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件老物件,都承載著一段歷史,都見證著一段時光。
它們或陳舊或斑駁,但都無法掩蓋它們曾經(jīng)的光輝。
下面這些老物件你認(rèn)識多少?
1.
這個東西叫“木犁”。
你認(rèn)出來了嗎?
它看起來簡簡單單,就是一個木頭做的犁頭,再加上一個長長的木柄。
那個年代,可不像現(xiàn)在有各種高科技機器。
以前的人全靠它,讓耕地輕松得不止“一星半點”。
木犁套上一頭牛,只用牽著牛在田里來回走,就能把土地翻得松松軟軟。
那個時代勞動人民的勤勞和智慧,到現(xiàn)在還是讓人驚嘆不已。
2.
乍眼一看這不是根骨頭嗎?其實這個東西叫“紡線錘”。
骨頭做的紡線錘是一代人的回憶,也有地方叫它“線拐子”。
它特別光滑,中間部分細(xì),兩頭粗,正當(dāng)中有個眼,插著一個鉤子。
以前沒有現(xiàn)在的全自動機器,都是用這東西來捻線的。
旋轉(zhuǎn)起來以后,能把松散的線纏成麻繩。
搓好的麻繩可結(jié)實了!
可以用來納鞋底,或者捆東西,都特別好用。
3.
這個形狀像一個“井”字的物件叫背架,也叫做“背架子”。
以前人們用它來背運東西可以更省力。
別看圖片上不怎么大,實際上它有1.4米左右高!
整體形狀是有點彎彎的,在背東西的時候,背架彎曲的那面可以貼著背。
凸起來那面用來綁東西,兩根背帶像書包帶一樣系在肩膀上。
中間編成網(wǎng)狀的那部分可以起到保護(hù)腰背的作用,避免硌到傷到。
4.
不知道你們那里有沒有這個?
這是撻谷子(脫粒稻谷)的專用工具,叫“拌桶”。
每到稻谷收割的季節(jié),大家都會用到拌桶來脫粒稻谷。
拌桶是用木板圍成的一個桶。
里面放著的像小梯子一樣的架子叫“拌架”。
雙手緊握稻穗,使勁地摔打在拌架上,稻谷就會從穗上掉進(jìn)桶里。
在撻谷子的時候,還經(jīng)常會用一張大竹席圍住其他三方,以防谷粒四處飛濺。
5.
這個木棒是不是看起來和現(xiàn)在的棒球棍特別像?
這個叫“棒槌”。在沒有洗衣機的時候,都是用它來洗衣服的。
以前,把衣服平鋪在洗衣石或木板上,用棒槌輕輕捶打。
捶打動作有助于深入纖維去除污漬,既能夠幫助去污,也不會損壞衣物。
晾干后的衣物特別松軟和舒適。
6.
這個東西叫“篦子”,也叫“蓖梳”。
以前人們用它來整理頭發(fā),能把亂蓬蓬的頭發(fā)梳理得服服帖帖。
它還有一個作用是除頭發(fā)里的虱子。
從頭皮開始往下梳,一梳一梳,頭發(fā)上的虱子蟲卵就全下來了。
現(xiàn)在有了各種洗發(fā)水、護(hù)發(fā)素,篦子也就沒了用武之地。
7.
這是“煤油燈”,以前家里還沒通上電,晚上全靠煤油燈照亮。
燈座通常是鐵的或者玻璃的。
燈芯浸泡在煤油里,一點火,就能發(fā)出溫暖的光芒。
晚上一家人圍坐在煤油燈下,媽媽縫衣服,爸爸看報紙。
小孩子就圍著燈下的飛蟲嬉戲。
這樣的時光還真是令人懷念啊!
8.
這是“縫紉機”。
在那個年代,它也算得上是一件奢侈品。
以前的衣服,大部分都是家里長輩親手做的。
聽到它“噠噠噠”的聲音,就意味著新衣服即將誕生。
那時,雖然物質(zhì)并不富裕,但家的溫暖卻從未減少。
9.
這是那個時代最火的鳳凰牌“自行車”。
價值相當(dāng)于我們今天的小轎車了。
一輛基本上要花120元。
當(dāng)時的工人收入也大概才三十元一個月。
這一輛車就要花費4個月的全部工資。
10.
這個井字形的架子叫“基圈子”。
可以把土填進(jìn)去固定成土坯。
土坯打成后,把其中一邊的邊框拆掉,一個土坯就能完整的脫模了。
11.
這個叫“兜嘴”。
看起來只是一個普通的籃子,用來裝東西,其縫隙也有寬。
其實,這個東西是套在牲口嘴上的,防止它們啃吃莊稼。
12.
這個叫“手桿盤秤”。
在沒有電子秤出現(xiàn)前都是用它來稱重的。
它有稱桿、稱勾、稱砣三部分組成。
大一點的桿秤可以稱上百斤重東西,小一點的桿秤也可以稱二三十稱重的東西。
現(xiàn)在在我們這兒,還有一些買水果的小商販會用它。
13.
這個東西你認(rèn)識嗎?知道的人不多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