賽格特約作者 李海燕
編者按
早在上世紀70、80年代,日本企業就開始面對產能過剩和內卷問題,從90年代開始,日本企業用了30多年時間在海外“再造了一個日本”,成功避免了內卷,其經驗值得今天的中國企業與政府審視。7月11日,由灣區數字技術創新中心和深圳市科協主辦的“后海產業創新沙龍第一期”在深圳舉辦,日本產業研究專家李海燕老師受邀做主旨分享,演講題目為《日本商業出海史:醬油、清酒和便利店》,為我們呈現了日本企業規避內卷、走向全球的生動細節,以下是分享內容。
日本醬油:油瓶子倒了不用扶
日本人的人均醬油消費量在上世紀60年代末見頂,之后隨著日本經濟的增長,居民生活開始多樣化,早餐喝個牛奶、吃個面包,中午吃個披薩、意大利面,日料的比重開始下降,人均醬油消費也隨之下滑了。
日本第一大醬油企業叫“龜甲萬”(Kikkoman),原本它的名字叫“野田醬油”。日本有幾大醬油集中產地,其中有一個就在離東京比較近的千葉縣的銚子(日文:ちょし)市,這個地方聚集了很多醬油企業,其中最大的一間叫“野田”,它在60年代“キッコーマン”,咱們中文它不知道怎么翻譯,叫“龜甲萬”。它的第一任社長還是我們一橋大學的畢業生,他因為當時是醬油日本第一大企業,家里很有錢,就像中國的民營企業家一樣,也要送孩子去美國留學,很早60年代就去美國留學,就看到了當時美國沒有醬油消費,除了中華料理店可能小規模有些。
美國當時是全球第一大市場,但問題是美國人不吃醬油,他沒有這個消費習慣,他是歐洲的生活方式的習慣。問題是你怎么讓美國人消費,這就牽扯到關于醬油出海的商業歷史第二個關鍵詞,消費習慣的培養。初期你也沒有辦法,只能是拎著瓶子一家一家超市去店里頭搞各種適合醬油的菜,讓你品嘗。這個蘸點醬油好吃,你嘗嘗。讓他記住這個味,讓他知道有這個東西。然后利用醬油,比如美國沒有醬油,它有各種調味料,我想法跟你弄進去。這是消費習慣的培養。
1972年,龜甲萬在美國威斯康星州的工廠破土動工,并于次年投入生產
到90年代以后,日本不僅人均消費量早就不行了,總體消費量也會嚴重地下滑,因為人口在下滑。而且國家越發展,西方生活越多樣化,西式消費越來越多,意大利、印度菜、法國菜,至少在亞洲,可以說日本的西餐是做得最好的。如果中國人去日本吃西餐,可能感覺比在意大利吃、在法國吃更好,因為日本人有細膩的感覺,他的追求要好于歐洲人。實際上,東京的米其林餐廳的數量是全球所有城市當中最多的,超過了巴黎、羅馬、紐約、倫敦這些大城市。它的餐飲業整體水平是非常高的,而且上新當中既有中國菜,也有法國菜、意大利菜,都有,不僅僅是日料。
90年代以后總量也不行了,要動各種腦子去維持。因為醬油這些東西說白了,你需要的是改良,你需要的是質量的穩定、是信譽的樹立。前幾天我在“FT中文網”寫一篇文章,我說中國人老愛談創新的問題,但很多的行業不需要三天兩頭去搞創新。
我小時候經常聽到,形容某個人在家里不干活,叫“油瓶子倒了都不扶”,這是中國傳統的說法。但事實上沒啥事可干的日本人就琢磨了這個事,開發了醬油瓶子倒了都不用扶,它不會流出來。所以,在顧客的體驗與促進消費中做各種各樣的小琢磨,是日本人非常擅長的,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清酒出海,政府和企業皆功不可沒
在日本“酒”的系列當中,日本酒稱為“吟醸”,是純粹用大米釀酒的。清酒其實是另外一派,它的功能、品質最低的一檔酒叫清酒。上面是吟醸、大吟醸、純米大吟醸。它是怎么區分的呢?很簡單,它的米不是一般我們吃的大米,是專門釀酒的米,比如最典型的是山田錦。
