖突中,鄧氏家族看到英國人武器精良,訓練有素,鄉民絕不是對手。
因此他們一邊聯絡各地的鄧氏子孫,一邊籌款購買武器,訓練鄉勇。
準備和英國人大打一場,絕不讓“米字旗”在新界升起!
04
到了3月中旬,香港方面傳來消息:港督卜力打算在4月17日正式在大埔墟舉行“升旗儀式”,也就是說,英國人將在這天正式全面接管新界。
時間很緊迫了,錦田鄧氏家族的領頭人鄧儀石決定,馬上召集鄉紳代表,組成抗英公會。
但除了鄧氏家族代表堅定表態抗英,其余代表大都態度冷淡。
他們的理由是:朝廷都不要咱們了,沒必要上趕著當大清人。再說英國人裝備什么水平,在大埔墟咱都看到了,就咱這土槍土炮跟英國人干,不是以卵擊石么?
鄧儀石深怕抗英力量不夠,又趕緊派人去東莞縣雁田村找他的同宗兄弟——鄧輔良,請他前來幫忙。
鄧輔良是武進士出身,驍勇彪悍,早就對朝廷把土地拱手讓給洋人的行為十分憤恨。
接到求援信,馬上召集鄉勇,收拾武器,準備干糧,迅速出發了。
抗英的新界鄉勇
按照鄧儀石的計劃,4月17日大埔墟舉行升旗儀式時發起襲擊,一舉殲滅港府的頭頭腦腦。
可他沒想到的是,一個意外事件卻打亂了整個計劃,讓這場抗英之戰提前爆發了......
05
4月14日,港英政府在大埔墟設置的新界警察署為了籌備升旗儀式,搭建了臨時禮棚和觀禮臺。
大埔百姓看到后怒不可遏,夜幕降臨后,一把火把禮棚和觀禮臺燒了個精光。
英國人馬上對放火的鄉民開火射擊,鄉民也拿著土銃還擊。
鄧儀石得到消息,當機立斷,派出屏山、錦田的鄉勇前往增援,并派人在大埔頭山東麓挖掘塹壕、設置拒馬,斷絕香港到大埔的唯一道路。
4月15日清晨,港督卜力收到消息,鑒于香港通往大埔的道路已被截斷,下令由駱克率500英軍登上軍艦,繞過西貢半島,從海上進攻大埔。
4月16日上午,英軍艦隊到達大埔墟東面的吐露港,立即炮轟擊鄉勇陣地,同時步兵強行登陸。
鄧儀石指揮鄉勇們用落后的武器堅持到中午時分,終于頂不住,被迫向錦田方向撤退。
下午2點多,駱克帶領英軍進入大埔墟,舉行了簡單的升旗儀式,隨即下令向北追擊,發誓要把這些反抗者鏟除干凈。
英國人拍攝的新界大埔墟升旗儀式
06
4月17日早上,英軍追擊到了大埔墟以北的林村。
鄧儀石率2500名鄉勇,已設下埋伏。
英軍先頭部隊被打得人仰馬翻。但是軍大部隊陸續到達,用機關槍和輕型野戰炮,給鄉勇造成了很大的傷亡。
鄧儀石果斷向后撤退。
英軍窮追不舍,當天深夜,追擊到了石頭圍,人困馬乏,只得扎營休息。
他們萬萬沒想到的是,第二天早上醒來,石頭圍已經聚集了不下5000名鄉勇。
原來,鄧輔良率領3000名雁田鄉勇跑來和鄧儀石的隊伍會合。
石頭圍距離錦田的中心——吉慶圍很近,必須在這里給予英軍較大打擊,才能保證吉慶圍的安全。
英軍一看這架勢,知道情況不妙,想趕緊突圍,沒想到領頭的軍官剛沖出石頭圍就被火銃一槍撂倒,身負重傷。
英軍群龍無首,只得守在石頭圍的圍墻里,靠著火力優勢抵擋鄉勇的攻擊。
駱克在大埔墟聽說后,立刻下令停泊在吐露港的英國軍艦向石頭圍進行遠程火力打擊。
新界六日抗英戰場示意圖
武器落后的鄉勇再次傷亡慘重,堅持到下午時分,鄧儀石下令全隊撤往吉慶圍,準備依托吉慶圍的防御工事做最后的抵抗。
吉慶圍是鄧氏先祖最早在錦田定居的地方。
從康熙年間起,鄧氏家族在村子四周建起了6米多高、3米多厚的圍墻,挖了十多米寬的護城河。
整個村子只有一個出入口,裝有堅固的連環鐵閘門。
圍墻上還有許多射擊孔。
如果是一般的土匪海盜,還真拿這樣的圍子沒有辦法。
只可惜,面對裝備最先進的英軍,古老的圍墻和鐵門已經難以抵擋了。
19日,戰至下午時分,鄧儀石和鄧輔良在族人掩護下逃出吉慶圍,一路狂奔到了深圳河以北。
英軍大肆搜捕鄉勇,還連環鐵閘門給卸了,作為戰利品運回了香港。
吉慶圍村口的連環鐵閘門 該門于1925年被港英政府歸還給鄧氏家族
07
新界反抗失敗,駱克又萌生了更大的野心——
5月16日傍晚時分,大批英軍突然越過深圳河,侵入深圳墟。
此地本來有1000多駐防清軍,但面對氣勢洶洶的英軍,居然一槍都沒敢放,直接繳械投降了。
英軍繼續北進,企圖侵占更多的土地。
饒是大清國再軟弱無能,此時也無法忍受了。
李鴻章當即照會竇納樂,質問英國為何不守條約?
