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認識到地球只是太陽的一顆行星之后,人們就開始猜測,其他的恒星也應該擁有自己的行星,1995年,第一顆系外行星“飛馬座51b”(51 Pegasi b)的發現,有力地證實了這一猜想,此后,隨著觀測技術的不斷進步,越來越多的系外行星被發現并確認,截至目前,已確認的系外行星數量已超過5000顆。
對于我們人類來講,這些星球絕大多數都是不宜居的,有些星球還在可怕之中帶著詭異,例如32光年外的“格利澤436b”(Gliese 436 b),就是這樣的一顆詭異星球,下面我們就來看看它到底有多可怕,又有多詭異。
格利澤436b首次進入人類的視野是在2004年,科學家通過“徑向速度法”(也就是觀察恒星因行星引力而產生的微小晃動)首次發現了它的蹤跡,它圍繞著一顆名為“格利澤436”的恒星運行。
根據已知的觀測數據,格利澤436是一顆位于獅子座的紅矮星,其質量約為太陽的42.5%,半徑約為太陽的43.2%,而作為它的行星,格利澤436b的質量約為地球的21.36倍,半徑約為地球的4.33倍,公轉周期大約只有2.6個地球日。
它的公轉周期之所以這么短,其實是因為它距離母星非常近,平均距離約為400萬公里,大概只相當于水星與太陽平均距離的十五分之一。
盡管格利澤436的能量輸出遠不及太陽,但如此近的距離,也使得格利澤436b接收到了大量的恒星輻射,以至于其表面溫度可以高達439攝氏度,而這樣的溫度,堪比太陽系中被稱為“地獄行星”的金星,僅憑這一點,它就算得上是一顆可怕的星球。
通常情況下,行星的公轉軌道平面會與其母星的赤道平面大致對齊(就像我們太陽系一樣),但詭異的是,格利澤436b的軌道平面幾乎卻與母星的赤道平面垂直。
科學家推測,造成這種極端的軌道傾角的原因,應該是在格利澤436的演化歷史中,曾經歷過一次劇烈的引力擾動事件(例如來自另一個行星級天體的撞擊),從而“打亂”了它原本正常的運行軌跡。
而格利澤436b最讓人覺得詭異的是,科學家發現,水是構成這顆星球的主要物質之一,而這些水居然是以冰的形式存在。
當你聽到“冰”這個字時,腦海中浮現的應該是晶瑩剔透、寒氣逼人的冰塊,但在格利澤436b上的冰卻不是這樣的。
簡單來講,我們日常所見的那種由水在低溫環境中凝固而成的冰,被稱為“冰Ih”,這種冰其實只是已知18種水冰形態中的一種,而在足夠高的壓力下,即使在數百攝氏度的高溫環境中,水依然可以結成冰。
(↑水的三相圖)
實際上,格利澤436b上的冰就是一種高壓環境下才能形成的特殊水冰形態,而并不是我們日常生活中所熟悉的“冰Ih”。
科學家認為,格利澤436b的質量遠超地球,其自身的引力極為強大,在其作用下,星球內部的壓力就會很高,在這樣的高壓環境中,水分子就會被緊緊地擠壓在一起,進而形成固體結構,它們可能是“冰VII”,也可能是“冰X”,即使在數百攝氏度的高溫下,也能保持固態。
也就是說,這顆星球的冰,實際上是在被高溫炙烤的同時,又被其自身引力“壓”成了固體,其溫度很高,卻又是堅冰,這種“冰火兩重天”的詭異星球,在宇宙中實屬罕見。
除此之外,格利澤436b還在經歷著一種可怕的過程,那就是它正在被其母星慢慢地摧毀——由于離母星太近,這顆星球不但要承受高溫的炙烤,還要直面來自母星的是恒星風(即來自恒星的高能粒子流),它們就像一把鋒利的剃刀,不斷地“刮削”著其外層的物質。
科學家發現,格利澤436b被一片巨大的氣體云包裹著,而這片氣體實際上就是其外層物質被剝離后形成的,在母星強烈恒星風的“吹拂”下,這些物質被不斷地驅散,最終形成了一條長達數百萬公里的尾跡,宛如一顆拖著長尾的彗星,優雅而悲壯地劃過星空。
根據估算,平均每一秒,這顆星球就會損失大約1000噸的物質,照這樣下去,在遙遠的未來,它的外層物質會被無情地剝離殆盡,最終只會剩下一個裸露的行星核繼續圍繞母星運行,在天文學中,這樣的天體有一個聽起來頗為可怕的名字——冥府行星(Chthonian planet)。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