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成長,父母需要留份“自私”給自己。父母一定要給孩子“機會”:讓孩子幫助你;給孩子機會安慰你;讓孩子學會保護你;告訴他你需要他。自尊自愛,自私自在的父母,才會被孩子溫柔以待。。
——薩姐
作者:暖心
常聽見有些父母這樣說:“再苦不能苦孩子”。
所以他們盡量對孩子好,給孩子吃好的穿好的,對孩子有求必應;
“別人家孩子有的,咱們家孩子也要有”:給孩子的東西都不比別人的差;
“孩子,只要學習就行了,其他的不要他管”……
帶著這樣的觀念,很多父母總是傾盡全力去養孩子,可是卻把孩子越養越自私。
前不久,就聽到一位媽媽吐槽自己的孩子:
小時候那么辛苦地帶他,半夜發燒背著他去醫院看病人都要瘦幾圈,沒想到現在上了大學,除了要錢,電話都不會打一個……
俗話說:父母越無私,孩子越自私。
父母給予的太多了,容易削弱孩子的能力。
聰明的父母都懂得“自私”一點,不僅讓自己輕松,還能贏得孩子!
01
“自私”的父母,愛自己多一點
贏得孩子的尊敬
有一位朋友說:
我每天下班都會晚回去十分鐘,在樓下坐著發呆,只有這十分鐘我感覺是我自己。
自從有了孩子,她每天累得像陀螺。
下班回家馬不停蹄地做家務、輔導孩子功課,早上六點起床換著花樣給家人做早餐。
可是她付出這么多,兒子卻經常朝她大吼大叫,丈夫也總是指責她脾氣暴躁。
有時候她也想:自己的“犧牲”算什么?感覺到自己的付出沒有一點價值。
其實,像她這樣這樣的媽媽有很多,在家庭里總是扮演“付出”和“犧牲”的角色。
可是一旦一個人失去“愛自己的能力”他就失去了價值。
就如《母親進化論》中所說:
“一個內心匱乏、沒有好好關照自己的母親,就像一輛油箱已經空了的車子,無論你如何使勁踩油門,都不過是在空轉。”
沒有自我的父母,只有空洞的思維和道理,所以在孩子眼里是“無用的”。
反而是那些“為自己而活”的父母能贏得家人的尊重。
綜藝節目《是媽媽也是女兒》中,歐陽娜娜的媽媽被問到“最愛誰”時,她說:我最愛的是自己。
她認為“愛自己是首要任務”。
她帶著這樣的觀念,活成了女兒們心中的榜樣,獲得了女兒的認同和愛。
歐陽娜娜曾在一封給媽媽的信中說:
“我像一條魚向往大海,不管未來有多么波濤洶涌,你在哪里,平靜和安心就在哪里。愿我能做一個像你一樣的好人,這才是我的終極人生目標。”
愛自己,才有被愛的權利。
無論我們在家庭里扮演什么角色,請保持一點“自私”吧:
沒必要事事都先考慮孩子,把自己的心情放在第一位;
穿衣打扮、讀書學習這些事一樣都不要落下。
“精致”的父母,才會讓孩子仰望。
02
“自私”的父母,學會“索要回報”
贏得孩子的感恩
生活中,這樣的父母很常見:
生病了,強忍著難受不告訴孩子;
再苦再累,也不讓孩子幫自己干活;
有好吃的永遠第一個拿給孩子……
在孩子的事情上,父母永遠都在付出。
從心理學角度來說:過度付出,很有可能將親子關系發展成主仆關系。
過度付出會模糊孩子的心理界限,讓他覺得:我可以隨意享受父母的好,而不必回報他。
李玫瑾在《圓桌派》中享過一個真實案例:
一個單親媽媽,為了養孩子,每天至少開14個小時的出租車。
可兒子并不體諒媽媽,不僅學習不好,還經常在網吧里打游戲。
無奈之下,媽媽在校門口貼了“懸賞帖”:
“誰能幫我家孩子戒掉網癮,我給他一萬塊錢!”
有位好心人給她支招:每天帶孩子一同出車接客,讓他體驗真實生活。
媽媽聽從建議,干脆不讓兒子上學,每天帶著孩子跑出租。
沒過多久,兒子熬不住了。
兒子看見媽媽辛苦賺錢的模樣,吃飯喝水上廁所都要擠時間、為了多賺點錢多遠的路都愿意跑。
于是兒子說:
“媽,我一定好好學習,以后撐起這個家!”
