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就是一路降妖除魔修成正果的過程,好的父母,就是孩子的活菩薩,能幫孩子逢山開路,遇水架橋,成就一番事業。
——薩姐
作者:暖心
董宇輝曾在一次演講中講到了“懶鳥效應。
森林里有兩只小鳥,一只鳥很勤奮,每天練習飛行技巧,努力覓食;另一只鳥卻很懶,總是賴在窩里,不肯努力,只想等著勤奮的鳥兒來投喂。
隨著時間的推移,勤奮的小鳥憑借著自己的努力,變得越來越強壯,飛行技巧也越來越嫻熟;而懶惰的小鳥,卻因為長時間地不運動,身體變得很虛弱,甚至連飛行的力氣都沒有了。
有一天,森林里突然燃起了一場大火,勤奮的鳥兒憑借著嫻熟的飛行技巧逃離了火場,而懶惰的小鳥卻因為無法飛翔得太遠,最終被活活燒死。
“懶鳥效應”仿佛是一面鏡子,會照出生活中的兩種孩子。
一種是自律的孩子,知道努力讀書是出路;
另一種是懶惰的孩子,覺得讀書苦,整天懶散、沉迷于游戲,只想過舒適的生活。
俗話說:自律者出眾,懶惰者出局。
自律和不自律的孩子,未來面臨的是兩種人生。
01
有目標感VS自毀未來
有一個叫張煥騰的中專男孩,憑借著自己的強烈目標感考入了清華大學。
進入中專以后,他給自己做了規劃:先考本科、再考研、最后考博士。
他不僅制定了很詳細的學習計劃,還非常自律。
每天6點起床、10點睡覺,上課永遠坐在第一排,每天將自己泡在圖書館和自習室,沒有一刻松懈。
后來,他成功考上了重慶醫科大學。
他并沒有因此放縱,依然實行著他的第二目標,經過不斷地努力,最終考入了清華大學。
有人說:時間就像散亂的珍珠,當拿一根繩子給串起來時,才能發揮時間的最大價值。
這根繩子就是目標。
只有在清晰的目標下,孩子才會明白努力的意義,他就會明白“想要什么和該做什么”。
詹姆斯·艾倫曾說:
目標的堅定是所有努力的根源,它可以將努力的信念,深根在孩子身體的每個角落,促使他鍥而不舍地不斷前進。
目標感強烈的孩子,內心潛藏著強勁的力量,更強的自律性,還有越抗越勇的逆商。
沒有“目標感”的孩子,即使天賦再好,也很難出眾。
一位網友講了她女兒的經歷。
女兒從小學習成績很好,乖巧聽話,別人都很羨慕她。從小學到高中,女兒一直按照她的要求走,如愿地考上了理想的醫科大學大學。
但是,進入大學以后,她發現女兒對醫學一點興趣都沒有,也不想當醫生。
女兒每天躲在宿舍里,打游戲、刷視頻,還經常因為睡懶覺而曠掉早上第一節課,后來等到別人都要大學畢業、實習找工作了,女兒卻因為專業能力不夠,論文答辯都無法通過。
她感慨道:沒有目標的孩子,真的會把一手好牌打爛。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
一個孩子的成長中有目標和有規劃,才會真正贏在起跑線上。
02
自信VS自卑
喬布斯曾說過:
“自由從何而來?從自信來,而自信則是從自律來。”
這就意味著:自律的孩子擁有自信。
這讓我想起剛剛高考完的侄女。
從高一開始,侄女就變得非常自律。
放寒暑假從來不會睡懶覺,每天早早就起床學習、刷卷子、上網課,有時候媽媽勸她別給自己壓力太大,她都舍不得松懈一下。
可是,到了臨近高考前,她卻突然放松了下來,每天都會聽點音樂、晚上不再熬夜刷題,早早就上床睡覺了。
當時,她的媽媽還以為她是因為壓力太大,開始擺爛了,心里急得不行。
她卻很淡定地對媽媽說:你放心吧,我已經努力三年了,在這最后的時刻我想給自己松綁一下,我相信自己一定能考好。
果不其然,當看到成績那一刻,她媽媽都不相信她能考615分。
自律,贏來的是孩子對現實的自主感,他明白自己該做什么,每個時刻內心都散發著篤定與從容。
反觀那些,因為讀書苦而沉迷于游戲的孩子;那些靠著父母督促與監督培養出來的孩子,他們內心都贏弱不堪。
有一個孩子,一直都在父母的督促下學習,父母不提醒他,他就不會學習。
父母為了逼他努力,從小學一直到高中,一直都在監督著他,不敢有一刻的松懈。
然而,去了大學之后沒有人管束,他就變得頹廢了。
天天打游戲、刷視頻,還經常曠課。
可是,他看著同宿舍的人都很自律地學習,而他缺少父母的監督,學習和生活都成了一盤散沙,不知道自己該干什么,內心非常崩潰。
于是,他向父母求助,父母卻覺得他需要獨立,不再給他任何幫助。
于是,慢慢地,他覺得自己是一個廢人,什么都做不好,還因為心理的內耗患上了焦慮癥和抑郁癥。
不自律的孩子,很容易被一些挫折擊潰,然后陷入一種“反正我什么都做不好”的自卑感中。
自律的孩子對自己有著較高的自我認同感,好的習慣會變成他的優越感,讓他充滿自信。
