債市金融內戰又升級,從我發完《央行手撕投降派》的視頻之后,這兩周里,故事還在繼續,央行已經被逼到要下場抓人了。
昨天監管調查4家江蘇南部地區的農商行。
之后又發文,說債券市場涉嫌利益輸送,等于說定性是有蛀蟲、有老鼠倉。
我腦海中十多年前債市風暴的記憶又涌現出來了,剛工作幾年的畢業生幾年暴賺幾千萬,住豪宅開跑車,最終被送進監獄的記憶。
應今日頭條《頭條深一度》欄目邀請,今天我們聊聊,圍繞長期國債的爭奪、利益輸送,背后到底都是怎么一回事。
債券杠桿
首先作為基礎概念,大家需要了解,債券的漲跌和利率高低是相反的,并且期限越長,杠桿就越高。
為什么會這樣呢?
舉例來說,假設現在的長期利率是2%,那么發行30年債券的時候,發行利率必須根據市場。
此時你買到30年的國債,意味著后面30年里的每一年,都會收到2%的利息。
如果一年后,市場利率上漲到了4%,你的30年國債還剩29年,請問你手上的債虧了多少錢呢?
你會發現,每年都少賺2%的利息,少賺29年的2%,這些虧損會全部體現在本金上,此時你的本金就會大幅虧掉約50%。
相反,如果一年后,利率下降到1%,你的30年國債還剩29年,后面29年每年都會多賺1%,多賺的要體現在本金上,你的投資就大漲了百分之二十多。
所以你看,利率漲債券跌,利率降債券漲。并且,債券的期限越長,受利率變化所導致的本金波動就越大,等于期限越長杠桿越高。
趨同性
所以,當機構賣出30年國債時,如果遇到利率上升,就會遭遇巨額虧損。
我猜一定會有朋友提建議了,說,別等利率上升再賣,早早地賣,發現利率要往上的時候,就趕快先賣掉。
這個建議,用趙本山的話說,叫“恭喜你,豬也是這么想的”。樹上七只鳥,“哐”一槍,還剩6只鳥,咋想得這么美呢?鳥要飛就一起全飛,這叫交易具有趨同性。
美國硅谷銀行的倒閉過程中,美聯儲加息已經是明牌,明明白白地告訴大家要加息,利息要上行,硅谷銀行的高材生們,難道不知道手上長期國債要大跌了嗎?難道不早早賣掉等虧損嗎?
不是他們不想賣,是已經賣不掉了,因為所有的鳥都飛了,這叫交易具有趨同性。
機構錯配
我猜還會有朋友建議,說,那不賣了,百分之二點幾的國債,一直持有30年也挺好啊。
然而賣還是不賣,不取決于機構怎么想,而是取決于投資者贖不贖回。
居民存到銀行的存款,到期會取出;買的理財,到期會贖回;買的基金,會擇時賣出。
金融機構怎樣防止賣出時被迫砍倉、虧損的風險呢?
有一個術語,叫做資產和負債的久期匹配。意思是,各個金融機構都在暗搓搓地計算,手上的客戶在半年、一年、1.5年、2年,各個期限里,會把錢取走多少。
而在投資的過程中,投資的債券的時間長度的選擇,越是嚴格地匹配客戶取錢的時間點,那么等到客戶真取錢的時候,剛好手上這筆國債也到期了,還本付息,錢就回來了,就不用被迫賣掉砍倉。這在金融業里,術語叫資產和負債的久期相匹配。
那各個金融機構負債端的久期,平均是多長呢?
一般來說,銀行存款的平均久期約三年,理財的平均久期小于三年,債券基金的平均久期遠遠小于三年。所以各家機構在匹配資產端,也就是投資債券的時候,必須要匹配這種久期。
平均三年的久期,買債券就選擇買0~5年的期限;平均一兩年的久期,就買0~3年的債券。
所以,無論怎么算,在正常情況下,銀行和基金公司,都不應該對30年超長期的國債有太多的需求,因為久期根本不匹配。
我們回顧美國硅谷銀行的倒閉,也是因為硅谷銀行的客戶,存款久期不會超過三年,但硅谷銀行卻大量買入了30年期的國債,出現了期限錯配。
結果,利率上升,客戶的存款到期后,直接搬家走了,硅谷銀行就面臨著手上的長期國債還剩27年才到期,卻不得不賣掉,結果巨虧就發生了,甚至把自己銀行給虧倒閉了。
利率上行
講到這,我猜測還有朋友會疑惑,說珍老師,有沒有可能,未來我們國家長期利率不會上漲,以后一直是低利率時代了呢?
你覺得會嗎?
我知道很多悲觀的人會說,哎呀,未來經濟不行了,GDP不行了,這也不行,那也不行,未來是低利率時代了,怎么可能上升呢?