竇納樂反咬一口:新界的抗英運動是兩廣總督譚鍾麟在背后指示的,而且有穿號衣的清軍混入鄉勇中參戰,因此是大清違約在先。
李鴻章反駁道:譚總督幾次給新界民眾發去告示,告知英國即將接受的事情,要求鄉民各守本分,不得作亂。你們說譚總督暗中指示民眾抗英,證據何在?
其實竇納樂心里都清楚,譚鍾麟確實跟此事無關,但堅決拒絕撤兵。
經過幾番較量,英國開出了撤兵條件——罷免譚鍾麟,同時賠償英國軍費15萬銀元,向英國賠禮道歉。
面對如此無理蠻橫的要求,清政府終于表現出了空前的強硬態度,堅決不接受。
不過,也只是不接受英國人的無理要求,出兵反擊收復深圳,那是打死也不敢的。
敢跟鬼佬干的,還得是廣東百姓。
08
英軍占領深圳后,跑回雁田老家的鄧輔良馬上召集鄉民,再次組織起抗英義勇三千多人,跑到深圳墟北面的布吉和沙頭角扎營,同一千多英軍對峙。
經過新界之戰,鄧輔良深知英軍火力兇猛,因此他沒有和英軍剛正面,而是組織小股敢死隊,趁夜色不斷襲擾英軍營地,擊殺英軍哨兵。
就這樣,從5月耗到10月,英軍傷亡者不斷增加,軍事行動花費的成本也是日甚一日。
終于迫使英國政府不得不重新評估侵占深圳的合理性。
經過評估,英國政府認為,這一地區人口眾多,且民眾反抗意識強烈,英國想長期占領,必將付出極大的代價,得不償失。
最終,11月13日,英軍撤過深圳河。
09
新界的這場抗英運動,就軍事上來說,給英國造成的損失非常有限。
據英方統計,只有2名英國軍官受傷,另有30多名印度和華人士兵傷亡。
而中國鄉勇陣亡高達500多人,受傷上千人。
但從政Z上說,這是一場收益很大的戰斗——
鑒于新界鄉民的激烈抗爭,港英政府不得不搞起了“一港兩制”,即在香港和九龍實行英國法律,在新界實行《大清律》,保留新界鄉紳的土地所有權,尊重當地的風俗習慣,祠堂,祭祖,納妾,一切照舊。
同時,還吸納了大量鄉紳加入新界的管理機構,實行“英華共管”。
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香港和九龍是真正意義上的“英國殖民地”,一切都是英國人說了算,而新界只能算“半殖民地”,中國人說話依然很有分量。
1925年港督司徒拔向吉慶圍交還鐵門
深圳的抗英運動則意義更大——
讓深圳避免成為第二個新界。
PS:
老王2017年去香港旅游時,住的酒店就在港島的“駱克道”上。
這條以駱克命名的道路緊鄰維多利亞灣,酒吧眾多,非常繁華。
而1899年抗英犧牲的新界鄉勇們的義冢卻鮮有人知道。
參考文獻:
《清史稿》、《清實錄》、《香港史》、《被遺忘的六日戰爭》、《香港6000年:遠古-1997》、《駱克與香港新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