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約3000字,預計閱讀需要6分鐘
7月11日,攜程集團董事局主席梁建章在其個人公眾號“繞梁說”發表文章《中國經濟急需發錢消費》,建議按照孩子的數量針對家庭發錢,給予一孩家庭每月補貼1000元,給予二孩家庭每月補貼2000元,給予三孩及以上家庭每月補貼3000元,直至孩子年滿20歲。
家有20歲以下孩子,每月就給予補貼,孩子長到20歲很快又該結婚哺育下一代,可以繼續領補貼。這基本上相當于全民按月發錢了。
梁建章不是第一個提出類似建議的學者。近幾年,如是金融研究院院長管清友、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院長姚洋、中國人民大學區域國別研究院院長翟東升、中誠信國際首席經濟學家毛振華等一大批專家學者,都提出過全民發錢或某一大類群體直接發錢的建議。
由于具有觀念沖擊性,這些建議一經提出便成為輿論討論的熱點,支持的、反對的聲音都有。站在普通公眾的角度上,顯然更支持全民發錢。主張發錢的經濟學家們,也有充足的理論和經濟預測模型,認為發錢能直接拉動消費,解決當前有效需求不足的問題,同時改善社會上弱勢群體的生活困境,有益于社會公平。
的確,直接發錢能在短時期內取得立竿見影的效果,但在知酷文旅看來,全民發錢會給社會及經濟發展帶來很大“副作用”,一些問題仍需三思。
全民發錢會引發通脹嗎?
先跟大家探討下“全民發錢”常見的幾個認知誤區。
首先,全民發錢會引發通脹嗎?全民發錢等于基本不發錢嗎?
答案是,發錢不一定引發通脹,通脹與否取決于政府對經濟活動的調控能力。有足夠的工業產能,能遏制能源、原材料、大宗商品的投機炒作,能緩解勞動力成本過快上漲,能抵御外部輸入性通脹,能制止國際熱錢大進大出,就不會懼怕通脹。這些能力中國政府都具備,調控通脹能力很強,所以在中國搞全民發錢,不需要過分擔心通脹。
第二,全民發錢會增加政府的財政負擔嗎?會讓政府的財政能力惡化嗎?
答案是,不會。目前,全國各大經濟體的貨幣都是信用貨幣,只要政府主權信用在,貨幣是要多少有多少,所以今天的發達經濟體普遍是高負債國家,日本政府債務占GDP比例為261%,美國政府債務占GDP比例為120%,法國政府債務占GDP比例110%,高居歐洲第三名(前兩名為希臘和意大利),歐盟平均水平約100%。
2023年,中國中央政府負債加地方政府負債占GDP比例為53%,其中,中央政府負債占GDP比例僅為21%,處于國際較低水平。也許有讀者要說了,你沒加上央國企負債、政策性銀行負債和地方城投企業負債,這些算是政府“隱性負債”,加上這些中國公共負債占GDP比例就要超過120%了。
其實,這么說也不是很合理,隱性負債在各個國家都或多或少存在,例如美國的聯邦派出機構美國進出口銀行、聯邦住宅管理局、政府國民抵押協會、郵政局、美國鐵路協會等,發行的債券也由聯邦政府擔保,還有一些名義上是私人企業,實際上享受各種政策優惠并且大而不能倒,如2008年美國聯邦政府為了救助陷入危機的房地美和房利美,耗資約6800億美元,為了拯救瀕臨破產的美國通用集團,注資500億美元。這些企業的負債法理上不算政府負債,可最終卻是政府財政兜底了。
所以,不同國家的隱性負債,很難界定,也很難相互對比。中國的城投債雖然較多,但中國城市土地歸國有,這意味著地方政府手里有很大一塊兒資產,這個優勢,是實行土地私有化國家的政府不具備的。所以,不能簡單的拿中國的隱性負債去進行國際對比。
而且說到底,政府負債多少才合理,并沒有標準答案。本質上這是和國家主權實力以及調控通脹的能力掛鉤,國力弱小的國家,負債稍高一點,貨幣就崩潰、通脹就失控。而發達經濟體實力雄厚,負債很高也能有效的管控通脹,直到近幾年,美西方國家執意要和中國脫鉤,和全球最大的商品生產國打貿易戰,并在疫情期間狂印鈔,通脹才走向失控。
所以,中國作為實力雄厚的經濟體,債務增加空間還有很多,發債搞全民發錢計劃,并不會產生額外的財政負擔。這也是為什么那么多經濟學家呼吁搞全民發錢,因為這么做代價并不高,效果立竿見影,既解決經濟問題,又改善社會問題,還落得民眾夸贊和支持,何樂而不為呢?
