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再回文廟<<<
在“暴力梅”的間隙來到文廟,這個曾給上海無數學生留下青春回憶的地方,如今也陷入正在“舊改”的工程中,夢花街以南、蓬萊路以北,原先的里弄大多被貼上“舊改基地 注意安全 無關人員 請勿入內”的藍牌,門面被搬磚封得嚴嚴實實,好似生怕閑人進入影響改造大業。
文廟,是上海唯一祭祀孔子的廟宇,歷史悠久。改革開放文廟重新開放后,大人在淘舊書,學生在這里買教輔。逐漸,這里又成了淘打孔CD的勝地,進入21世紀后,異次元文化浸潤此處,售賣手辦、大頭貼、同人店鋪在這里扎堆開業,文廟被譽為“上海的秋葉原”。
曾經的上海秋葉原
彼時,文廟周邊更不乏小鋪小餐館,緊靠文廟的敬業中學、市十中學的校友,一定不會忘記在文廟吃菜飯、吃排骨年糕的歲月,那時候的學校,每日上學后學校并不鎖門,學生如果愛在學校吃午餐就吃,覺得伙食不好的,出門跑去文廟邊上的小飯館吃飯,沒有任何人會阻攔,也沒有任何人會覺得不安全。
“胖子面”、“文廟菜飯”,屬于自己無法忘卻的回憶。
名面館“胖子面”
文廟曾經的小商鋪
2.
>>>紹興酒場<<<
而文廟周邊小飯館最出名的,當然就是千禧年前一年創店的紹興風味小飯館「孔乙己」,1999年,34歲的紹興人楊金寶拋開家族建材生意,在學宮街開業此店。
上海人都知道一句俗話,“無寧不成席”,意為如今的上海人中,祖籍寧波、紹興體量巨大,「孔乙己」的小店主營本格紹興菜,“臭”、“腌”、“霉”樣樣在行,更有非常地道的紹興黃酒,故小店一開業就吸引眾多客流。上海灘愛吃人士,誰沒有吃過「孔乙己」的金牌太雕雞、梅干菜扣肉、糟味三拼,以及讓紹興本地人大贊正宗的蒸三臭。十年一晃而過,「孔乙己」在那個還沒有網紅概念的年代,成為這個老城廂的小餐館頭牌,看看如今上海中式小酒館中紅的發紫的「三佰杯」,縱然模式概念不同,但料理樣式,大抵是「孔乙己」很早就做過的了。
苔條黃魚
糟味三拼
金牌太雕雞
梅干菜扣肉
蒸臭豆腐目魚蛋
真正讓「孔乙己」成為全市級名店的,是他在駐滬日本人圈中的大紅大紫。常駐上海的日本人一度達5萬人,上海蟹(大閘蟹)、小籠包、紹興酒(黃酒)是他們心中上海菜的代名詞。都知道日本人喜歡扎堆,一旦出名,「孔乙己」的日本客人便紛至沓來,一度店里專門聘請了日本籍店員服務語言不通的日本客人,店里擺著一堆日本媒體對小店的褒獎證。即使日本本來就有吃大閘蟹,喝黃酒的食文化,但翻看近20年日本媒體對紹興菜在日本本土的發展的報道,訪問過「孔乙己」的日本人回國后對紹興料理的宣傳功不可沒。
3.
>>>一周閉店<<<
但「孔乙己」文廟店的生意不免還是受到地區改造的影響,7月1日起小店將停業且沒有明確重開計劃。也許是即將失去方知珍惜的人之常情,原本就生意興隆的「孔乙己」更是陷入預約困難,中國人、日本人、歐美人趕來品嘗這里的紹興美味。
天下第一鮮
搖搖欲墜的「孔乙己」是如今整個文廟地區唯一“商業活力”所在,周邊已沒有一家稍有模樣的店鋪。用灰色水泥封閉的沿街商鋪,曾個個人流如織,如今只剩下墻上反映此地舊貌的漫畫,以及「孔乙己」的紅色燈籠無力的垂在那里。
除了周邊工地的農民工,到此地的市民大抵都是來「孔乙己」吃飯,每天當「孔乙己」閉店熄燈后,整個地區便陷入寂靜與昏暗,這種對逝去美好事物的無力和落寞,真不是重新造一個現代化殼子可代替的。
縱然「孔乙己」已有三家分店,但哪有文廟店古早、淳樸而地道。記得胖子面搬遷后,一次為了趕去新址吃面,大雨天連車都撞了,可惜體驗遠不如昔。期待未來不如把握現在,我們希望「孔乙己」能在此重生,但也希望能把握最后的幾天機會,去「孔乙己」集齊回憶、一飽口福。
地址
黃浦區學宮街36號
附上上次做的知乎Live的鏈接
《如何在日本體驗米其林餐廳》
依舊可以進入聽我的演講內容
https://www.zhihu.com/lives/761551280421240832?from=timeline&isappinstalled=0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