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24日,上海博物館舉辦張信哲文物捐贈儀式 ,12件晚清民國服裝首批入藏,其中包括10件20世紀20至30年代旗袍及2件清代女服。
大眾對張信哲了解更多的是他作為流行樂壇歌手的身份,其實,他也是一位收藏家,策展人。他曾發起并組織表現具有時代文化特征的《潮代:清繡的天衣無縫》(2015)、《民·潮——月份牌珍稀畫稿與二十世紀時尚潮流》(2020-2021)等多項展覽,著有《玩物哲學》《字私》《民·潮——月份牌圖像史》。2019年5月至2020年10月期間,張信哲及其工作團隊籌辦《民·潮——月份牌珍惜畫稿與二十世紀時尚潮流展》時,便能夠看出他對于中國近代時裝文化研究、收藏的關注,尤其對于旗袍有著獨到的眼光。
自己作為上海博物館的粉絲,經常在百忙之中悄悄步入展廳,靜靜地獨自欣賞展覽。上博好展不斷,也助力著他對收藏事業的熱愛,當了解到上海博物館東館正在籌備的“江南造物”主題展覽對海派旗袍有展示需求時,便提出可以從千余件旗袍藏品中挑選上博所需,并無償捐贈,以填補此類藏品空缺,同時弘揚傳統與時尚相融合,東方與西方相碰撞的至美藝術——海派旗袍藝術。
歷經3年,經過10余輪的反復嚴選,張信哲根據上博需求在千余件的旗袍藏品中甄選出10件各具特色和代表性的旗袍藏品。在得知上博藏品中清代女服這一江南特色品類也需要增補時,張信哲慷慨捐贈2件清代襯衣、女褂以供輪替,讓文物得到修養的同時,也使更多觀眾能夠獲得“常看常新”的觀展體驗。
張信哲在儀式上表示,很高興有這樣的機會可以跟上海博物館合作,相信通過博物館的收藏和整理,能夠有更多的人欣賞到這些藏品,感受海派旗袍的獨特魅力。傳統文化遺產需要大家共同關注、參與弘揚、貢獻力量,今后我們將和上博的專家們繼續研究、討論,準備下一批的捐贈。希望這是一個開始,我們可以長期進行更多合作,將更多珍貴藝術品更好地分享給大家
據了解,張信哲捐贈的這批服裝共計12件,經館外資深服裝專家鑒賞評議,認為該批服裝款式多樣,風格鮮明,工藝精湛,突出反映了晚清民國時期江南和海派女性服裝的藝術風格和工藝水平,具有非常高的研究價值和展示價值。旗袍皆為手工縫制,工藝精湛,有精細典雅的江南或海派刺繡、花扣等裝飾;面料紋樣品類豐富、藝術性高,有絲絨、大提花等華貴面料,又輔以刺繡、花扣、撞色、鑲滾等裝飾工藝。其中有3件旗袍為當時知名品牌作品,如“先施有限公司”“新新有限公司” “金剛公司”等。
清代襯衣以江南蘇繡的三藍繡法裝飾出清新秀麗的藝術風格,而對襟女褂則是精工細作,刺繡紋樣和技法可以看到蘇繡特有精細雅潔的地方韻味。該批服裝保存狀況良好,大多品相上佳,時代特征鮮明,設計審美高雅,具有非常高的研究價值和展示價值。該批服裝能夠補充館藏江南主題和海派服飾系列的品類缺項,完善藏品體系,為后續開展相關主題的展覽和研究工作提供了重要的資源。
捐贈旗袍中,有幾件還被認為是海派旗袍中稀見但重要的“Art Deco”風格, 這種藝術風格演變自十九世紀末的Art Nouveau(新藝術)運動,流行于20世紀20-30年代,主要流行于以歐洲為代表的歐美,成為當時主流時尚藝術,主要特點為感性的自然界優美線條,比如花草動物的形體,尤其喜歡用藤蔓植物的頸條以及東方文化圖案。同時,Art Deco藝術也有演化當時工業化生產興起的技術美感,機械式的、幾何的、純粹裝飾的線條也被用來表現時代美感,而色彩運用方面以強烈裝飾為特點,往往呈現出明亮且對比強烈的的彩繪效果。從這批海派旗袍中可以看到當時東西共融的面料藝術氣質以及服裝剪裁工藝上洋為中用的時尚變遷,能夠證明海派旗袍與國際時尚的關系密切,不愧為“東方巴黎”的美譽。另外,國貨商標的興起,尤其是旗袍品牌的出現也能看到服裝商品化和中國百貨業的興隆發展,而作為實例的印證尤為稀少。
上海博物館館長在捐贈儀式上也對張信哲的捐贈服裝文物的義舉表示感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