父母可以“無私”,但不要一直給予,否則你會放大孩子的“得到感”,讓他只懂享受,不懂感恩。
我們有“給予”孩子的義務,也有“索取”的義務,任何時候,愛都需要回報。
將“給予”與“索取”融為一體,才能讓孩子找到自己的定位,從而懂得責任。
父母一定要給孩子“機會”:
讓孩子幫助你;給孩子機會安慰你;讓孩子學會保護你;
告訴他你需要他。
雙向奔赴地付出,會讓愛變得更濃烈。
03
“自私”的父母,生活上更“懶惰”
贏得孩子的獨立
一位網友吐槽自己的孩子太“無能”。
上小學時,她每天會幫女兒選好衣服,整理書包;晚上放學回家什么也不讓她做,只管學習。
她為孩子做的這些事,一直延續到初中,后來她發現了:女兒越來越懶了,每天放學啥也不干,吃飯還等著人“投喂”。
有時候她工作忙沒時間收拾屋子,女兒的房間就會亂得像豬窩,衣服鞋子到處亂堆。
她提醒女兒“自己收拾房間”,女兒就說:“我不想弄,媽媽你幫我”。
“殺”死一個孩子:什么都不讓他做就可以了。
兒童發展心理學專家表示:
事無巨細幫孩子包辦好一切,絕不是摧毀孩子自理能力那么簡單,還可能毀掉孩子獨立人格的形成和未來的人生發展。
如今,很多的啃老族不就是如此嗎。
他們理所當然地享受著父母的幫助,明明是健全的人,活得卻像個“嬰兒”,還時不時地指責父母無能。
哈佛大學有項調查表明:從小做家務的孩子和不做家務的孩子相比,長大后的就業率為15:1,收入也高出20%。
動手能力就是孩子未來的做事能力,只有越獨立,孩子才會越優秀。
在網上看過一個場景。
一個2年級的女孩早上起床比父母還早當爸爸媽媽還早,她穿衣服的時候,父母還在呼呼大睡。
起床之后,小女孩刷牙洗臉,刷完之后還給媽媽擠好牙膏接好水放在一旁。
她給自己煮好雞蛋泡好牛奶,吃完之后媽媽才慢悠悠地起床。
從孩子3歲開始,父母就要慢慢地將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還”給孩子。
給孩子灌輸“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食其力”的思想。
讓孩子明白:只有自己親自走出來的路,才能越走越寬。
04
“自私”的父母,金錢上更“摳”
贏得孩子的付出感
有些父母總覺得,現在條件好,孩子想要什么就給他就行了:
孩子想要樂高玩具,這個不貴,也可以滿足;
想吃肯德基,去游樂場,買電話手表等,只要能滿足的,都不會拒絕……
可是,過度的物質滿足會對孩子起到“副作用”。
心理學上有一個“棘輪效應”:
指的是人的消費習慣形成之后有不可逆性,即易于向上調整,而難于向下調整。
無限制地物質滿足會放大孩子的無知,最后孩子會變得:
看到什么就想要,還要威脅父母必須滿足自己;
有一種“我想要什么,都一定要得到,不管好壞”;
不管家庭條件如何,總是習慣攀比。
父母,千萬別讓孩子做一個“不勞而獲”的人。
付出和需求要成正比,才能樹立孩子正確的價值觀。
一位網友分享了他的育兒經驗:
他們家每月都要開一次家庭會議,議題是:“這個月你最想要的東西是什么?”
于是他們一家四口就會,把自己最想要的東西說出來。
爸爸想要一輛自行車;媽媽想去辦張健身卡;哥哥想要樂高;弟弟想要電話手表。
然后他們會先滿足爸爸媽媽的愿望,因為他們為家庭付出了。
如果哥哥和弟弟想要的東西就要付出勞動力。
他們家規定孩子:掃地一次一元、洗碗一次3元、做飯時幫忙打下手2元……
這位網友說:
“我就是想讓孩子知道,一個人的需求要與付出對等,我們每個人不能為了一己享樂,隨心所欲地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也許這樣的父母很“摳門”,但是卻能培養孩子的韌勁,讓孩子既懂得享受,也懂得去獲取。
養育一個健康的孩子,適度的“物質匱乏”更能激起孩子的動力。
05
“自私”的父母,錯誤面前更“愛計較”
贏得孩子的責任感
我們經常看見有一些“熊孩子”搞破壞、擾民、打人,他們的身后都要么站著視而不見的父母,要么就用“他還小”為原因替孩子敷衍了事。
殊不知,孩子的壞毛病往往會根深蒂固地印在他的言行里。
從兒童行為學上來說:
在孩子3-12歲這個階段是塑造人格最好的時期,如果這個階段不去糾正孩子的錯誤,很難樹立他的價值觀,那就會讓孩子終生成為一個“壞孩子”。
演員狄鶯曾經就因為縱容兒子犯錯,讓兒子走上了絕路。
她的兒子18歲的時候,因為私藏槍支彈藥,并且揚言要對就讀的高中發動恐怖攻擊,被警察帶走了。
教育最大的“覺醒”是教會孩子承擔責任。
孩子犯錯,父母要給孩子一種“犯錯是你自己的事,請你自己承擔”的態度。
不縱容、不包庇,才能讓孩子在錯誤中成長。
卡爾·威特作為教師,記錄了對兒子犯錯的教育過程。
有一次,他帶著兒子出去購物,結完賬發現兒子手上多了一個蘋果。
詢問原因,兒子只是說“覺得蘋果太好吃,順手拿的”。
卡爾當時第一反應:教育兒子的時機來了。
回到家,他告訴兒子“拿東西要付錢,才可以拿”。
他要求兒子把錢還回去,并且他不會幫忙付錢。
兒子無奈之下,只好拿了自己存錢罐里僅有的一點錢幣把錢還了回去。
從那以后,兒子再也沒有隨手拿過別人的東西。
事后卡爾總結道:
“孩子的任何一點惡習都可能成為一座堤壩上的蟻穴,若不及時填塞,就會在未來的某個日子里出現洪水泛濫的情形。”
孩子犯錯,父母將他“推”出去,才是最好的“警告”。
看過一句話:“有規矩的自由叫活潑,沒有規矩的自由叫放肆。”
“愛孩子”與“立規矩”并立前行,才能給孩子最好的愛。
06
在傳統觀念里,父母是這樣的:
多為孩子考慮,需有利他思維,要“心底無私天地寬”。
但是,這樣的觀念只停留在過苦日子的過去,如今的生活優越,父母過度無私,不僅消耗自己,還會摧壞孩子。
孩子的成長,父母需要留份“自私”給自己。
所以,父母們一定要記住:
生病了,就讓孩子去關心你;
再忙再累,也要留出時間給自己,用于自我成長;
條件再好,都要讓孩子去付出;
再小的錯誤,都不能將就孩子。
自尊自愛,自私自在的父母,才會被孩子溫柔以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