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公司中報接連公布,國貨美妝的前十強也有了最新排位。珀萊雅“一枝獨秀”,半年營收超50億;上美排名第二,其營收超35億;上海家化滑落至第三名,其營收為33.21億。這三家都屬于第一陣營的企業。
貝泰妮、巨子生物和水羊股份的營收均超過20億,但沒超過30億,分別排名第四、第五和第六的位置,構成了第二陣營。逸仙電商、華熙生物、丸美和福瑞達的美妝業務均超過10億,分別排名第七到第十的位置。其中,華熙生物和福瑞達的營收均選取美妝業務的營收來計算。
如果從市值上來看,巨子生物很亮眼,排名第一。其次是珀萊雅、華熙生物和貝泰妮。上海家化的市值排名第六。
從這樣的格局來看,美妝行業基本呈現出了半年度50億+、30億+、20億-30億和10億+的格局。其中,第二名上美和第一名珀萊雅的半年度營收差距就在15億以上。珀萊雅的營收戰績的確是可圈可點。如不出意外,珀萊雅2024年的營收至少在80億左右,并有望沖百億。這主要得益于營銷的力量——今年上半年珀萊雅的銷售費用及其增幅再創新高,銷售費用為23.40億元,同比增加7.60億元,增幅達到48.08%。
同時,美妝領域的主力品牌的強勢效應也很明顯,珀萊雅、韓束、可復美等,市場表現都很突出。這些品牌被寄予厚望,其中有些會成為50億+的單品牌,珀萊雅甚至會可能在某一天真的成為百億的單品牌。
除了這些,我更想簡明扼要地談一下TOP10格局背后的一些個人觀點:
第一,主要分為三種類型的企業了:營銷驅動型、關鍵驅動型與結構驅動型。珀萊雅和上美都是營銷驅動型的典型代表,這個就不再多言了;巨子生物是關鍵驅動型的典型代表——如今市值與利潤都是第一的巨子生物,憑借重組膠原蛋白的關鍵優勢,還會有不小的爆發與增長的潛力和空間,有望造就新的傳奇;華熙生物是結構驅動型的典型代表,這家企業不只是美妝,而是在有醫藥、醫美、保健等業務線的同時,還連續通過多年的科技研發投入打造面向行業的科技成果轉化的試驗平臺,以行業戰略來做行業,從長期主義來看,其商業爆發力會出現。
第二,繁榮背后隱憂會加速出現,特別是對于營銷驅動型企業而言,這個挑戰不可避免。特別是對于上美來說,壓力會出現,主要原因是對韓束的依賴性過大,韓束這個單一品牌占據了營收了百分之九十以上,目前暫時還未能看到除了韓束之外的新增長線,同時,過于倚重線上流量,銷售費用率也高企。據中報顯示,上美今年上半年為20.17億元,費用率高達57.6%。緊隨其后的是丸美股份,其上半年銷售費用7.17億元,同比上升39.7%,增速已超過營收的增速。
對于珀萊雅來說,盡管同時也面臨著過于倚重線上流量的風險,但其品牌矩陣已經建立,除了珀萊雅這個品牌外,也通過最新的中報看出其他的產品線和品牌開始有了貢獻。
比如,其旗下的彩棠2023年營收超10億元,上半年有40.57%增長,營收達到了5.82億元,占比進一步提高至11.66%。如果維持這上半年的增長水平,彩棠2024年營收有望達到15億元的水平。彩棠也是眾多美妝上市公司第二增長曲線中營收最多的品牌。此外, OR品牌上半營收1.38億元,增長41.91%,悅芙媞營收1.61億元,增長22.35%。其他今年上半年新推出的洗護品牌驚時、優資萊等,營收也達到了1.56億元,增長56.29%。
確定無疑的是,珀萊雅的營銷驅動優勢會持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市場地位一騎絕塵。但如果其不及時建立結構性的渠道優勢,以及加強研發力度(目前是2%),持續增長的壓力定會加大。更重要的是,作為國貨美妝的“老大”,欲戴其冠必承其重,珀萊雅的營銷“神話”如何續寫,難度不小——但這并不意味著珀萊雅的行業地位會很快發生變化。
第三,暫時位居第二陣營和第三陣營的一些企業值得關注和期待。首當其沖的就是作為關鍵性驅動的巨子生物,一方面是因為其重組膠原的優勢,一方面是因為其線上線下渠道的完整優勢,特別是線下渠道的布局優勢, 其增長空間和市場表現會更加被看好。
其次就是華熙生物這個結構性驅動的代表企業,未來三五年之內必重回巔峰。第三就是大起大落之后的逸仙電商,主要是在第二增長線上可能會帶來驚喜,雖然此時還山重水復,但假以時日大概率會柳暗花明。不過,若想再重回當年“完美日記”造就的輝煌創奇,至少從目前看,還無法給出一個判斷。
關于上海家化,我只能說:太遺憾了!丸美股份嘛,再看看,讓子彈再飛一會吧(第二增長線戀火品牌上半年表現不錯,就看下半年了)。貝泰妮就憑其研發投入力度和掌舵者的醫藥、醫美的眼光和能力,就差不了,還有空間繼續發展。福瑞達也不錯,就看其業務合力了。而在整個TOP10里,水羊股份,就沒必要多談了。
其實,我還是那個觀點:美妝企業必須成為科技型美妝企業,才能有更持續的未來。在整個TOP10中,最像科技型美妝企業的,也就那三兩家而已。比如,除了研發投入費用率是行業佼佼者外,在原料創新方面,偏重科研的華熙生物和貝泰妮都走在行業前列。雖然目前不是第一陣營的,但日子還長著呢,對于上述三個陣營的企業而言,美妝行業從來就不是什么淘汰賽,而是不停地循環賽。
非常值得注意的是,華熙生物的上半年研發投入2.01億元,增長7.4%,占營業收入比7.13%。華熙生物的這一指標在A股美妝公司中為最高。7.13%的費用率也是國貨美妝公司中最高的。而貝泰妮的上半年研發費用則為1.14億元。相比,珀萊雅的上半年研發費用0.95億元,占營業收入比例只有1.89%。
另外,如何做增量也是整個行業正面臨的共同課題,這個課題不解決,就只能是“從別人的碗里奪吃的”,談不上行業的真正繁榮和高質量發展。如何解決?通過真正的科技研發,為用戶提供新的有效需求!美容行業愈發博大精深,牽扯的行業和學問多的不得了,不是一個“門檻低”的行業,更不是一個從前被視為“低端”的行業,而是科技行業,愈發考驗的是“含科量”,這關系到健康、可持續發展。
如果單純的以“含科量”來評價,國貨美妝的TOP10的排名是否會發生變化呢?
(本文作者為財經作家、中國香妝融媒體執行總編輯,著有《誰人不識寧高寧》等暢銷著作。本文僅為一家之言,不代表任何官方的觀點或意見,也不代表有任何的投資暗示或傾向性意見,僅供信息參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