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亂世黃金,盛世收藏。”一件好的收藏品,經過一次拍賣,可能就出一個百萬千萬富翁,因此,人們都把收藏當作升值的特殊商品,待價而沽。
然而,湖北宜昌,有一位大收藏家,不是珍藏待價,而是物盡其用,他先后6次捐贈百年古書373冊,有時古籍成為受贈單位的鎮館之寶。
歐陽修38代孫有夢想
這個道行深、學識廣、收藏豐而慷慨甚的捐贈人,就是北宋文學家歐陽修的第38代孫、三峽大學客座教授歐陽運森。
歐陽運森是湖北枝江市人,1968年湖北大學畢業后,分配到宜昌縣(現夷陵區)工作,后與蕭云珍結為夫妻。兩人夫唱婦和,趣味相投,都熱愛收藏。
他們緊衣縮食,踏遍長江西陵峽沿岸,還遠涉江西永豐、楊洲,到武漢,北京,歷經40余年,共藏書一萬卷,其中古本書一千卷,古琴一張,古棋一局,古酒瓶一壺,加上他自己老翁一個,自號“六一居士”。
潛心研究收藏
其實,他的收藏十分泛,如收藏了歷代古錢幣一千枚,明清線裝古籍善本一千卷,清代以來郵票一千套,毛澤東像章精品一千個,系列火花一千種,文革報刊書籍一千份,故有人稱其為“后 六一居士”。
歐陽運森認為,收藏不僅僅是為了經濟上升值,而是要為社會文化服務。他說:”如果一個小學生,能記住10枚古銅幣,就記住了10個朝代。如果有萬千人迷上收藏,他們就會自覺地走進中國歷史,激發出愛國情愫。”
他在擔任宜昌縣檔案局副局長兼檔案館館長期間,收集、整理并研究了譜牒檔案、宗教檔案、古錢幣檔案等。所在檔案館,成為了中國人民大學、湖北大學等院校檔案和歷史專業的實習基地。
閑時音樂取樂
2012年,歐陽運森兩次向枝江市水府廟捐贈百年古本書51冊,其《玉皇經》等道教古籍12卷,被視為鎮館之寶。這年,他還向宜都市二中贈古書67卷(冊)。
歐陽運森轉著
之后,他又向夷陵東湖高中捐古書85卷;向夷陵圖書館捐古書47卷;向夷陵博物館捐古書116卷。
2023年,歐陽運森第6次向外捐贈古書,為三峽中醫藥博物館捐《黃帝內經》、《漢代傷寒論》、《戰國時間扁鵲八十一難經》、《本草綱目》等古典文獻14441頁,其中有3冊為線裝古書。6次捐贈百年古書,共373卷(冊)。其價值不可估量。
夫妻同心
早在20世紀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歐陽運森就曾先后兩次向夷陵區檔案館捐贈錢幣檔案, 他捐贈的古錢幣、銅元、銀幣和紙幣數量共達200余種之多,跨越2200多年歷史。
這其中不乏 珍品,如戰國時期楚國鑄造的“蟻鼻錢”(俗稱鬼臉錢)、西漢王莽鑄造的“貨布”、明末 農民起義軍領袖李自成鑄造的“永昌通寶”、南明宰相文安之(夷陵人)鑄造的“永歷通 寶”、清代義和團的“水陸平安” 和光緒龍洋等錢幣就十分珍貴,有的錢幣文物甚至是萬元 難求的絕品。
鎮觀之寶
2005年8月22日,他再次向夷陵區檔案館捐贈票證文物100余枚,(多為解放初期和文革時期 的糧票、油票和布票等)。其中,湖北省糧食廳1955年發行的地方通用糧票半斤尤為珍貴,當地糧食部門和文物部門已經失傳。
他用自己的藏品,創辦了三峽地區第一個歐陽修文史館,出版了《滄桑尋夢》、《荊門雄風》、《歐陽修家世》、《盤 古經典總匯》和《魂系故園》等多部文集,他搜集到的古詩詞人寫荊門山的詩詞200多首,為宜昌荊門山旅游開發提供了珍貴的文史資料。
