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蘇軾不善做官,流于膚淺了。
做官蘇軾還是可以的,最大當到了從二品,在各地的政績也有,如果聽話還能管住嘴,他入相也不難,皇上當年就有培養他當宰相的意思。
只是,這位不世出的大才太聰明了,他也自認被“聰明誤一生”,誤在哪兒?就誤在一張善于放炮的嘴上。也難怪,當官的第一守則即是中道而行,訥于言,這對一向伶牙俐齒的蘇軾來說,太難了!也難怪,做人本就很難,既擁有了羚羊的靈動和飄逸,如何還能同時擁有大象的敦厚?
蘇門四學士之一的黃庭堅對老師認識深刻,他在《答洪駒父書》中說:"東坡文章妙天下,其短處在好罵。"這里所說的"罵",就是說這位蘇老夫子好戲謔、文風恣意狂蕩,還喜歡評論人,這難免就會得罪人,甚而因言獲罪。
還是舉例來說吧。
話說元豐二年(1079),蘇軾轉知湖州。當時他有一表哥文同也在這一帶當官,知道他經常誕言取禍,就寫詩勸他:"北客若來休問答,西湖雖好莫吟詩。"意思是說:閉上你的嘴吧,別管閑事!
但蘇軾哪能管住自己,到任后例行作《湖州謝上表》,大致意思說自己政績一般,但皇恩浩蕩,給我官兒做,我怎能不感激涕零?但在文章的最后又寫滑手了,說自己"愚不適時,難以追陪新進";"老不生事,或能牧養小民。"這可就又甩出袖箭,傷及了兩位朝廷大佬的臉面——"生事"是司馬光攻擊變法的習慣用語,"新進"則是蘇軾對王安石引薦的新人的貶稱。
果然這事就發酵了。
御史何正臣從《湖州謝上表》里的"新進"、"生事"二詞,讀出了蘇軾"愚弄朝廷,妄自尊大"。御史舒亶經過四個月的潛心鉆研,也從蘇軾的詩集《元豐續添蘇子瞻學士錢塘集》里讀出了"包藏禍心,怨望其上,訕瀆謾罵。"二人接續上奏,歷數蘇軾罪行,認為不殺不足以謝天下。
宋神宗本是他的粉絲,原本也不以為然,卻架不住御史們三番五次上奏,就下令御史臺徹查,這就是著名的"烏臺詩案"。
蘇軾于是進去了,經過一百三十多天的"審理",御史臺查來查去,湊合出他批評新政的"譏刺詩"一百多首,還有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這些都成了把柄,于是他被貶為黃州(今湖北省黃岡市)團練副使。
出獄當天,蘇軾即"舊病復發",寫下《十二月二十八日蒙恩責授檢校水部員外郎黃州團練副使》詩一首:
"平生文字為吾累,此去聲名不厭低。
塞上縱歸他日馬,城東不斗少年雞。"
當時盛傳民謠:生兒不用識文字,斗雞走馬勝讀書。蘇軾化用這兩句民謠,也是一種戲謔反諷的筆法,如果讓御史們來審查,這首詩又有"誹謗朝廷"的嫌疑。蘇軾自己也無可奈何地搖頭笑道:"我真是無可救藥!"
蘇軾一生的遭際,跟他沒有管好自己的那一張嘴有極大的關系。他是一個天縱逸才的豪放詞客,一個讓思想自由縱橫的鐵冠道人,唯獨不是一個謹言慎行明哲保身的政客。
當年父親給兒子取名"軾",希望他能夠藏起鋒芒,不說話,多做事,但天性高調的蘇軾真的做不到。
對于我們后人來說,做不到太好了!我們只喜歡真性情的蘇子坡仙,他若是個循規蹈矩的政客,早就被淹沒在歷史的泡沫之下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