具體到這些米,又有不同,需要把大米胚胎之外的部分盡可能磨掉、去掉、處理掉,只要胚胎胚芽那一部分,如此一來,口感會產生微妙的不同。當你去掉的成分越多,這個酒的評價越高,級別會越高。
日本人均醬油消費量是60年代末見頂,而日本酒消費量則在1974年左右見頂,原因也很類似,飲酒結構開始多元化了,我可以喝法國、意大利的葡萄酒,也可以喝點啤酒,或者可以喝點威士忌,人均消費自然就低了。
一般而言,中國人都認為日本經濟是90年代開始下降,但如果你具體到一些行業,它很早很早之前就面臨了巨大的壓力。事實上,在80年代,有些日本小酒莊開始破產或者干脆關門,而且這種情況出現在不止一個行業,是一種普遍性的趨勢。
中國現在城鎮化工業化基本到了末期,每個行業面臨很大壓力,這和人口見頂、房地產見頂直接相關。甚至,包括我們蒸蒸日上的電動車,同樣也會面臨各種各樣的挑戰,只不過挑戰的模式、方式不一樣。
這是題外話,回到清酒,你可以把它理解為“日料”。日料走向海外,也就是這30年的事,其背后的推動力來自于政府推廣的軟實力和企業自身的努力。
第一、日料走向海外背后,日本政府是積極支持的。因為飲食這個東西代表了一個國家的軟實力,當然也會帶動日本餐飲食材的消費。2008年,我在一家IT公司工作,這家IT公司主要提供食品餐飲行業的B2P平臺,我在工作中了解到,日本政府每年都會給它錢,用于餐飲行業出海的各種宣傳推廣。
第二、作為企業來講,它也在謀求著企業的品牌往外發展。過去幾十年,像清酒這樣的行業也好,在日本被稱為“燒酒”的行業也罷,在整體銷量下滑的情況下,也有企業異軍突起。日本有一家企業過去30年的時間是穩定增長的,日語叫DASSAI,中國的漢字“獺祭”。它為什么可以?有多方面的原因,主要因素有幾個:
首先是對酒的生產環節進行了改革。過去日本酒只有冬天做,因為只有在冬天,菌才能發酵,夏天過熱做不了。所以,幾十年前的日本,夏天是不做酒的。但是獺祭采取了一些改革,具體過程可以稱之為數字化轉型,把老手藝人的技能變成穩定的數字化流程。
2000年后,旭酒造購入昂貴的遠心分離機進行清酒榨取,走上了現代化釀酒之路
其次是對酒的營銷做了很大改變,獺祭酒廠位于山口縣,是個小地方,但山口縣就是兩年前被刺身亡的安倍晉三的家鄉,安倍晉三長期在日本政黨活躍,他當時在一些正式的重要場合也用了家鄉的酒,這也是很合理的。另外,日本建筑師的設計水平是很高的,美國在70年代設立了“普利茲克獎”,是建筑師領域的全球最高獎,日本建筑設計師是獲獎最多的國家之一,獺祭很善于跟日本知名的建筑師合作,比如這些設計師在巴黎設計的日式餐廳,加上獺祭的酒,搭配得很好。
所以,過去幾十年,不管是中國還是全球,日料地位都是穩步上升的。日料背后的供應鏈發展得很好,因為日料對材料、調味料的要求是很苛刻的,所以需要政府和企業的相互協作,很顯然,日本政府和企業取得了雙贏的結果。
便利店背后,是日企的全球供應鏈布局
如果大家去日本,有三個便利店是最多的,分別是7-11、Family Mart(全家)和羅森(LAWSON)。這三個品牌,我1995年到日本就已經有了。
“便利店”在日本誕生于1976年左右。為什么它會在1976年,是洋華堂搞這么一個東西。那是因為日本為了避免大型連鎖超市沖擊地方的小商店,設置法律不允許隨便去開店。洋華堂的人就想辦法,既然你不讓我開大的,那我開小的。當時美國有這種早上7點開門、晚上11點關門的小店,于是它跟人家簽了合同,引入了日本。