而不自律的孩子,很容易被現實擊退,讓自己陷入內耗中。
自律的孩子,才能過上自主的人生。
03
有毅力VS沒定力
廣東衛視《社會縱橫》曾訪談了一位外交官員:李松,講述了他在衡水中學的學習經歷。
節目中有一幕是學霸一天的時間安排:
6點做早操,起床鈴一響,他們立即起床;
7點晨讀,很多學生為了避免犯困站著讀書;
8點開始上課,有的學生只能利用課余間隙去刷牙洗臉;
12點的午餐時間,有不少同學邊排隊邊背單詞;
一天的時間,他沒有一刻在松懈。
李松談到那幾年的毅力,這樣說:
“軍訓結束后,便適應了衡中的自律生活。我覺得衡中的節奏,衡中帶給我最多的感受,不是壓抑和痛苦,而是大家一起為青春奮斗的美好。”
自律的孩子,他們會將痛苦轉化成動力,內心充滿一種“我一定要做成這件事”的信念,內心也會擁有不斷前進的堅韌與毅力。
這些孩子,他們用最大的毅力戰勝了自己,所以有更多自由去選擇自己的人生。
而那些貪圖享樂,毫無自制力的孩子,往往只會獲得短暫的滿足和快樂,最終失去長遠的自由。
有一個叫李貝爾的大學生,兩次踏入浙江大學都被勸退。
第一次:因為他瘋狂沉迷于游戲,導致他曠課、掛科,最終因為學分太少而被學校勸退。
后來他又努力復讀再一次考入了浙江大學。
可是,第二次他依然沒有抵住誘惑,沉迷于網絡游戲,放棄了自己的大好前程。
看過這樣一句話:
人生就是一場自己與自己的戰斗,如果你管住了自己,就能擁有更多自由;如果你管不好自己,就只能被現實左右。
放縱是人的本性,而克制則是人的理智。
試想一下,很多不自律的孩子:沉迷垃圾快樂,被網癮束縛,失去了學習的興趣,當別人可以自由選擇人生時,他們只能囿于現狀,最終做一個被歲月蹉跎的人。
自律雖然是痛苦的,但唯有克服痛苦你才會成長。
堅持、堅韌、習慣才能構成一個自律且成功的孩子。
04
自律的孩子,都是父母“托舉”出來的
《清華學霸教子經》里寫道:
孩子小時候缺乏自制力,對學習等艱苦的事情,不主動是常態,主動是非常態。
這就意味著,要想孩子自律,父母的教育在第一位。
1)自律的父母,點醒孩子的內驅力
有個名為“念卿”的網友在知乎上分享了爺爺對他影響深刻的事情。
她說:
爺爺每天晚上睡覺前都會寫一會毛筆字,寫完再睡覺。看到他都那么努力,我知道自己的任務是學習,所以每天放學就自己寫作業,從來不用大人催。
沒有天生自律的孩子,卻有天生會模仿的孩子。
父母的所有言行都是一句提醒,告訴孩子:你現在該干什么。
自律的父母,才能讓孩子自覺。
2)為孩子制定規則
《男孩為何難養》中所指出的:
“男孩需要界限,界限給他們行事的依據并讓他們有條理。”
實際上,不論男孩還是女孩,都需要約束去糾正他們錯誤的行為。
比如:每天該什么時候寫作業、什么時候學習、什么時候玩。
規則是養成自律的第一步,合理地幫孩子規劃,他才能做到有目標地去努力。
武漢理科狀元唐楚玥在十幾年前,媽媽帶著她去武大參觀。
后來,唐楚玥的目標就變成了:高考考720分,最低不能低于600分。
為了這個目標,她和媽媽一起做了學習規劃,而且每天都按照這樣去實行。
最終,在這種強烈目標感的帶領下,她高考考了725分。
有目標、有規劃,孩子才能去奮斗,去努力,以此來找到學習的意義感和價值感。
3)給予孩子掌控感
在學習上,父母要避免去監督和催促。
被動的孩子,永遠學不會努力。
將學習的掌控感還給孩子,讓他知道:學習是我自己的事。
因此父母要讓孩子自己去做決定。
有一位網友說,有一天他的孩子問他:放假了,我能不能玩兩天再寫作業?我能不能玩一會再寫作業?
他沒有立即回答孩子,而是告訴孩子:“這事你自己定就行,你長大了自己完全可以做主。”
于是,在沒有他監督的情況下,孩子玩了兩天以后,開始學習了。
平時多給孩子一些選擇的機會,讓孩子知道他是一個“自由的人”,他們才有自發的動力去學習、去探索生命的方向。
有掌控感的孩子,他會明白自己的責任,會知道“努力和頹廢”的尺度”,不會過分地去做那些不好的事情。
05
聽過一句話:
“人生就是一路降妖除魔修成正果的過程,好的父母,就是孩子的活菩薩,能幫孩子逢山開路,遇水架橋,成就一番事業。”
簡單來說就是:成就孩子的也是父母,毀掉孩子的也是父母。
沒有孩子是天生優秀的,父母的托舉才能讓孩子的人生充滿曙光。
所以,父母要用言行去影響孩子,讓他對自己的人生有責任感;
為孩子塑造強勁的自控力,讓他為自己的人生做主。
自律是:自控力、是責任、也是自由。
在孩子的生命早期,幫助他養成自律,是父母送給孩子最大的財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