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顏小二述哲文
一直以來,我們以“相濡以沫”的浪漫,比喻夫妻二人在危難時刻互相幫助、不離不棄,以此來形容夫妻恩愛。因此,說“相濡以沫”這是這個詞是形容夫妻的,不算錯,但從詞語出處來看,這個理解其實并不準確。
“相濡以沫”出自《莊子》,細細品讀原文,我們就可以理解到莊子超出愛情的“大境界”,并從中感受到莊子對我們后人的叮囑,即許多時候,我們執著于索取、束縛,但是更多時候,這是一種“沒苦硬吃”的體現,真正符合萬物發展規律的,是破除執著的放手。
上述觀點放在現代的為人處世,細心的朋友可能會發現,身邊一些“站得高、看得遠”的人,他們往往更懂“適時放手”,什么都“抓在手里”,不僅貪多不得,更有可能造成“沒苦硬吃”的局面。
一、“相濡以沫”除了愛情,還有《莊子》的大道理
在我們的印象里,相濡以沫的愛情是感人的,我們民間有俗語“夫妻本是同林鳥,大難臨頭各自飛”,而“相濡以沫”這四個字,則是以“魚”作比,比喻夫妻到了窘境,還互相付出,“濕潤對方”,不離不棄。
但是,如果對于“相濡以沫”的理解,僅僅停留在愛情里相互扶持的程度,就有些浪費《莊子》的“大哲理”了。我們只需稍微追溯一下“相濡以沫”的出處,就能細細品味這個“思想盛宴”。
關于出處,《莊子》一書是這么說的:
“泉涸,魚相與處于陸,相呴以濕,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莊子這里的寓言故事很有哲理,是說泉水干涸以后,有兩條魚擱淺了,他們彼此呼出濕氣滋潤對方。但是對于這種做法,莊子的態度的是,與其這樣“共苦”,不如各自回游到江海里,雖兩相忘,但是卻活得悠閑自在。
由此,我們不難看出,實際上莊子提出“相濡以沫”最初的本意,并不是在歌頌愛情,而是點出了人因“感情”或者說“執著”而互相束縛的真相。這個“真相”可以感動彼此,但是卻極其殘酷,甚至從莊子的角度上來說,這是一種“不理智”的“自苦”行為。
但顏小二的觀點是,對于愛情中的相互付出,我們應當贊美,同時,我們也當明白,沒有意義的“自苦”,許多時候是對雙方的一種消耗。
二、相濡以沫中的“大境界”:聰明人懂得適時放手
許多時候,我們不難發現,我們生活中的一些遺憾、情感中的一些糾葛,在于我們過于執著、不肯放手,甚至在不合時宜的時候,出現了“寧為玉碎”的決絕,這種“決絕”,對自己,對對方都沒有好處。
許多時候,一些站得高、看得遠的人,他們比我們高明的地方,是在于可以克服“私心”的困擾,不執著于“束縛”、“索取”,繼而能看到在放手這一順其自然的“客觀規律”之下,事物蓬勃發展的生命力。
因此,聰明人往往不會以“付出”之名,在“束縛”中自我感動,這種無意義的“自苦”,害人害己,他們往往懂得觀察事物的發展規律,在合適的時候選擇放手,做出對彼此都好的決定,各位細細品味一下其中的道理。
三、寫在最后
最后,顏小二簡單總結一下。“相濡以沫”乍一看去,好像是對夫妻不離不棄、互相扶持的一種贊美和歌頌,實際上,我們追溯到這個詞語的《莊子》原文,可以明白,這其實是莊子在告訴我們,在不合適的情境下的“不離不棄”,是一種“自苦”行為,除了可以互相感動以外,對雙方發展百害而無一利。真正的“愛”與高明,是順其自然下的放手,“各自安好”才是最好的狀態。
【本文為顏小二述哲文原創且獨家發布,搬運、抄襲等任何侵權行為,發現必究】
注:文中圖片來自網絡,部分素材來自網絡,侵刪(兩周內),喜歡請點贊收藏哦。想持續了解更多蘊含哲理的國學知識,想持續從各類文化,如影視、文學作品、歷史中體察更多人性的高尚與悲俗,可關注@顏小二述哲文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