但很神奇的是,你換個問題,再問這同一批人,你問他們說,你覺得我們國家未來可能會出現大通脹嗎?你會發現,這些認為未來中國經濟不行了的人,往往也會認為,以后會有大通脹,物價飛漲,民不聊生。
所以在此,我想提示的重點,根本不在于未來經濟會好還是不好。因為即便我相信未來中國的經濟很好,未來很光明,但我們永遠也不可能說動骨質疏松的人,強行注入骨氣是注不進去的。
所以,我想提示的重點是,未來的利率取決于多種因素,是由通脹因素,加增長因素,再加其他多種因素決定的。
《認知世界的經濟學》書&視頻課·第五章·第19課
樂觀的人,認為中國未來經濟會好,那么利率會走高,30年國債后面一定巨虧。悲觀的人,認為以后大放水,物價飛漲,那么利率也一定會走高,30年國債后面也會巨虧。
好也是虧,壞也是虧,反正總歸是虧。
估計還有人會不服氣,說,那憑什么日本就幾十年低利率???
我告訴你,原因很簡單,因為日本是殖民地。日本央行一直在大放水,卻無法引起日本國內的通脹,因為各種巨頭資本,像日本六大商社和海外的巴菲特們,以接近于0的成本,把日本央行印的錢直接借走了,錢根本流通不到日本國內,所以就沒有通貨膨脹。
巴菲特們不用承擔通脹帶來的貨幣貶值風險,借款基本不用付利息,最終薅的是日本人的羊毛。
所以那些覺得中國以后會長期低利率的人,你們是覺得,中國會像日本一樣變成殖民地,被大資本隨隨便便把錢搞出國門嗎?
不妨回想一下,曾經的某達、某大、某航,想要搞內保外貸,把資產搬運到國外,最后被錘成什么樣。
正面PK
各種邏輯鏈條一梳理完,就會發現,目前各種農商行和基金公司大量買入30年國債的行為,是不正常的。
冒著巨大的虧損風險也要搶購,這不合理。但這件事就真真實實地發生了,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我覺得,是不是有很多人,真的被洗腦了,發自肺腑地覺得,我們國家要成為日本。
央行也出來發聲,說瘋搶國債,就是在做空中國經濟。
結果轉頭就被投訴扣帽子,不得不把措辭改成了,瘋搶國債,是對經濟的“擾動”。
之后央行下場帶頭拋售國債,然而神奇的一幕發生了,央行幾百億幾百億地拋,一些農商行和基金公司就幾百億幾百億地收,拋多少收多少。
央行和一些機構,到了短兵相接,正面PK的地步。
我就震驚了,如果這些機構在面對A股的時候也能如此心齊,那何愁A股不漲?可惜,就怕這些機構在面對A股的時候,做的是相反的事情了。
利益輸送
8月8號央行下屬媒體發文,說近期查處的部分中小金融機構,在國債交易中存在出借債券賬戶和利益輸送等違規情形。
什么叫出借賬戶?什么叫利益輸送?到底是怎么送的?
我不禁想起十幾年前,我剛成為一名債券交易員的時候,隱隱聽說了很多交易員工作沒幾年,就住豪宅開跑車,靠利益輸送暴富的故事。
我知道自己早晚要走一條靠自己的頭腦和判斷,而不是靠走關系致富的道路,但當交易員對經濟的分析能力提升有限,所以我在2011年就毅然決然地轉行,從交易員改行,當研究員去了。當年基本沒人這么做,因為顯然交易員工資更高。
在我離開債券交易兩年后,債市風暴爆發,很多我見過的人就被抓了,就是因為利益輸送。
所以,是怎么輸送的呢?
我們都知道,期限越長的債券就帶有越高的杠桿,在利率下行時,會獲得巨額的收益。
而央行在宣布下調利率的過程中,往往也不會只下調一次,而是會連續幾個月下調數次。
但個人之前并沒有資格買賣銀行間的國債,而且個人也沒有巨量的資金,所以怎么把這種收益裝進個人的口袋呢?
有人就動腦筋,搞了抽屜協議。
首先要有一個人,在A金融機構擔任關鍵職位,掌管債券的買賣,再成立一家私人公司B,A與B簽訂資金委托協議,由B向A支付利息和擔保金,比如支付500萬,租用A的資金和賬戶去買入30年長期國債,比如買入1億元,買入的國債掛在A的賬上,這種行為叫代持。
持有一段時間后,B發出指令,把債券賣出。
假設持有的這段時間里,利率上漲了1%,那么這筆1億元的30年國債,大約能夠盈利2000多萬了。
此時,租借行為結束,A公司賺取到了出租賬戶的租金利息,而代持期間賺到的2000多萬就劃到了B公司,最后進入到了私人口袋,這是典型的老鼠倉。
而我們前面講過,交易具有趨同性,如果等到大家發現利率翻轉,已經開始要下跌的時候,此時再賣,怕是就賣不掉了。
所以B指令A賣債的行為,必須發生在持續上漲的過程中,才能順利把這筆代持的券賣掉。
怎樣才能保證讓市場持續上漲呢?
如果幾家機構聯合起來,動用機構可操作的資金,大肆收購、搶購,央行拋多少,自己就收多少,就能達到市場上漲的目的了。
所以,如果按照利益輸送的原因去理解,為什么債券市場有這種異常,為什么明明久期很短,根本不應該大量需要長期國債的小銀行和基金公司,卻會源源不斷地買入長期國債,這么一解釋,好像就能理解了。
最后,我忍不住提示,現在銀行資金往來,監管得如此清楚,各種灰色收入很難不被發現。
另外再忍不住提示,今年財政部預計要發行的大量國債,上半年發的比例還不高,下半年會有大量的新增國債的供應。
長期國債啊,想想風險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