現在第一家7-11小店還在營業,但事實上,美國的經驗跟日本市場太不合適,根本就沒用,日本人踢開美國經驗,只用你的名字,剩下我都自己干,我走自己的路,慢慢就干起來了。80年底開始,7-11變成24小時的,之后大榮設立了羅森,其他反復合并,現在是基本上是三家。
1974年5月,玲木敏文在東京開設了日本第一家7-11便利店,第二年店鋪總數超過100家
最近幾年,中國有很多負面的詞,比如內卷,比如歷史的垃圾時間。日本企業在度過最高峰后,也有類似“內卷”的詞,日語用“縮小”的意思,指的是想法越來越小、干的事越來越小、店也開得越來越小,便利店就是日本社會這一思潮的縮影和很好體現。
一個小小的便利店,看似簡單,其實它也不簡單,基本上有2000個品種,每周至少更新100種貨物新款。大家都知道日本方便面那么多,方便面出新品可以上到便利店里,但你的壽命只有兩周,如果這兩周你的銷量很好,你就可以在貨架上,如果你沒有好的銷量,你的機會就消失了。同樣的,一個小小的飯團更新了很多輪,才能真正留在市場上,這也是我們很多中國游客到日本時,為何對便利店里五花八門的飯團贊不絕口的原因。
日本便利店背后是誰在支撐?答案是“三井物產綜合商社”。Family Mart是誰的子公司?它是伊藤忠商事的全資子公司。現在的羅森是誰的子公司?過去20年是日本第一大商事三菱商事的子公司。
順便說一下,我們大家都覺得日本的數字化很差,但它不是沒有往前在走,就在上個月,羅森公司由原來三菱商事三菱財閥100%控制的企業變成三菱、NTT數據共同持股五五開的公司,為什么?三菱商事是搞商業的、搞全球物流供應鏈的,而NTT數據是搞互聯網信息化的,它要通過借助股東結構的變化加快它的數字化轉型,實際上它也在一點一點的往前走。
對便利店而言,支付問題,供應鏈管理問題,數字化的問題,無人店鋪的開發問題,這些都是新的轉型需求,目前日本的人手非常緊缺,所以大學生、高中生就職率今年都在98%以上,說白了,年輕人愿意找工作,就一定能有工作。
小小的便利店背后,還有一點很值得分享,那就是背后的全球供應鏈。大家經常喝的咖啡,背后很可能有日本企業的影子,因為中國1/3的咖啡豆是丸紅(MARUBENI CORPORATION)、三井物產等日本企業提供的,早在1990年代,他們就在全球各咖啡主要生產地完成了布局;很多人喜歡吃的挪威三文魚,20%的比重由三菱商事所控制;南美洲厄瓜多爾擁有全球最大的白蝦養殖場,越南則擁有全球最大的蝦類加工企業,日本企業都占據了20%的股份。
2015年,全球第二大三文魚養殖加工企業挪威賽馬克集團被三菱商事收購
日本大城市里,便利店的密度很高,差不多100米一家,但三大便利店的盈利能力是有明顯差距的。7-11不僅數量多,而且它的單店盈利能力一直比羅森和Family Mart高了20%。同樣100平米的店鋪,每年的收入、每天的收入是要高于羅森,這個趨勢一直持續了40年。
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不是什么技術創新,而是一種企業能力,對市場需求的跟蹤能力、實現能力,所以我覺得面對今天中國經濟的問題,卡脖子問題談多了其實意義不大,要多談談企業能力,因為僅僅有技術是不能夠讓企業穩定盈利的,很多人沒有理解到這一點。
我就講這么多,謝謝各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