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顆在6600萬年前撞擊地球并導致恐龍大規模滅絕的小行星,可能最初形成于木星軌道之外的太陽系外緣。通過對墨西哥希克蘇魯伯撞擊地點的地球化學分析,科學家發現了這一小行星的起源地。

白堊紀/古近紀(K/Pg)滅絕事件是地球歷史上五次大規模滅絕事件之一,發生在約5.4億年以來的動物分布期。此次事件導致超過60%的物種滅絕,包括所有的非鳥類恐龍。
自1980年以來,科學家們積累了大量證據表明,一座城市大小的天體撞擊地球,引發了大量硫、塵埃和煙灰進入大氣層,阻擋了陽光并導致地球氣溫驟降。
在此次滅絕事件開始時,地球上出現了一層含銥金屬的沉積物,這種金屬在地球上極為罕見,但在小行星中更為常見。1990年代,科學家們在墨西哥尤卡坦半島附近發現了一個巨大的埋藏隕石坑,即希克蘇魯伯撞擊坑。
為了確認撞擊體的起源,德國科隆大學的同位素地球化學家馬里奧·費舍爾-戈德(Mario Fischer-G?dde)及其團隊對K/Pg時期的巖石樣本進行了研究,并與過去35億年間的八個其他撞擊地點的巖石進行了對比。他們主要研究了釕(金屬)同位素,這種金屬在地球巖石中極為罕見,因此可以提供“純粹的撞擊體特征”。
研究團隊發現,希克蘇魯伯撞擊體中的釕同位素與來自太陽系外緣的碳質小行星相符,而與來自太陽系內的硅酸鹽小行星不匹配。太陽系在形成時,內層溫度過高,揮發性化學物質如水難以凝結,導致形成的內層小行星富含硅酸鹽礦物。而外層形成的小行星則含有大量碳和揮發性化學物質。
釕同位素的分析結果也駁斥了希克蘇魯伯撞擊體為彗星的假說。盡管2021年的一項研究曾提出該撞擊體可能是太陽引力作用下解體的長周期彗星的一部分,但最新的數據表明該撞擊體更可能是碳質小行星。
總體而言,科學家認為希克蘇魯伯撞擊體起源于木星軌道之外的太陽系外緣,進一步支持了地球歷史上這次大規模滅絕事件的根本原因來自太陽系形成初期的復雜動態過程。
來源: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4-02647-4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