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
6月17日人社部和財政部官宣,退休人員養老金上調3%。盡管此次上調低于預期的3.5%-3.8%,但3%的上調對于退休人員來說仍不失為一筆不小的收入。
以養老金5000元為例,這項惠民舉措實施后退休人員每月應該可以多拿150元左右。
而與之對應的則是農民的基本養老金卻是少之又少。雖說在提高退休人員養老金的同時,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也將在最低標準上提高20元,但與退休人員的養老金相比仍然少的可憐。
不可否認,退休人員在職時為國家的建設作出了巨大貢獻。尤其是原先在事業單位的、體制內的、國企工作的人員,他們將自己幾十年的最好時光都奉獻給了國家。將他們安排好,安享晚年是最重要的事情之一。
在退休人員養老金已實現21連漲的當下,我們欣喜的看到退休人員的日子越過越好,他們在充分滿足自身晚年生活需求的同時,還能夠拿養老金幫襯子女還房貸,給孫子孫女的教育出力。
但是,還有一個現實讓人無法直視,那就是與退休人員日子越過越好形成鮮明對比的則是,那些留守在農村老人們的現狀。盡管他們大多年老體衰,卻仍要每天在莊稼地里勞作。
一方是每天能在公園里吹拉彈唱盡情享受生活安樂晚年的退休人員,一方是一刻也不敢歇息活到老干到老的農民窘境。
同樣是人,這種涇渭分明的生活方式,讓很多農民的心里有一種被深深傷害的感覺。
據了解,目前除個別經濟條件較好地區60歲以上的農民,在村委會的幫襯下可以拿到每月上千元養老金,但這只是個例,大多數地區的農民養老金都只是一百來塊。
以人口大省河南為例,城鄉居民的最低養老金為123元/月,即便上漲后多拿20元,他們每月的養老金收入也不足150元。
150元能做什么,省吃儉用也達不到最低生活標準。因此,很多農民即便七八十歲的年齡,也不敢放下鋤頭。
資料顯示,從2014年,機關事業單位、企業職工和城鄉退休者的養老金實施以來,他們的退休金分別平均為2741.5元、2063.9元、156.9元;到了2022年,以上三項分別變為6099.8元、3148.6元、204.7元。
10年以來,公務員退休金從農民的17.47倍增長為29.8倍;職工退休金從農民的13.15倍增長到15.38倍。這種明顯的對比讓人很無奈。
上世紀那個烽火連天最艱難的時候,我們的戰略是農村包圍的城市,從而造就了如今的盛世。誰曾想距離那個奉獻的年代還沒有過去多久,昔日最苦最累的農民仍然是最苦最累的群體。
看著退休人員的養老金在數千乃至上萬元的基礎上仍然一漲再漲,農民說不眼熱是假的。
其實,對于大多數樸素的農民來說,也不敢奢求在年老干不動活的時候能領多少養老金,能夠達到個最低生活保障也行。
但這樣奢求能實現嗎?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