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天,四大行的股價不斷創下歷史新高,在萎靡的A股市場里顯得極為割裂。更有段子手編出了如下段子。
工商銀行年內漲40%,貢獻滬指約400點 農業銀行年內漲42%,貢獻滬指約62點 中國銀行年內漲30%,貢獻滬指約17點 建設銀行年內漲31%,貢獻滬指約300點 四大行年內合計貢獻滬指779點。 2848- 779=2069,這才是實際的市場點位。
段子當然是瞎編的,因為只有寫的如此夸大,才能挑動散戶的情緒并得到市場的傳播。
但情緒歸情緒,現在把四大行吹捧的人盡皆知,恐怕是又要在高位上割一遍韭菜。畢竟接盤機會一定會搞得人盡皆知,而買入機會則是靜悄悄。
而要在靜悄悄的時候去發掘買入機會,我們所依賴的,只能是數據。畢竟投資市場是冰冷的,它不信情緒,只信數據。
而我們正是在2022年通過數據獲知了其估值的歷史最低點,并在我們內部社群知識星球提醒了這個投資機會,我在評論區的第一條也明確告知可以買入四大行。
以農行為例,如果以發帖日第二天的收盤價為起點買入,到昨天收盤價為止,漲幅是95%左右,已接近一倍。
所以無論抄底還是逃頂,我們從來都是馬前炮。
說起我發帖的2022年9月,其實還有一件大事,就是房地產出臺個稅抵扣返還的新政了。而最受益這條新政的,就是北京,因為只有北京是嚴格征收20%差價個稅的。
10月受益于新政的北京樓市成交開始上漲,而我又勸退了不少知識星球里想在北京買房的同學,因為正是在2022年10月,我開始在北京上海掛牌出售我的投資性房產。老粉絲們都知道,我在2023年,又帶領大家實施過一次樓市的逃頂(點擊:)。
所以說,盡管這一兩年市場并不太好,但只要我們實施正確的策略,我們依然是可以在各類資產中靈活切換,通過抄底逃頂來使得我們的財富不斷創出新高的。
過去的馬前炮預測已經過去,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未來的資產走勢,我們怎么去預判,怎么去賺錢。所以接下來才是我們要說的重點。
因為最近不斷被知識星球的同學提問說樓市何時能觸底,所以我這篇打算來寫一下樓市在未來幾年的指引性判斷。
什么是指引性判斷?
就比如你使用導航從上海開車去杭州,導航在出發前就會給你一個到達時間,雖然這個到達時間不一定準確,因為路上可能會遭遇到各種新的路況,到達時間也會被導航不斷修正,但出發時給出的到達時間也是可以作為大致的指引性判斷存在的。
樓市也是一樣,未來可能會有各種經濟數據和各種政策,所以老粉們都知道我們一貫的原則是只跟蹤不預測。因為只需要跟蹤應對我們就能成功的抄底逃頂,預測并不重要。
但這也并不妨礙我們現在根據數據拿出一個指引性的判斷。
好了,我們現在開始。
我們知道,最近的居民貸款數據,都顯示居民部門在縮表。但京滬等一線城市,事實上還略有不同。比如,以下是全國范圍的,居民購買新房的首付和貸款的同比增長數據。
如上圖,藍線是居民支付給開發商的首付或定金的同比數據,而黃線則是居民做按揭貸款并支付給開發商的數據。
可以看到,藍線和黃線,在今年都出現了30%~40%的下滑,這個反映的是銷量的下滑。貸款部分下滑比首付部分更多,說明在降首付降利率的情況下,居民反而提高了首付比例。說明即使是買房的居民,也傾向于更少的使用貸款,傾向于縮表。
而北京的情形則完全不同。下圖是北京的首付和貸款累計同比增速。
可以看到,從去年9月認房不認貸落地后,貸款增速立即轉正,而首付部分增速則不斷下滑。而到了今年,雖然總體銷售額在下降。但首付部分下降了40%,而貸款部分只下降了平均不到10%。
這說明北京買新房的居民雖然下滑了很多,但真實的買家依然更多的使用了貸款。
究其原因,在于認房不認貸落地前,北京需要5~8成首付。這明顯高于全國水平。所以,放開認房不認貸之后,盡管北京房價也在下跌,但受到部分居民擴表的支撐,其跌幅是要小于二線城市的。
那么,上海,深圳又是什么情況?
