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繪紅軍長征出發示意圖四張【申報新聞與紅軍長征出發90周年-6】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自2024年1月16日發帖說:中國新聞網即將啟動的“紀念紅軍長征出發90周年,而今邁步從頭越——長征路上學黨史”網上重大主題宣傳活動,目的就是匯聚互聯網的力量,在今昔對比和時空交錯間,講好長征路上的新故事。還提出了一個很現實的問題,“新時代再出發,如何把紅軍長征的故事傳播的更遠?”
既然紀念“長征出發”,我認為重點放在“出發”二字上。
為何出發?出發去哪里?出發的初心是什么?出發的決心如何下定的?出發前做了哪些準備?紅軍如何編隊?留下的掩護部隊是哪一支?怎樣集結?如何緊急擴大隊伍?糧食怎么辦?傷病員怎么安排?中央銀行的金銀珠寶與銀元為何要分給基層官兵?哪一支部隊最先出發?走出第一步有多難?
我感到作為中國共產黨,作為人民軍隊的歷史、戰史,黨中央和紅軍出發至少有100個問題需要弄清楚,其中有的問題雖然是假設,也要回到當時的環境來討論,也很有價值,比如說“毛澤東不參加長征會,他本人會怎樣?離開根據地的紅軍會怎樣?”
《長征出發的前前后后——紀念紅軍長征出發98周年講座》
這里的四幅圖是從40多幅圖中選的,是示意圖。軍事上有要圖,有示意圖。
簡單的線條和文字繪制示意圖,來表達紅軍出發前后的一些真實情況。為何繪制示意圖而不是用“標準的紅軍長征圖”呢?紅軍長征標準圖是依照中國地圖繪制的,這樣的軍事地圖一些聽眾看不懂,對復雜的線條和地名、河流不熟悉,反而影響了聽課效果。
軍事上,戰術標圖,藍色系用作表示敵方,紅色系列表示我方。有時進攻方用紅色,防御方用藍色。很有意思的是,國民黨軍從一開始就用藍色表示自己。
四幅示意圖的底色用了藍色,表示國民黨統治下的區域,紅軍長征就是從國民黨統治區里走過的。示意圖還表示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是在中華民國中的一小塊地方。
敵人的第五次圍剿,實行碉堡加公路的“囚籠政策”,步步為營,不斷壓縮紅色根據地,這種作戰方法,是從德國學來的,碉堡式樣也是學了德國的。紅軍當時真還沒有輕易攻克碉堡的好辦法。
借此話題說說碉堡(工事)。
國民黨軍構筑碉堡還是很有技術,抗戰前從德國進口鋼筋水泥,在全國不同地方構筑碉堡防御工事線,日軍遇到這樣的碉堡也頭疼。
1937年11月12日,日軍在江蘇省松江縣楓涇鎮東和鎮西(今屬于上海),遭遇國民黨軍構筑的碉堡防御線上的核心碉堡——重機槍工事,也是無法攻克。最后是敢死隊用長竹竿挑著澆過汽油的布,塞進機槍射孔的方法;再就是敢死隊的軍官爬上碉堡,從碉堡煙囪里投入手榴彈拿下碉堡的。日軍的山炮炮彈打在這樣的碉堡上只是一個白印子。用干柴稻草燒碉堡是當時日軍推廣的戰術,編進他們的《小戰例集》。
日本侵華,在華北推行“囚籠政策”,用炮樓+壕溝+鐵絲網+公路的方法圍困我抗日根據地,抗日軍民在共產黨領導下,發明了破襲戰、地道戰、平原作戰、水上游擊戰,打破了日軍的“囚籠”。那時,對付碉堡一是火燒,二是土炸藥爆破,打下一座炮樓是了不起的勝利。
解放戰爭中出了一位英雄——董存瑞舍身炸碉堡。解放上海時,解放軍在上海市區西南的七寶鎮,遇到敵人的34個碉堡構成的防御陣地,解放軍攻擊了3天才拿下來。現在,這里成為紅色打卡點,名稱為“漕寶路七號橋碉堡”,這里是閔行文化公園,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搜索看看。
抗美援朝,有黃繼光用胸口堵美軍的碉堡射擊孔噴火槍口。
說了一大圈,打碉堡,真實不容易,犧牲很大。紅軍反第五次圍剿作戰中多少戰士犧牲在攻擊敵人碉堡的路上,長征途中攻克敵人的堅固碉堡仍舊是難題,比如突破臘子口。
2024-6-26
上海龍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