全民發錢有哪些弊端?
那么,為什么知酷文旅還是認為“直接發錢”有失妥當?這背后有幾點理由。
第一,對民眾的傳統觀念沖擊太大。
其實,政府一直在給大家“發錢”,只是方式不一樣,是通過各種政策調控。例如養老金連續20年上調,實實在在的給城市退休職工發錢,農村老人的養老金也在漲,不過和城鎮職工養老金相比,還存在較大的差距,這是由城鄉二元制造成的,這個只能說發展中的問題要通過發展來解決;城鄉醫保也是政府發錢的一個重要方式,2023年財政對城鄉醫保人均補貼不低于640元,相當于只要民眾參保,政府就發了640元,惠及了廣大農村居民和城市靈活就業群體;個稅退稅政策,也體現了國家對育兒家庭、贍養老人家庭、病患家庭的財政傾斜,鼓勵育兒并不是只有直接發錢這一種手段。
特困供養人員的生活保障標準,每年跟著城鎮消費水平的標準按比例上漲,這是國家發錢給真正的弱勢群眾;還有各種消費類的補貼政策,政府對家電下鄉、汽車下鄉補貼10%-13%,支持農村居民提升生活水平;以及近幾年各地開始嘗試的消費券、旅游券、購房券等,探索拉動消費的種種方式。
還有新農村建設、鄉村生態環境治理、農村基礎設施投資等,都是以政府龐大的財力投入在支撐,雖然這些舉措不一定讓老百姓拿到現金,但實實在在改善了老百姓的生活水平。
總結來說,政府一直以各種名義發錢,唯獨不愿“全民發錢”或無條件給某一大類人群直接發錢。中國傳統觀念里不相信“不勞而獲”,民眾普遍信仰付出才有得到,勞動才有回報,這是中國的一大優勢。中國的工業化優勢、獨步全球的制造業以及干凈高效有序的城市,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中國有一大批吃苦耐勞、服從管理、成本較低的務工人員。長期來看,中國必定要改善這批務工人員的待遇和生活水平,但這要逐步推進,中國還要保持產業競爭優勢,就不能讓民眾丟掉吃苦耐勞的優良品質,不能以“全民發錢”去沖擊民眾的傳統觀念。
第二,“全民發錢”是最后的調控手段,一旦大規模使用,后續就沒有正常的經濟調控空間了。
“全民發錢”就是簡單粗暴的向市場注入消費力,經濟活動鏈條的動力就是消費,所以“全民發錢”的刺激效果很好,一旦使用,立即解決經濟增長乏力的問題。但是,國家不能為了解決眼前的問題,把所有的政策空間都用盡。
目前中國經濟只是增速放緩,只是消費信心疲軟,遠沒有到“山窮水盡”的局面,何必要使用最后的殺手锏呢?如果這次為了眼前的問題,大規模全民發錢,那后續遇到真正嚴重的經濟衰退,就只能加大馬力實施更多更廣的全民發錢措施。如此一來,政府的調控能力還能壓得住通脹嗎?
所以,要珍惜當前正常的調控空間,不能為了眼前的利益,不顧后來人的利益。現在把“全民發錢”這個大殺器用了,政府官員解決了眼前的問題,出主意的專家學者博得美名,民眾得到了利益,看似皆大歡喜,但實際上付出代價的是后來人,就好像留給后人駕駛的是一輛沒有剎車的客車,不能減速,只能加速。
有些北歐小國確實采取了全民發錢政策,美國在疫情期間也曾短暫的發放過全民津貼,取得了不錯的效果,但國情不一樣,國家面臨的環境不一樣,發展階段不一樣,歷史文化傳承不一樣,這些政策可能并不是中國的最優解。
而且說到底,中國不搞“全民發錢”并不是不給民眾實惠,上文提到中國一直在讓利民眾,補貼弱勢群體,促進經濟并改善社會公平,只是沒有采取無條件發錢的方式。不是不發錢,而是不以激進的方式發錢,對于中國來說,通過一些溫和的,相對間接的,沒有副作用或者副作用較小的刺激經濟方式,要比大水漫灌的刺激方式更可持續。
作者| 吳莫言
編輯| 萃萃
設計 | Joe
圖片來源|AI生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