(作者:湖北宜昌怪奇公社劉洪進;文中圖片,由歐陽運森提供)
附 :古風遺韻傳歐陽
——記歐陽修38代孫歐陽運森的收藏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歐陽修以藏書一萬卷、集錄金石遺文一千卷、琴一張、棋一局、酒一壺再加自己一老翁而號稱“六一居士”。
如今夷陵縣令歐陽修在宜昌市夷陵區的38代孫歐陽運森則繼承著他先祖的遺風,藏有線裝古籍善本一千卷、歷代古錢幣一千枚、清代以來郵票一千套、毛澤東像章精品一千枚、系列火花一千種、文革報刊書籍一千份。
自由欣賞、研究、把玩連市一級博物館都沒有的藏品,自號“六一齋主人”的歐陽運森是個名副其實的大收藏家。
歐陽運森屬枝江歐陽氏,是歐陽修的第38代孫,是歐陽修長子歐陽發公的后代。由于從事檔案工作多年,歐陽運森在收藏古玩精品時可謂得心應手。
當記者采訪他的當日,他剛剛鉆過小溪塔附近的一個山洞,因為他發現這是個古洞,可能有自己要尋找的古代寶貝。
在古玩市場、廢舊收購站,常常會有年過半百的歐陽運森的身影出現,一聽說有些特別的古書或古錢幣等古玩意,他就迫不及待地要去看一下,有收藏價值的,他有的時候是不計成本的。一次從小溪塔到城區訪古,一個月的工資都用來買古玩了,光4本古書就花了650元,連回夷陵區的車費都不剩了,只好找城區朋友暫借。
歐陽運森喜歡帶古的東西是著了迷已到了癡迷的地步。他在這條古典幽深的道路上精心經營,艱辛積累了整整三十多個春秋。
歐陽運森的收藏范圍廣泛,具有立體感,有古幣、古籍、毛澤東陶瓷像章、文革書籍報刊、郵票火花等六大品類,其中以“二古”即古幣、古籍以及郵票三大品類為主。古幣更是歐陽運森收藏的重中之重,這也是他的偏愛和最具代表性的一大收藏門類。
縱觀其古幣收藏,有銅、鐵、鎳、鋁、銀和紙幣280種計1500余枚,其中還有日本、朝鮮和越南及歐美一些國家的部分古幣。
在這形式各異的古幣中,那些出自夷陵故土的孔方錢最為引人注目,如楚國鬼臉錢、三國劉備的“直百五銖”和孫權的“大泉當千”、“大泉五百”古幣。在翻看歐陽運森收藏的精品時,數十件古夷陵兵器讓記者眼前一亮,那是三國時期的三角形、菱形多種形式的箭鏃、弩機、飛輪和戰刀,銹色斑斕卻價值不菲。
看著他家藏古幣的明細表和家藏千卷善本古籍書目一覽時,記者的眼睛都看花了。
歐陽運森積大半生心血收藏各種善本古籍達1100多卷,堪稱三峽民間收藏第一家,其中醫學典故數量較多,有李時珍《本草綱目》全套和《黃帝內經》等。說起這些古籍收藏的過程,歐陽運森回憶起年輕時的一段經歷。
有一次下鄉的途中,他發現一戶農家的雞籠里墊了一疊疊七零八落的舊書,敏感而細心的他刨出一翻,竟是一些古書,上面沾滿了雞毛和雞屎,一套瀕臨絕境的古書就這樣被保存了下來。
記者問歐陽運森搞收藏是為了什么,他說是為了鑒賞與研究,繼而從中吸取歷史文化的營養,修煉人生。
曾到江西永豐縣沙溪鎮歐陽修故里文忠公祠堂燒香拜祖的歐陽運森,更忘不了與先祖六一公歐陽修都受過宜昌(夷陵)這塊寶地的滋育,正是在這里,歐陽運森成就了他的收藏大業。
(作者:宜昌日報 劉洪進)原載2002年8月31日《宜昌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