答案是不知道,因為只有北京統計局公布了居民購買新房時支付的首付和貸款數據。上海深圳的統計局并未公布。
但和北京限貸一樣嚴格的上海,我想情況應該也差不多。
不過在上海深圳,我們有居民的貸款數據,我們可以從上海深圳的居民貸款數據,來判斷目前上海深圳的樓市下跌進程具體進行到了哪個階段。
我們先看歷史數據,日本和香港房價開啟下跌后的居民杠桿率數據的變化。
如上圖,日本和香港房價開啟下跌后,首先是居民杠桿率增速的急速放緩,然后過渡到居民杠桿率的下降,而只有當杠桿率降了,居民的債務壓力才得以減輕,然后買盤的力量才得以集聚,慢慢作為樓市下跌的支撐。
那么中國的居民杠桿率呢,截止到2024一季度,居民杠桿率只是放緩,還沒有下降。如下圖(數據取自國家資產負債表研究中心)。
但我們對于全國樓市,其實并不是特別關心的。因為我們關心的,其實是我們所在城市的漲跌。
由于在中國的樓市,深圳無論是上漲還是下跌,都領先于京滬,所以,我們可以先從深圳入手,看深圳的居民杠桿率變化。
在這里比較遺憾的是,并沒有各個城市的居民杠桿率的官方數據公布(民間雖然有數據,但不敢使用)。所以我們可以采用一個近似的方法,就是看居民的債務增速。根據以下公式:
居民杠桿率 =居民債務/GDP
我們可以發現,如果債務增速超過GDP增速,則杠桿率上升,反之則下降。所以,我們就看深圳的居民債務增速。這個是有央行數據公布的。
如上圖,2022下半年因為有疫情干擾,因此深圳居民債務增速短暫下滑,但疫情后的2023年,債務增速達到8%左右,居民杠桿率依然在上升,到2024之后,居民杠桿率終于開始持續下降。
也就是說,隨著深圳房價的下跌,今年開始居民杠桿率也在下降,居民縮表導致的杠桿率下降開始減輕居民的債務負擔,減輕到一定程度,就會變為樓市的支撐力量。
那么上海是什么情況?上海的居民債務增速如下圖
如上圖,2022因為疫情導致居民債務增速略低,但2023年債務同比增速開始上升,略高于GDP增速,直到2024年居民債務增速在春節之后和GDP增速大致持平。
從2024年看,深圳的債務增速持續降低,也率先進入居民杠桿率下降通道,而上海之前限貸過于嚴格,所以和北京一樣,新政導致部分買房居民增加杠桿,所以現在只是居民杠桿率橫盤(債務增速=GDP增速),還未進入到居民杠桿率下降通道。
從歷史上看,每一輪房價漲跌,深圳也都是略微領先京滬一個身位。
比如2015~2016年的房價上漲,深圳領漲,上海接力,北京最后。
再比如2020年的房價上漲,也是深圳在2019年三季度開始領漲,而上海北京則是一年后的2020三季度開始上漲。
2022年深圳房價開啟全面下跌,而上海北京則是2023年房價開啟全面下跌。
本輪的居民杠桿率的走勢,深圳也略微領先于北京上海,在今年就率先進入了下行通道。
從數據趨勢看,深圳居民債務增速正不斷下滑,縮表進程在繼續,也不排除年底前會進入負增長。負增長也就意味著下面的公式中
居民杠桿率 =居民債務/GDP
分子下降,分母上升,那么杠桿率就能更快的下降。直到債務負擔下降的足夠多,居民債務負擔減輕,才有足夠多的買盤力量支撐樓市不再下跌。
而上海今年的居民杠桿率還沒能進入下行通道,如果2025~2026開始進入杠桿率下行通道,那么最快2027年有望迎來上海樓市的觸底。
從美國和日本的例子看,從居民杠桿率開始下降起,大約5年樓市階段性觸底,而香港快一點,大概兩三年。
最近我也關注到上海交大的金融學教授朱寧預測樓市調整還要3到5年,雖然我不清楚其論述的數據依據在哪里,但這個和歷史上的居民杠桿率下行周期大致也是吻合的。
好了,綜上所述,我們把結論總結下:
1 盡管政策上要求的首付比例降了,但在全國范圍內,居民購買新房反而增加了首付比例,降低了貸款比例。縮表進程依然在進行中。
2 京滬由于認房不認貸落地之前首付比例過高,所以落地后部分購房人群增加了貸款比例。這支撐了京滬樓市的下跌幅度小于二線城市。
3 從美國日本香港的經驗看,居民杠桿率在進入下降通道后,會逐步迎來樓市的觸底。
4 深圳的居民杠桿率已率先進入下行通道。預計今年下半年到明年京滬也會跟上。
5 根據居民杠桿率放緩和下行推進的進程不同,當下跌幅,也是深圳高于京滬。但最終會殊途同歸。
后記:
影響樓市趨勢的因素是多維的復雜的,所以我們一直以來的原則都是只跟蹤不預測,但這并不影響我們給出指引性判斷。
我后面也會持續性的跟蹤各項細節數據并在知識星球發布,知識星球的同學記得隨時關注我們的更新就行,我會在持續修正指引性判斷的同時,幫大家找到那個買房的最低點。
對于非知識星球的同學,本文也給出了分析框架。影響樓市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居民信貸,你們可以自行跟蹤自己城市的居民債務增速數據,跟蹤居民縮表進程以確保找到那個樓市觸底的最低點。
最后,我想說的是,縮表的過程,必然是痛苦的。這體現在資產價格下跌和收入停滯兩個方面。但這也是開啟新的周期,開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美國日本當年也都有長達數年的居民縮表進程,也都挺過來了。我也相信大家熬過本輪周期調整后,會迎來更加光明的未來。
全文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